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280-01轻轻须重不须轻,众木难成独早成。
柔性定胜刚性立,一枝还引万枝生。
天钟和气元无力,时遇风光别有情。
谁道少逢知己用,将军因此建雄名。
晚唐诗人薛能的这首诗,可谓咏柳诗中的上乘。作者不仅对写诗有特殊爱好,且每每追求独创。针对当时诗坛上的世俗偏见,他直截了当地批判说:"诗源何代失澄清?处处狂波污后生。"对许多咏柳诗的千篇一律,贬曰:"莫不条似舞腰,叶如眉翠,出口皆然,颇为陈熟。"正是由于受创新思维的支配,薛能才"搜难抉新,誓脱常态",其咏物诗标新立异,《新柳》更使人耳目一新。
"新柳"这个题目,一般解释为春回大地,柳树焕发新的生机。而从"整体观"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思想并统观全诗,其中的"新"还应有"新姿态""新形象"之意,包含着作者考察事物的新视角。
首联"轻轻须重不须轻,众木难成独早成"。轻:轻柔。须:是,自。大意是:新柳身姿轻柔,但是她自觉得是庄重而不是轻浮,一般的树木成熟较迟,柳树植上之后却能早早成萌。对于柳树的轻柔,文人们多投以轻浮、轻薄的眼光,向来把柳当作柔弱、秀丽的化身,诸如"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清风无限情"、"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弱柳从风疑举袂"、"芙蓉如面柳如眉"、"万条垂下绿丝绦"。而薛能另开笔意,说出了"不须轻"的"新"看法。"不须轻"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拿"众木"映衬,说出她"独早成"的特点。这正合白居易《东涧种柳》中的"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句。柳树"少年造成",能说"轻薄"吗?
颔联中"柔性定胜刚性立","立"即生存。此句大意是:具有柔性的柳树比起那些刚性的"众木"更容易生存。顺着这个意思,自然就梳出"一枝还引万枝生"。怪不得有水乡谚谣云:"顺插顺生根,倒插倒生根,不插自生根,浮起吊生根。"细细品味,这里写"此树易荣滋"的特点与那些平庸之笔铺陈的"烟柳"不同,丝毫不给人衍冗之感。柳树柔韧顽强,是一种气质美。
颈联:"天钟和气元无力,时遇风光别有情。"此联接"轻""柔"来写。钟:倾注,聚集。元:本来。大意是:大自然赋予柳树温和的天性,使她本来就没有彪悍的力量,由于和春光相约,她却别有万般风情。这里,诗人没有点出什么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写"情",使柳更加"有血有肉",形象更加饱满。从"别有"来看,这些"情"决不是"轻飘"的那种。送别时桥头"折柳"是情;清明时节茔前插柳是情。一种叫"线柳"的,其主枝被称为"柳椽儿",当"椽儿"成椽时,人们将它们伐下来。伐了又长,长了再伐。这种柳不管是甜(味甜)柳还是苦(味苦)柳,都被形象地称为"母亲柳"。据说,母亲节到来的时候,有的地方,子女为了纪念母亲的养育之恩,就捋苦柳的嫩叶蒸着吃。这又是另一种情。人们借柳寄情,本源于柳树对人的深情,这种情是庄重的,正因为庄重,人们才"情郁于中"并"发之于外"。
尾联充满阳刚之气:"谁道少逢知己用,将军因此建雄名。"先用反问兼设问语气,接着借用典故:说是汉代,周亚夫披挂将军,屯兵京城附近一个叫细柳的地方,以防匈奴犯内,周因治军严明而受到汉文帝称赞,后人便把纪律严明的军营称为"细柳营"。此联是说:谁说柳树少为知己所用呢?历史上曾有将军以"柳"为伍建立了威名。用典句为写虚,显然诗人将"柳"、"柳营"和"将军"作了艺术化的处理。从生活的角度看,以柳为"知己"者古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硬骨头陶渊明,今有战天斗地的人民英雄。陶渊明辞官归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宅边植五柳,以"五柳先生"自名。金辉在《不倒的江南柳》中则是这样写"男儿柳"的:"在最需要力量最依赖意志最追求阳刚的抗洪前线,请看吧--看那沿着堤外长龙阵似的摆开的防浪柳林……水是淹齐了腰,演过了胸,甚至淹至颈,淹至喉……他们那阵中,没有一棵蔫头耷脑的,没有一株弱不禁风的,没有一个面黄肌瘦的,全都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威威武武潇潇洒洒从从容容地屹立着……水淹齐哪里,柳就把红色的浮根长在哪里,就像洪峰撞击胸膛撞出的血丝,喷吐开去,散作生命的鲜花,也来帮着抗击洪魔,平息风浪……"这一联笔锋陡转,实是避"柔"写"刚"的,至此,柳树性柔胜刚、柔中有刚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诗的主题更加深刻。
薛能的这首诗,不着笔描述柳树的姿态婀娜,而以议论直言赞美,赋予柳树轻柔而庄重、易荣又早成、柔中兼有刚、温和更有情的特点。其立意之新颖显而易见,并且字里行间渗透着辨证主义思想和丰富的哲理。
该诗语言直率凝重。作者不堆砌华丽辞藻,不雕言琢句,虽尾联用设问语气振起,将一典故信手拈来,但并不使人感到玄奥。这样的语言,不使人感到轻薄,和诗人赞美的柳树的风格一脉相承,实为诗人匠心独运下的妙合。
就表现风格来说,本诗运用了对比运用手法。首联中把"轻"和"重"、"众"和"独"、"难成"与"早成"对着写,之后,"句中对"一发而不可收拾,如:"柔性"与"刚性","一枝"与"万枝","无力"与"有情"。对比映衬中,"新柳"之"新"更加鲜明。
古往今来,咏柳诗多如繁星,而《新柳》在同类中尤其璀璨夺目。作者简介:
王世奇,男,汉,(1981.12-)河南省宁陵县人,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