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智立
【摘 要】研究生英语学习应引导学习者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认识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培养鉴赏力与审美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英语作品(包括影视作品),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开拓创造性思维,为终身学习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目的 能力培养 精读与视听说的结合
随着我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进行,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与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时压缩,课型增加,以较高分数通过各种英语水平等级考试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等,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从学位考试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专业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教学难度却加大了,因为在余下的学生中能起到积极带头作用的优秀学生减少了。而必修者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很多学生只看重交际能力的泛化培养,只看重自己能否开口与英语母语者交流,却很少顾及交流的深浅层次;他们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兴趣也不大,总以为经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前的阅读题海战和作文模板的训练,就已经掌握了英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而实际上,随着培养目标的不断提高与国际交流的频繁进行,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在此阶段必须熟练掌握读写与听说能力,以满足用英语写作科研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的需要。本阶段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深层次的交流,教学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与学习者的期盼,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地学习。
一、语言学习目的与思维关系的问题
研究生阶段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不仅仅限于语言,而且关涉语言与文化以及思维。巴赫金认为“若要了解外国文化,我们须进入其中,忘却自家文化,并学会用异邦眼光看世界,下一步则是创造性理解与对话。只有置身其外,才有对话可能。”[1]对话如何能成为可能,取决于我们看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自己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差异的认知。
20世纪40年代,本杰明·李·沃尔夫认为我们的母语限制了我们的思考能力,所以母语文化与外国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而现代语言学则认为沃尔夫的观点存在很多谬误,其中最为严重的错误就是他假定我们的母语束缚了我们的思考能力。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曾言简意赅地指出语言差异的关键所在:“语言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其必须要表达的内容,而并非其能表达的内容。”[2]这才是母语对思维的真正影响力:母语之所以限定我们的思考范围,是因为母语习惯性地迫使我们去思考某些特定的内容。比如汉语强调上下文关系来大致确定动作发生的先后,而英语则依靠动词形式的变化来精确定位动作的先后,不同的语言对时间的不同态度体现在母语中,进而导致文化的差异。
我校在研究生阶段开设了第二外语,如日语、法语、西班牙语或德语,但大多数研究生在本阶段学习的还是英语。我们也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文化从幼年开始就向我们灌输东西使我们的思维习惯得以形成,它还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信仰、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我们也许还不知道应如何直接衡量这些后果,也不知道如何评估有多少文化政治误解是由于这些思维习惯的影响而造成的。但要做到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包容,我们首先得承认东方与西方的思维方式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而不尽一致。
从研究生以英语写成的科研论文来看,汉语思维极大地影响了英语表达,有些优秀的科研论文被国外刊物退回修改的主要原因是“unreadable”。为了减少这种错误,除了长句的语法以及习惯表达法需要加强以外,教学过程中还应强调汉语思维方式在英文语境下的转化,以求在更高的层面上了解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并且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推进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互相理解与融合。
二、语言学习能力培养的几个问题
成年人学外语有三个要点:鉴赏(Appreciation)、模仿(Imitation)、创造(Creation)。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教学的重点。谈到鉴赏力的时候,就涉及审美判断力。“在高级认识诸能力的家庭内,在悟性与理性之间,仍有一个中间分子,这就是判断力。”[3]从哲学的观念来看,鉴赏的原型是想象力的一个理想,或称美的理想,由于学习者个人喜好、人生经历及理解水平的不同,各自心中有关鉴赏的观念标准就不同。我们应当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存在,并适当讨论各种不同意见存在的合理性。
以中南大学版《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上册第1单元“Harry Potter and the Sad Grown-ups”为例,作者Jonathan Myerson强烈反对成年人阅读《哈利·波特》小说,认为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魔法,没有纯粹的友谊,没有清晰的规则,只有善恶难辨的人性;阅读《哈利·波特》这样的“儿童小说”是逃避现实。而李家真教授在《<哈利·波特和可悲的大人>阅读感评》中则认为罗琳女士在潦倒之中写了《哈利·波特》,就是对成名前灰暗生活的奋力抗争,是基于对写作本身的热爱,这样绝无投降之意的作者也不太可能以她的书去引领读者逃避现实。并且如果孩子爱读的东西成人就读不得,那么像《格林童话》《小王子》以及《一千零一夜》这样的名篇如何成为经典?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而活学活用课文中的表达法提出支持或反对的意见。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参考Jonathan Myerson于2009年3月10日在英国《卫报》上发表的文章This Is An Emergency.在这篇文章中,Myerson自曝家丑:他的长子有严重的吸毒问题,这让他时时刻刻生活在严酷的现实中。这个时候再来审视Harry Potter and the Sad Grown-ups,学生可能会对同一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
