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贵栋 杜庆岩
摘要: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要求高校教育开辟新途径、新思维,保障高素质人才造就体系,切实培养出品学兼优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我国素质教育始终,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理论核心和武装根基,因此,当代高校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大学生;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4-0123-04
当前世界风云变幻,如何培养并打造高精尖人才储备库,坚持德育、品学两手都要硬的路线,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能够担当的人才是高校教育应当思索的关键问题。纵观社会发展史,唯有人才是亘古不变的竞争力。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承载着国家的希望,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任。但同时,也要看到大学生群体思想还不成熟,价值观体系构建还不牢靠,必须加以引导和指正,加上当前国际社会发展形式严峻,对大学生群体提出了更多要求和考验,很多制度体系还有待完善,这些都需要高校能够挑起重任,切实履行职责,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想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尖端人才,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必须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根基。
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从广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作用机制对大学生起到言传身教、历练成才的目的,通过传达、引导、约束、激励帮助他们成才的教育措施。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不言而喻,它是推动高素质人才保障计划的前提,是实现国家共产主义理想的直接生产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出自身潜能,蜕变成有理想、有担当、有抱负、有才干的中坚力量。
(一)素质教育的核心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
坚定不移的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和策略。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江泽民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以提高思想修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最终实现“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的有机结合,可见,我国对推行全民素质教育,特别是对高级知识分子的质量要求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反映出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纵观素质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思想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思想,呼吁无论高低贵贱皆要进行素质教育。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央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全民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为了规避应试教育的弊端,加强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理念应运而生。特别是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是将大学生素质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要求高校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为先,剔除不健康因素干扰,努力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大计。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两大类,其中,尤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能看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契机,培育出坚定不移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四有”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形式,其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终身,进而从理想层面活动转化为内在经济价值和力量。通过普及和灌输共产主义道德和情怀,树立起共创伟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集体主义荣辱观为标准,为人民服务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成健康、向上的思想,以激昂的奋斗精神投身社会实践。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导和利用是大学生们不能忽视的缺陷,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及时扼杀不正确的思想。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化解当前发展弊端的必然选择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培养,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提升大学生整体水平和数量,高校进行改革扩招,一方面大学生数量急速扩张,让更多的学子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能忽视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长,大学生们面临各方面压力与日俱增,其中,择业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最大的问题。原来的十年寒窗苦读演变成轻轻松松就能走进大学校门,以至于遍地都是大学生,这让大学生的含金量急速下滑,大学生没有体会到应有的尊享和礼遇,相反,毕业后的就业却成为了最大的难事,这时就需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帮助他们认清现实,调整心态,从自身实际出发,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以多向发展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高校教育资源紧缺,原有的教育资源被无限度利用,人均可利用率非常低,大学生享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教育方式单调、呆板,还停留在简单说教式上,高校教育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大学生就业率、考研率等成绩层面的表面文章,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忽视了对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这就需要高校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德育。
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和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遭受灭顶的危害。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享乐奢靡之风四处蔓延,大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道德标准,非常容易走向极端化发展。有的大学生家境良好,社会关系广泛,无需努力就能进行高校学习,毕业后还能安排稳定轻松的工作,他的同学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事情,那是不是都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呢?到底什么才是个人价值,努力付出却没有回报,无需努力却能享受一切,面对这些困境,建立牢固的思想武装阵地捍卫国家的长治久安势在必行。高校作为能及时了解和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动态和方向的载体,更应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达到教书育人、构建高层次人才体系的目的,深入学习党的优秀理论,不定期开展各项专题讲座,告诫大学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坚定的政治信仰抗击负面思潮的影响。
最后,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像温室的花朵一样娇生惯养,责任意识淡薄,面对问题时缺乏积极应对的勇气。高校教育急需开展挫折教育,历练大学生的心智,关键时刻才能交以重任,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强后盾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新型教育,科学发展观为这种新型教育提供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教育哲学观,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为它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当代科技经济以及高等教育转型的发展形势则为这种新型教育提出了现实要求并提供了实现条件[2]。打造能够面向世界化、现代化、未来化的全面发展体系是国家政治发展命运和前途的关键所在。全面发展从道德、思想政治、文化、心理、就业、学习、身体、创新、审美等角度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就是祖国未来的竞争力,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和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具有非同凡响的作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体现出在和谐、平等的基础上,重视个体作用,实现个个都是精英的目标,通过个体发展带动整体,从而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相辅相成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此层面上也可以理解为思想指导实践。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就同样折射出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只有具备正确的思想才能引领大学生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德育贯彻教育始终,能够及时为大学生指明方向、纠正错误、度过逆境,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建设人才。大学生承载着希望,但离不开教育的作用,更离不开高校教育的推动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开辟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新篇章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任何一个个体的发展。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对大学生而言,保持大学生个体的特色性和差异性更为重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通过专访、调研等方式归纳总结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方法,从大学生自身优势出发,打造专属于大学生群体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同时,高校应该坚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思维。
(二)加大国学等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中华民族具有很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传承和积淀的文化瑰宝,凝结着无数智慧的结晶,是令世人敬仰的智慧宝藏。国学中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主要流派,但各有侧重,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3],儒家强调道德伦理的修养核心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正在丢失。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能够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坚定民族信仰,树立起完整的价值观观。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新思路,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对国学的普及奠定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为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基础,激励他们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厚积薄发进而彰显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新型人才。
高校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高校主观能动性,在新形势下以大学生个体发展为基准,坚持以人为本的总思路,以国学传播为载体,以严谨的校风为依托,以塑造优秀的人格魅力为根本,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2]沈炜,宋来.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傅佩荣.国学的天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