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的几点忧虑

2015-02-09 03:06杨奉英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4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误区文本

杨奉英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阅读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和令人担忧的地方,一是脱离文本的“误读”,二是偏离文本的“创读”,三是游离文本的“泛读”。

关键词:多元解读;文本;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55-01

一、脱离文本的“误读”

王富仁教授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中应“尊重文本作者的主体性,教师不能脱离文本本身,仅仅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以及希望学生具有的思想和感情”,“必须接受作者设定的特定的空间,以及避免那种脱离开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进行的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但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老师由于对“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理解的偏差,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听凭学生天马行空,见仁见智,理解无限,严重地脱离了文本,导致了大量的“误读”。

案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师:课文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白骨精,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进行评价。

生:我想评价一下白骨精。就像课文里说的,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

生:不过我觉得白骨精也有好的地方,至少它很孝顺嘛。你看,它抓到了唐僧之后就派人去请自己的母亲一起来吃,这不是很有孝心的表现吗?

生:不过它请母亲来吃唐僧,却使得母亲也被孙悟空打死了呀。

生:可是它一开始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它只是想让母亲也能长生不老,出发点还是好的。

师:是啊,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在这个片断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多元解读、个性解读的意识和能力都令人刮目相看,但是无论如何,“白骨精也值得学习”,这个结论却令人不寒而栗。

二、偏离文本的“创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对传统阅读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激活思维,张扬个性,展现特性。课标的出发点是好的,它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消极、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但令人可惜的是部分老师在实际执行中走样、变形,没能抓住实质,突出了“创”,忽视了“本”。

案例:《落花生》

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你愿意做像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请选择花生的坐在左边,另外的坐在右边。

(绝大部分学生坐到了右边)

生: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像花生那样的人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以做人应该像花生那样。

生:可是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如果都像花生一样有用却不好看,谁能知道你有才华呢?

生:花生就像清洁工吧,虽然不好看,但是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很糟。

生:还有农民也不好看,但是没有农民种地,吃什么呢?

生:同样两个人,水平差不多,去做同一份工作,人家肯定会选比较讲体面的人嘛。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的确,现在的社会,我们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更需要像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其实,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许地山不是为了说明花生、苹果、石榴孰好孰坏,只不过是用苹果和石榴高挂枝头的形象和花生深藏不露的特性作了一个比较而已,其目的使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三、游离于文本的“泛读”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时下的一些课堂教学,一味在浅层、表象上下功夫,致使文本本身具有的“精神”内涵丢失。

案例:《荷塘月色》

师:本文是作者的经典之作,请同学们谈谈对朱自清的认识。

生: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

师:通过多媒体投影荷塘与月色的画面,让学生谈感受和体会。

生:画面很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浮想联翩。

生: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给人优雅、宁静的美感。

师:同学谈的都不错。有人说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有人认为是一篇抒情散文,还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看法。

生:文章写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

生:根据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认为是一篇抒情散文。

生: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不够全面,文章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当然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了。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了解了朱自清,感受了荷塘、月色之美,讨论了文体等问题,这是应该的,但是不能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不能因为要“多元”,或是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而抛弃了对语文课的精神内核——语言的品悟。

上述现象只是“多元解读”中的个别现象,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正如有人所说的:阅读结果的多元虽然“繁华似锦”,但最好不要离开默默无闻的“根”,离开了这个“根”而依然“繁华似锦”,我们就断定它们是假花而非真花。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误区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冬季洗澡的误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