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突破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瓶颈

2015-02-09 13:11何倩
教育界·下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突破大学语文

何倩

【摘 要】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往往不受到学生的重视,教师的讲授也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并提出解决此教学瓶颈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 突破 教学瓶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原因主要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艺术创造能力。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赏析与鉴赏,拓宽文化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丰富文化积淀,汲取写作营养,提升审美水平,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文化基础。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困境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作用重要,但其处境不容乐观,甚至是比较尴尬,一方面教师予以重视,而另一方面学生则轻视。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学习多数抱有抵触情绪,其排斥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性。由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大力冲击,人心比较浮躁,很少有人能安静下来品读一些文学佳作,在此大背景之下,很多大学生也喜欢快餐式的文化,较多关注网络小说、言情小说、悬疑小说,对影视剧作品更感兴趣,而忽略了文字作品本身的价值,对文学予以漠视,更对语文课程毫无兴趣可言。

第二,学生学习的现实性。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多数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领域,基于此,不少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抵触情绪,觉得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好似“鸡肋”。相比之下,专业学生更喜欢学习一门技术,现实目的性较强,希望所学知识短时间能奏效,而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需要花费长时间学习积累才能转换成能力,因此更多学生在急于求成的学习过程中更喜欢技术性、实用性强的知识。

第三,教师讲授的空泛性。不少语文教师文学造诣很高,分析名家作品也很深刻,但往往忽略了专业学生的特殊性,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新意,和高中语文的讲授方式区别不大,以教师讲授为主,方式也较为固定单一,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不够。同时,讲授的内容远离了学生的专业本身,让学生感觉比较乏味,体会不到学习的实际效果,学习起来没有动力,出现了“教师讲得很精彩,学生听得很无趣”的局面。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瓶颈的突破

(一)选用合适的教材选本

一门课程的讲授和教材的选用关系密切,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的选择很重要,不能选用过于陈旧或是篇目较难的书目,并且一定要依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来选择。

笔者所在的院校就是采用本单位中文教研室所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涵盖的内容丰富,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都属其中,同时选篇都尽量避免重复初高中所学篇目。因为笔者所在的院校艺术传媒类专业居多,所以教材的设置针对学生特点,难易适中、实用性较强,在遴选典范文章上兼顾审美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实践也证明此教材符合专业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融合专业特色

如果大学语文课程仅仅从文学或文字方面讲授,学生是不太会感兴趣的,但如果与各专业密切结合,效果会事半功倍。

就笔者所在传媒院校而言,对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笔头功底要求较高,教师在进行作品分析时多引导学生练习写作,丰富语言积累,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学功底;对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其专业特色决定了“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加强一些经典篇目的朗诵,尤其是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一种成就感,进而乐于学;对于影视编导专业学生,可以在文学作品内容选讲中侧重于情节设置和故事编排,并结合学生相应的一些摄影作品进行讲解,能让学生感觉到直接受益;对于美术设计和摄影专业学生,应加强“美”的欣赏,透过一些美文的品读,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

因此,只有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和各专业相结合,使语文课堂具备“专业特色”,才会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首先,在课堂中多讨论,多交流,不要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可以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有的篇目的学习是从作家讲解入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作家的经历运用故事的方式予以讲解,使课堂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第三,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当前学生感兴趣更多的是年轻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教师在讲解现当代大家作品时可以进行尝试,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同时也可以将有关联的网络热门作品和现当代的传统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出二者的优劣并予以借鉴;第四,充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大学语文中的篇目内容,结合不同专业进行写作练习、评论分析或演绎编导等,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互相点评,最后教师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进行思想内涵引导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进行人文教育,通过文化知识滋养与文化传统熏染,提升学生的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属于“90后”,个性比较张扬,没有经历过多少生活的磨难和挫折,是顺境中成长的一代,缺乏理想,缺乏动力,教材中关于生命、人生、信仰等话题的作品可以作为深入引导讲解的重点,让学生体味生活,体验人生,解读他人,审视自己,从而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同时,在当前思想浮躁的社会中,专业学生有着较强的学习现实性,在很多方面认识较为肤浅,也缺少正确的心态,处事比较冲动,所以多引导学生品读课程中的一些古代文化佳作,将几千年以前古人思想的精粹与现代社会、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的心灵沉静下来,从经典作品中感悟古人的思想,学会如何待人处世,进而提升思想境界,拥有智慧人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突破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的“增删调补”
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基于公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