在思辨的过程中对文章观点的赞同会引发模仿,而不同于文章观点的思索会激发创造思维,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从各个角度看待某个问题,不全盘接受它,也不全然抗拒它。否定与怀疑是过程,其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当学习者认同了这个观点的时候,也就是他们破除了头脑中某种束缚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信息,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学习小组的方式,遵循材料相关性的原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主题制作专题PPT。以《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下册第5单元的相关观点为例:在谈论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时,主课文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日本狭小的生存空间使得集体主义的概念得以形成,美国的地广人稀则促成了个人主义的形成。而副课文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认为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起源于狩猎社会,东方社会的价值观念起源于农耕社会。这个话题引起大家激烈的争论,文科生和理科生的观点也会不一样,这样的争论可以促进思辨能力的不断增强。endprint
这是一个“术业有专攻”的时代,如果主题是研究生们专业研究的对象,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的长处可以引发教师对此问题的新的思考,学习者也因为参与到教学之中而意气风发,站在讲台上的他们或激扬或腼腆,但都有一种展现自我的喜悦,这是他们以后做研究、参加学术会议发言的预演。
三、精读与视听说有效结合的问题
视听说课堂上的影像文本主要是一种“看”的艺术,它“凭借其特有的媒介工具,在复现现实物像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开掘和升华来创造艺术形象”[4]视觉画面的空间表现迅速而直接地呈现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中,以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突出它想表达的主题。经历多年的教学改革,近几年本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学时为一学期,每周六节,其中精读两节,视说两节,听说两节。为了解决精读与视听说学时不对等的问题,为避免重听说而轻读写,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精读与视听说有效结合起来,具体措施如下:
在视听说课堂上,每周选取与精读主题相关的、时长不超过3分钟的视频片段要求学生课后听写全文(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1分钟视频的完整听写要花5—10分钟的时间),这项作业虽然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成效比较明显,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习热情。与此同时,选择一些与精读或视听说主题相关的、积极向上的英语经典影视作品作为教学辅助资源,要求学生课后观看并每月提交一份800字左右的影评。教学实践证明,一旦激发了学习者的热情,教师从中也获益良多,有同学就《七宗罪》有感而发,写过很长很深刻的影评;有同学的影评结合国际政治专业学习,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分析《真实的谎言》中的恐怖分子,这些练习虽显粗糙,但绝对原创。
课堂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只能依据主题,精选几部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和口头讨论。《傲慢与偏见》《简·爱》《阿甘正传》《走出非洲》等经典影片很适合教学的需要。课堂上的精讲精听还包括改编自谭恩美同名小说的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中的三个片段,以切合精读主题Cultural Difference,要求学生将三个片段观看两遍之后指出文化误读与文化差异所在。为了扩大选片的范围,教学部出资购置了100多张正版影碟,使得每个主题有多个可供选择的名片:关于爱情的主题,可选比较新的《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因为它是以歌剧的形式展现爱情的主题,也可以选永恒经典的《罗马假日》或《魂断蓝桥》;关于婚姻的主题,《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就很合适现代女性,因为一般的爱情电影以婚礼为结束,而这部影片主要谈的是女性在婚姻中失去自我然后重新寻找自我的过程。人物传记类电影可选艺术家传记如《热爱生命:梵高传》(“Lust for Life”),政治人物传记可选《铁娘子》(“Iron Lady”)或《女王》(“The Queen”),这些经典影片因为其艺术性比较强,立意比较高而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也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新鲜感,避免乏味的老生常谈。
通过口头讨论,短视频听写与电影影评的撰写,各专业的研究生在这三种练习方式中都经历了口语、短文听写、长篇写作的训练,有针对性地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和参加国际会议做准备。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挤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难”。[5]在研究生的英语学习中,少了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有条件引导学习者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英语作品(也包括影视作品),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开拓创造性思维,多用自己的判断,积极思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终身学习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81.
[2]Does Your Language Shape How You Think.http://www.joyen.net/article/reading/allthelife/201106/4329_2.html#ixzz1XnSejCMp,2010.08.26.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之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上卷) [M].宗白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
[4]修倜. 审美视野中的文学、影视与戏剧[J].文学教育, 2007(4): 4-8.
[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