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传承班”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15-02-09 11:20王艳杰曲姗姗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师承老中医中医学

王艳杰,曲姗姗,黄 泳,肖 炜

(南方医科大学 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基于我国传统医学的特点,中医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家传师承式的传术授业是中医教育和传承的主要形式[1],师承传授灵活多变和注重个性化发展的传授特点,恰恰适应了中医的传道、解惑、灵动、机发、化变、工巧的特点,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为了顺应社会经济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中医传承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中医人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开展以中医特色教育为背景、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的“名老中医传承班”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中医传统文化知识、中医经典著作、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医临证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所在学院在中医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特有规律,设立“名老中医传承班”,构建“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多样化创新中医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1.1 以“全国名老中医师承”为基石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临床能力,该院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医学科教师和团队开展以继承中医学术思想、提高中医思维能力与诊疗水平的科研工作。组织举办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制订各类鼓励、支持政策,引导广大教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与中药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开展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该院有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人2名(陈宝田,臧堃堂),有3名教师学术经验继承人跟师学习,研究导师的学术思想,并以讲座的形式在全院推广。该院教师主持的“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研究,广东中医药学术流派研究,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研究等”具中医特色的科学研究项目,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夯实了中医药学科的基础,也丰富了中医学专业的内涵,使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为“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

“名老中医传承班”是以“教师中医师承教育”为蓝本,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构建的“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素质、重传承、重经典、重实践,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精英化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传承人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从第3学年开始,为本科生配备导师,与导师签订带教协议,在中医门诊随师临诊,导师全面指导学生学习、科研和临床实践,以尽早培养学生的中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在满足一般五年制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热爱中医,具有扎实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和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掌握指导教师指定的中医经典,领悟古籍精华,完成6-10篇读书笔记。跟师学习,学习期间必须撰写70个班次的跟师临床记录及跟师临证笔记,每周至少有一次跟师门诊或病房查房工作,每次随诊或学习需有跟师笔记、查房记录和学习记录。传承创新,按照中医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教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学习期间完成1篇总结指导教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或中医药研究的论文。

1.3 改革课程培养体系

“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十分注重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中医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改革方面,以中医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科系统课程教学模式为主体,实施以基础课程、基础实验课程、临床课程整合课程,并编写配套教学大纲、教材,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加强了中医经典、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的教学,注重中医临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化训练学生中医临证能力、提高临床实际经验。同时开设系列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系列讲座,从全国聘请中医药知名专家授课。在此期间,要求学生至少完成6-10篇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1.4 突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着重突出临床能力的培养。改革现行临床实践教学机制,建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学生入校起就让学生接触临床,实施暑假小学期制度、让学生每年暑假进行临床实践,减少理论课程教学学时、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时间,探索建立临床实践贯穿五年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遴选一批中医临床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医德高尚,担任硕、博士生导师工作的老中医专家作为名老中医传承班的本科生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进行临床思维、临床技能、临床知识培养。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完成70个班次的跟师临证笔记。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创新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创新的手段。该院在进行“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

“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院校教育为基础,同时还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特有的规律。教育教学实施方面要在中医学传统院校教育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体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施名老中医专家的导师制教育。在中医学专业高年级(三年级以上)本科学生中实行导师制。聘请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较丰富的中医学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教师为本科生导师。每名导师所指导的本科生总数为3-6人。每学期导师至少与学生见面8次,每两周不少于1次临床随诊。学生必须认真填写《南方医科大学本科生接受导师指导情况记录本》,真实记录每次受导师指导的情况,每学年参加对导师的年度考核活动。每学年开展导师工作考核时,将受指导情况记录本交所在学院,作为学生考核和导师考核的依据。学院对导师的工作量给予认定和一定经济补助。在师承教育学习过程中,通过名师导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可以不同程度地继承导师的经验和专长,了解导师的思维方式、治病用药方法,增强其从医信念[3],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导师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

2.2 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相统一

研习中医经典,是名医成长的必经之路。在传承班中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研习中医经典的氛围,提倡经典诵读,开展中医四大经典的知识竞赛活动。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往昔的经典也是源自古往的创新,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本。教学中注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拓展学生中医思维空间,在保持中医特色框架内,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4]。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一切先进理论和方法,学习和研究经典,并从三个方面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即:经典是实践,而实践的完善不会终止;经典是科学,而科学的发展不会终止;经典是理论,而理论的突破永远不会终止。在经典学习中悟出新意,从而促使中医学不断发展,以培养高质量的传统中医药人才。

2.3 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统一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它来自医疗实践,指导医疗实践,并在医疗实践中接受检验、获得发展[4]。坚持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要纠正重知识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学习的倾向。“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过程中要加深专业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依托“名老中医传承班”的独特优势,坚持基础理论与侍诊见习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注重辨证论治,不过细分科,奠定较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在导师的指导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诊疗实践活动。

3 结语

在中医学专业新的教育形势下,“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赋予“师带徒”以新的内涵。“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与现行中医院校教育培养模式相结合,二者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吸收古代师承传授的精华,建立现代继承教育的教学规范,给传统中医专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是对现代中医教育的重大突破,可不断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中医办学综合效益,维持中医强大的生命力,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1]王建忠,纪立金.建立新型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201-202.

[2]傅妤娟,李菲,李燕.中医师承传授方式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959-960.

[3]晋献春,罗海鸥,谭千凤,等.中医师承制教育实践与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56-57.

[4]邓华亮,田思胜.师承制教育模式内涵的探索[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3):186-188.

猜你喜欢
师承老中医中医学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坐诊
老中医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周来兴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与经验
建立现代中医师承制度体系架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