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中华
摘要:一个孩子即使再聪明,再有知识、有技能,但缺乏责任心和综合能力,他就是不健全的。所以说,责任心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如果用纲和目来比喻的话,知识和技能是"目",责任心和其他的素质是"纲",只有在"纲"准备好的情况下,才能运用"目",正所谓"纲举目张"。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在生活和集体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长此下去,孩子就会对任何事都没有责任心,丧失生活能力。我们应该从小开始,从小事着手,从小习惯培养,让我们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关键词:责任意识;培养;责任心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020-01一个孩子即使再聪明,再有知识、有技能,但缺乏责任心和综合能力,他就是不健全的。所以说,责任心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如果用纲和目来比喻的话,知识和技能是"目",责任心和其他的素质是"纲",只有在"纲"准备好的情况下,才能运用"目",正所谓"纲举目张"。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在生活和集体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长此下去,孩子就会对任何事都没有责任心,丧失生活能力。面对如此严峻的态势,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呢?通过学习和工作经验总结,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开始,从小事着手,从小习惯培养,让我们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自我责任意识
1.1左右手的约定。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对学习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每节40分钟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们掌握知识的阵地。我认为,如果说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意识是一扇不易开启的大门,那么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则是一把好用的钥匙。在我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我尽量把讲授的内容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之通俗易懂、有趣,并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保证学生参与课堂,让眼睛、思维时刻跟随老师,我和学生之间有个"举手"的约定:每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会回答的同学请举左手,不会回答但想知道答案的同学请举右手。这样,同学们可以在比较轻松的学习坏境中从容地面对疑惑,然后倾听同学的发言,最终弄懂所学知识。
1.2请作业做我的"好朋友"。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课后按时写作业的好习惯。在接到一个新的班级后,首先要搜集班里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班会以小品的形式将同学们带到晚上的教室里,讲的是一摞本子正在搞一个聚会。本子们互相讲述着自己的遭遇:有的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在本子看来就是不给自己饭吃;有的同学不爱护本子在本子看来那就是使他受伤;有的同学作业错误率较高,老师批改作业时打上的点在本子看来就是小主人在它的身体上划下一道道伤疤。在同学们自编自演又有生活原型的小品中,扮演本子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发出号召,号召同学们行动起来:对自己的作业负起责任来!对自己的作业本负起责任来!通过班会后,教师要及时制定出作业评比一览表,表内应该以按时按量、认真全对等来分项。这样一来,我相信学生都能每天按时把作业交到科代表处,渐渐地养成了习惯,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就培养了起来。
2.培养学生"公德"的自我责任意识
每个人都是社会、集体的一员,对社会、集体的事情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是培养学生高度责任心的好方法。
2.1变"被动"为"主动"。品德教育只与个体挂钩才能产生实效。为了使同学们对班级卫生有一份共同的责任意识,我决定减少值日的次数。这样就有原来的教师督促变成了"我有一块地方需要保洁",自然而然地将老师的要求融入到自我意识中了。
2.2将"保洁"提升为"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否则就是空泛的。我们可以通过像"保洁"这样的实实在在的小事,帮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责任意识。
2.3由"减少"强化为"自觉"。很多人为了改变班级卫生保洁状态,采取的措施的"增加"值日次数,这是外在的行为强化。而我采取的是"减少"值日次数的方法,这首先是对同学们的信任,相信学生每个人都能自觉,不用做那么多遍值日;其次扭转学生被强制的心态和不在乎的心态。这样表面上没有了值日生,而实际上人人都是值日生,它强化的是人的自觉意识和个体的责任心。
3.培养学生"为集体守纪"的自我责任意识
很多实例证明,班集体的力量对学生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榜样的力量更是不容忽视的。在平时的工作中,老师要注意在班上树立典型,让学生在自己不足的地方有榜样可学,能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我们在班级文化分为"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文明礼貌"、"爱心天使"等板块,让学生根据各个板块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在小事中对比、找差距,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出对班级负责的强烈责任心。
通过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我让他们明白了:对别人负责,对机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从而进一步明确责任心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参考文献
[1]魏书生的《班主任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