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富伟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校际联合培养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多校合作 创新人才 机制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紧密,从科研合作、学术访问、研究生培养到教师进修、本科生联合培养等,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合作逐步深入广泛。当前,培养创新性、综合性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一、背景
西南科技大学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已经成为学校办学体制的显著特色,一方面学校与区域内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全面共享学校智力、人才、物资、信息等资源,更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系。
二、校际联合培养学生模式研究
1.培养方式
校际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培养方式大致分三种: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对方学校教师来校、网络教学等其他方式。从时间、交通、成本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等多方面考虑,很多高校倾向于选择第一种。选拔一部分适应能力强、成绩优异的学生到对方学校融入对应专业班级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丰富了学生的第二校园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校和地区的文化氛围,效果明显。
2.培养模式
交换学习一般以一个学年为基本单元,主要培养模式有:“1+1+2”“1+2+1”“2+1+1” “3+1”等,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
3.评价体制研究
联合培养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学生的日常评价、课程评价、综合评价等都被对方学校“接管”过去,这样母校在学生评优、综合评价等方面就掌握不到学生的真实状况,且因高校管理体制、培养方案、教育模式等都不同,导致母校无法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办法。
(1)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价体系必须科学、全面、合理,杜绝因人因事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坚持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2) 加强高校之间沟通和交流
联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主体评价只能由一方完成。但是高校之间必须加强沟通和交流,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共同制定评价指标,完善评价体系,尽最大努力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且评价结果应第一时间反馈到学生所属高校,一旦有问题马上进行更正。
(3)建立联合培养学生评价“绿色通道”
在学生参加联合培养期间,可能会错过学校评优、评奖等评选活动,即便学生能参加对方学校的评选,也有可能不被认可,这样对学生是很不公平的。因此,在涉及学生重大利益的评选优秀活动中,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开通学生评价“绿色通道”或者预留一部分指标给联合培养学生。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几点建议
1.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全过程。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努力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拔尖人才服务。
必须把握两个基本原则: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相统一。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根本,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引导学生坚持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努力成为一名对祖国和人民有贡献的人。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总体水平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联合培养的高校首先应该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高水平的、相当数量的、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师资队伍;同时注意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制定和落实教师互访互学制度,完善和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等。注重加强教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得到激发。
3.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开拓进取精神、坚实的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良好的人文修养,其中知识是基础。因此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化教学改革,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坚持综合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广泛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学生的视野
高校应该积极为大学生和教师搭建国际化的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校际交流合作、师生互访、科学技术合作研究、招收外国留学生、聘请外国专家等方式,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另外,高校还应该培养学生获得、选择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国际智力资源和技术充实提高自己,扩大全球视野的能力。营造国际化教育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观念和世界眼光的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开放意识与国际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亮等.高校校际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合作模式研究[A]. 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8).
[2]徐红梅等.关于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A].会议论文,2010(11).
[3]刘恩伶,我国高校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D].山东大学,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