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艳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脑病二科 455000
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控制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高热的效果分析
李晓艳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脑病二科455000
摘要目的:分析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控制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高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5例脑血管意外后并发中枢性高热的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降温干预,实验组给予药物和物理联合降温,分析两组护理干预降温效果。结果:实验组4h内腋温恢复率48.84%高于对照组的30.95%,χ2=4.419 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d末腋温恢复率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5.767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性高热可加重脑组织损伤,采取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能够快速控制中枢性高热,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中枢性高热观察护理措施
中枢性高热是一种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发热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脑温检测、降温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可有效控制中枢性高热,从而降低死亡率[1]。笔者分析不同降温方法对脑血管意外后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5例脑血管意外导致中枢性高热的患者,男44例,女41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4.5岁,平均年龄55.25岁,由CT诊断,Glasgow评分<3分23例,3~8分43例,9~12分15例,>12分4例。出血量为9.0~80.0m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实验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lasgow评分和出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降温干预,实验组给予药物和物理联合降温,两组患者在应用降温措施前的体温均大于39℃。以4h内体温降到37.5℃以下为有效,并观察处理3d末的护理干预效果。(1)物理降温护理:①局部冷疗,使用冰帽对头部进行降温护理。脑局部物理降温是抑制中枢性高热的快速有效方法。给患者头部戴上冰帽,使脑处于低温环境,有利于脑水肿的减轻,还可收缩血管,减少血管渗出。使用时在冰帽内侧及枕上垫上薄毛巾,特别注意保护患者耳、面部,防止冻伤。②全身冷疗,使用冰袋对全身进行降温护理。医用或橡胶冰袋装入碎冰再加入冰水,使棱角变得圆润,用干燥毛巾包好,再给患者使用。将其放在患者体表的大血管通过处,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以每小时降低2℃为宜。护士每30min巡视1次,观察并记录皮肤情况,待冰块溶化后应及时更换以保证降温效果。③温水或酒精擦浴护理,用32~34℃温水或41~43℃酒精擦浴,反复进行,以便有效的达到散热目的。禁忌擦拭胸前区、后项部、腹部、足心等部位,擦浴时,冰袋放置在头部,热水袋放置在足部,以防发生不良反应。④输液降温护理,将患者需常规输入的液体冷藏于的冰箱中,待其温度降至4~10℃,输入患者体内,注意输入速度,其降温效果显著。(2)药物降温:该方法一般用于高热达40℃,并无低血压、意识清楚的患者,具体方法:①将1.0g阿司匹林加入100ml冰水中灌肠。②可用冬眠药物用于高热并躁动不安的患者,以抑制患者活动,减少热量产生,同时应注意低血压。
1.3观察指标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4h末<37.5℃和3d末<37.5℃发生率。
2结果
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后,对照组42例在4h内腋温恢复至37.5℃内共13例,3d内腋温恢复至37.5℃内共28例;实验组43例在4h内腋温恢复至37.5℃内共21例,3d内腋温恢复至37.5℃内共38例。实验组4h内腋温恢复率48.84%高于对照组30.95%,χ2=4.419 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d末腋温恢复率88.3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χ2=5.767 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枢性高热是一种由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发热症状,可使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加剧、脑细胞受损加重,从而进一步加重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程度,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预后[2]。特别对于老年患者,其各脏器功能减退,抵抗力低,高热后易出现并发症,对患者十分危险,要度过这一危险期,做好高热护理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对中枢性高热患者,及时有效的降温措施,可降低脑出血死亡率。给患者降温护理的同时,可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脑缺氧,减少脑水肿,改善预后。同时加强基础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环境的管理、输液的护理等基础护理。经常按摩皮肤,定时翻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口唇干裂时,涂唇膏,昏迷患者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清洗空腔;营养支持,昏迷患者给予鼻饲;注意通风,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
中枢性高热护理是一个系统的护理,通过良好的降温措施可增加患者的存活率。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脑温检测、降温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可有效控制中枢性高热,从而降低死亡率。物理降温可有效治疗高热,控制体温,且起效快、效果持久,具有药物降温护理无可比拟的优点[3]。采取积极有效的降温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及时稳定并控制血压,并配合正确扎实的基础护理,能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顺利闯过危险期。物理降温效果明显优于药物降温效果,说明物理降温具有切实疗效。在患者并发中枢性高热时,要注意个体耐受性,应采取一项为主,多项并用的措施。降温措施应及时,降温速度不宜过快,冷敷部位要定时变更,降温物品要逐渐撤掉,给予镇静剂时,要保持呼吸通畅。一般降温至37℃,持续1周以上。
综上所述,中枢性高热可加重脑组织损伤,采取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能够快速控制中枢性高热,降低死亡率和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夏寒菊,曾小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电子冰帽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护理, 2009,6(16): 145-146.
[2]周红娣.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05, 19(2):193-195.
[3]罗细玲,许庆敏, 冯顺坚, 等. 中枢性高热临床护理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1): 103-104.
(编辑杨阳)
收稿日期2014-07-25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05-06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