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融合与跃迁

2015-02-09 19:02李培根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理性人格价值观

李培根

“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化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是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另一方面,我联想到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里讲到的一个观点:有些国家本来是处于某一种文明,但是企图融入另一种文明中间,丢弃了自己的文明,丢弃了自己的文化,这样可能会成为一个无所适从的精神撕裂的国家。我觉得这个观点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不能丢弃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文化传承到底传承什么?怎么传承?我们是不是需要文化融合?总书记也讲,世界的优秀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实际上,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融入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们应该在传承和融合的基础上去升华和跃迁,我觉得这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组织者需要考虑的,也是我们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间需要去体悟的。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怎么来传承、融合和跃迁。

一、从礼性到理性

标题中前面的“礼”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礼”,后面的“理”是合理的“理”。钱穆讲过,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处来看待中国之心,这个“礼”统领中国的文化。这一点是很多文化学者都认同的。《左传》里讲,这个“礼”,“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国之干也,人之干也。”总的来讲,大至国家的典治,小至个人的为人处世,礼文化无不浸透在国家的政治和老百姓的文化习俗传统里头。以前孔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还讲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我发现,后来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了非理性的传承,比如说后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还有宋代理学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非理性传承,这样的非理性传承显然是不好的。那么,我们想一想,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不是有不足的地方?这是肯定的,我觉得其中之一,就是另外一个“理”性的不足。西方的启蒙学者,非常崇尚理性,康德讲:“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独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这句话意思是什么?强调理性。那个时候启蒙思想家们歌颂理性,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等。

理性思维要求逻辑严密的论证、充分的证据等。理性的思维崛起于启蒙运动,其实后来西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这个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当然,追溯到更早时候,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他们那个时候也提倡理性。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当然是理性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怎么去吸收西方文明中先进的东西。我认为唯有理性,才能升华、跃迁。在传承融合这方面,我们只有更理性,才能升华、跃迁。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更应该是世界的。

二、从传统到现代

我们今天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融合我们的传统文化,那它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梁启超说过一句话:“能以今日新政,证合古经者为合格。”我的体会是,我们也需要融合传统文化。毛泽东早年说过“动其心者当有大本大源”。大本大源当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关于以人为本、民本的思想,是很丰富的。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都是大家很熟悉的。还有像天人合一的思想,钱穆,有一个彻悟: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全体的贡献就是天人的观念。其实我们想一想,现代的,我们讲的生态伦理、环境、绿色等,它和我们古代传统文化里的天人的观念,这里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找到一些源头的。比方说:“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道德经里也有一些类似的话。恩格斯也有一些话:“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天人的观念,民本的思想,和我们当今的一些东西其实是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是可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的。所以我讲,今天的人本思想、生态伦理,包括我们以前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其实都可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找到基因。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基因,就更容易使现代的价值观渗透到老百姓的血液中。

三、从知识到人格

我们搞文化素质教育,举办很多人文素质讲座,丰富了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作为组织者也好,作为大学生自己也好,怎样从知识升华到人格。人格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大家都非常清楚。还有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也非常注重道德,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苏格拉底也强调道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非常强调道德,他说:“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他认为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有这样的认识,我觉得是很不容易的。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讲:“教育一个人的知性而不培养其德性,就是为社会增添了一份危险。”这都说明了人格的重要。我们国家,总书记讲中国梦,讲中国崛起,我们的国家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现代人格。现代人格包括法权人格、政治人格、君子人格等。法权人格包括人生而平等、生存权、自由、基本人权、人的尊严。政治人格方面,我们的青年学生总会有些人将来成为政治家,政治人格需要宽容、理性、多元、人本,不能忘记尊重少数人的政治权利。去年去世的南非总统曼德拉,不同政治制度的、不同种族的国家,几乎所有人都对他表示尊敬,这是很不容易的,他体现了平等。君子人格方面,在我们的文化里头,这方面的内容太丰富了,不需要多讲。另一个话题是,从知识到人格,很重要的是从科技到人文。我们的大学生,在学习很多的科技知识时,怎么去升华自己的人格。比如说,能源、环境与人的生存问题,科技中怎么体现以人为本?这个非常重要。比尔·盖茨很强调大学生要专注人类的重大问题。他支持的科技创新活动,表面看来跟人文没什么关系,但是比尔盖茨强调,每年的科技创新活动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都尽可能地与世界的、人类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另外,现代科技发展非常快,这里边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进行人文拷问的。举一个例子,201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报上的一篇文章,讲的是智勇双全的生物学基础和社会学意义,引起了我的注意。怎么才能把智基因和勇基因放在一个人身上使他成为智勇双全的人?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基因连锁”,就是智基因和勇基因同在一个染色体上并且很靠近,这样在精、卵细胞分裂的时候,智、勇两基因就会同在一个染色体上同时传给下一代。作者俞强讲:“当人类对智、勇的基因了解清楚了,……世界上智勇双全的人就多了。到那时,每一个国家的领袖都是哲学家兼政治家,‘英特纳雄奈尔就一定会实现,世界和谐的理想国就一定会实现。”“这,就是文化生物学,就是文化生物学的社会学意义。”大家听了可能觉得很好笑。更好笑的是前年《科技时报》上登了一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很严肃的,大家不要以为是讲科幻的,不是的。中国科学院未来研究所一位核心研究员,发表了一篇长文章,连续两天两大版,谈第六次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在什么时候呢?预计发生在本世纪中叶到本世纪末期,他提到的一件标志性事件,是一件很好笑的,关于两性智能机器人,干什么用的呢?满足人的性生活需要。这个我是很不解的。还有呢未来免除女人的生殖痛苦,女人不要生孩子。我无意去判断这些到底是不是可能,我是谈什么观点呢?对这些科技发展,是需要我们进行严肃的人文拷问的。那就是说,像这种科技,其实从技术上讲是可以实现的,那么,它所描绘的世界是否值得我们去生存,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是不是有意义?你们说两性智能机器人,这些技术是否改变了自然界的规律,我今天不详细去谈这些问题。总而言之,这些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包括我们年轻的学生。我们应该进行科技伦理的思考,这也是人格的一部分。

