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钊
信用作为一个经济学名词,由来已久,它的起源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伏羲时代末期,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大量剩余产品交换成为可能。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高和物品交换的频繁,商品的流通出现了困难——“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赊销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赊销的本质是卖方对买方延期支付的信任,也就是商品出让和最终得到报酬的时间分开了,交易双方因为赊销变成了一种信用关系,而在货款完成支付的过程中,货币的所充当的不再是流通角色而是支付角色。像这样的支付仅仅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也正是由于货币能够充当支付角色,才确保了信用关系的维持以及最终实现。这种交易方式被称为信用交易,其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物物交易和现金交易的交易形式。
信用交易的出现给商品买卖注入了新鲜血液。早期民间借贷活动,让货币本尊也加入了交易行列。信用关系从此和货币的运动天然的绑定在了一起,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范畴——金融。在信用关系夯实的基础之上,金融业蓬勃的发展了起来。金融大舞台上的主角们大多都是以延期付款的方式交叉提供信用,这种方式也叫商业信用。
现代银行业基于商业信用的发展开始渐崭露头角,银行信用伴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变得深入人心,而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作为现代经济社会主心骨作用越来越凸显。所有代表银行信用的商品中,最具银行特色的是银行所发行非金属货币。然而,这种银行信用的背后,是一个的国家用它的信誉支撑着。所以,一旦一个国家的形象出现了瑕疵,对银行业造成后果是致命的。
信用媒介论,又被称自然主义信用理论,主要观点是把信用当成媒介,是将资源重新分配的搬运工。所以信用与资本毫不相干。
其代表人物Adam Smith认为,银行的贴现、放款等业务仅仅起到了将死资财盘活的作用,并没有改变一个国家的资本量。David Ricardo认为,贷款不能创造机器,只能简单行使其购买功能,信用能决定资本的去向,但这种决定结果的好坏是很难预期的。John Stuart Mill认为信用并不能生产商品,只能用来购买商品,讲信誉的人可以用信用购买商品,但同时也伴随有通货膨胀的可能。
信用创造理论则坚信信用变化能够带来资本的变化,信用与货币无差。而信用量的增加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发挥使一个国家的内生动力。其中银行是信用创造掌舵人,并且它的创造能力是无限。
其代表人物Macleod认为信用和货币都有着明显的财富特征,信用和生产资料一样能带来收益,而银行创造信用的能力又存款准备率的制约。Schumpeter继承Macleod的信用创造学说,他资本的形成过程中与信用的关系密切。John Law认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货币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就业机会的多少,同时也决定了GDP的多少。Henry?Thornton认为,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供需之比是由商品的单位价格所决定的,商品价格上升,由于工资黏性,带动产能的同时抑制了消费,造成生产过剩。
信用调节论认为有效的货币信用政策能调节经济来规避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类矛盾也可以通过货币制度机制来达到消除的目的。
其代表人物Keynes认为,失业和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实际需求与生产力不匹配,他建议国家能采取宏观手段去增加需求,试图通过调节银行的信用来扩大信用贷款,用加大货币供给的方法来避免经济危机。Hawtery主要是强调信用的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经济周期的长短,把握好经济周期最重要在于调控好短期利率,这种调控所针对的不应该是生产者而是商人。Samuelson主要侧重于强调央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主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有机结合。Hansen侧重于国家运用宏观财政手段来对经济直接干预,并提出央行要制定与财政政策相匹配的“金融措施”。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信用,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以到期支付欠款为前提条件的经济行为,并且对其作出了深刻的叙述。他认为,信用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信任,即某人将一定价值的商品以货币形式转交给另一个人,并要求对方在一定期限后偿还。如果商品是一般等价物,即货币,那么,在到期还款还会加上利息作为资金出借的收益。如果交付的是一般商品,在到期支付时也会包含额外的一部分金额,作为延期支付的报酬。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表达了信用的两种不同层次的含义:①道德范畴,道德上的彼此之间的信任是人们借贷的基础。②经济范畴,信用促成了在商品经济中人们将实物商品转化为货币资本的交换。可见,信用是在货币借贷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关系。
现代信用的观点。朱鲁秀将信用定义为经济主体在未来有能力并且愿意执行带条款契约的支付。陈端计认为信用问题的产生于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也认为信用是偿债主体所拥有的偿债的能力在人与人之间获得的信赖与评价。石新中在相关考证发现,信用经历了逐渐从道德意义转变为经济意义的过程,认为好的信用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马书玲认为的信用是信誉的日积月累,并具有商品所具有的一般特性,尤其是货币的流通、贮藏、支付等功能。杨慧玲认为信用经营的是供需链条,它是伴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的,虽然它推动着市场的进步,但也不能忽视它可能存在着投机和风险。戴志敏,金欣定义信用为资源需求的一方和资源供给的一方所签订一份资源使用的合同。
本文通过对信用定义的深刻了解,意识到如今的信用不仅仅是只人们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而是一门容纳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的综合学科。从原始社会末期信用的起源,到商业信用的产生,再到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逐步发展到今天的现代信用,整个过程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和信用调节论三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观点也为我们更好地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三派的观点各有侧重,但笔者却认为信用的含义是三个学派的辩证统一,信用既是媒介,也是资本,对经济也具有调节作用。金融要发展,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
政府信用又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因此政府在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有政府也从信用的起源开始从新认识信用,切实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落实到每一个政策的制定中去,才能在维护市场关系,促进资金再分配中有所作为。
[1]朱鲁秀.信用新论[J]理论探索,2004.
[2]米什金著,李扬等译.《货币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戴志敏,金欣.信用及信用风险的内涵研究[J]理论探索,2004.
[4]巴劲松.信用涵义的经济学解读和法学解读—一个比较的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