四、从必然到自由

毛泽东讲,“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应理解为,经反复实践能动地逐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然性规律并正确改造世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要有一个过程”,等等,我就不细讲。

对大学生来讲,对他们的学习来讲,我觉得他们需要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的是在必然状态,而不是到自由状态。那么。大学生不要把自己看作工具,不是别人的预期和目的,不要为了虚幻的目的而牺牲自由,应该释放兴趣,基于兴趣的学习肯定是相对处于自由状态的学习。另外,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如果大学生对于文化素质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阶段,这本身就可以认为是在一种必然状态,文化素质学习的必然状态。那更好的是什么?如果我们真正地去融合,乃至跃迁,经过了自己的体悟,他就达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状态,这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效果才更好。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怎么引导学生从必然状态到自由状态,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即怎么把“不得不”变成“自由自觉的活动”,把“必然”活动变成“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在教育的框架中寻找自由空间,教育一定是有一个框架的,在学校就是一个框架,在教育的框架中寻求自由的空间,把独立思考和行动变成教育的一部分。

五、从孔夫子到马克思

孔子有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认为,这句话是富有人性光辉的。显然,孔子是提倡为己之学,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怎么更好地成为自己,我们不是为了别人的预期和目的去学习,这是人性的光辉。孔子和马克思,一个是中国古代的、咱们自己的,一个是近代的、西方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讲:“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马克思不仅仅是强调自由发展,而且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我们想一想,孔子的为己之学,虽然他没有上升到自由发展的高度,但是,这里显然有某种类似可以融合起来的。马克思还讲:“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非常强调自由自觉的活动。孔子、马克思,他们这些话到底给了我们的教育什么启示?对我们的大学生有什么启示?孔夫子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马克思是我们作为现代指导思想的代表。那么,我们怎么全面的认识孔子和马克思以及其他时代的思想家?片面的认识可能导致非理性传承。所以,只有传承他们的精华,并且融合、跃迁,我们才能够使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也只有这样,中国特色才更具有世界意义。

六、结 语

我前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传承和融合以及跃迁。总而言之,我觉得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传播知识上,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避免非理性传承。比如说,孔子的为己之学,可能很多人没有认识它的深刻意义,相反,我们有一些后辈儒家的非理性传承,就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马克思关于自由的论断,我们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它的深刻意义。

融合是更好的传承,传承不能是仅仅接受一些知识。我们怎么融合传统与现代?怎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我们应该承认,西方的文化里是有很多先进的东西的。通过传承和融合,实现跃迁。融合需要理性的批判和批判的理性,融合需要我们承认文明的多样性。胡锦涛同志以前也谈到:“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起到更好的作用?通过传承融合跃迁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当然,这里我们要提防有些人用西方的价值观来攻击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需要过分担心异质思维。作为文化素质的组织者和演讲者,怎么更好地去引导学生,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通过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从必然走向自由状态,使他们能够融会贯通、感悟。学生的自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意义更大。我们文化素质的讲座是一方面,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让学生通过他们的读书活动、讨论等方式,通过他们自己的理性思考、交流、碰撞,使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有一个跃迁。

[责任编辑:陈立民]

(上接第6页)但内容深刻、抽象,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论语》(孔子和他学生的对话)全书21000多字,共20篇,《汉书·艺文志》云:“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今天并不要求中学生和大学生将此20篇全部读完,选出一些,少则几百字,多则三四千字即可。因而读中华文化经典之作似应着眼于内容,而不在于字数多少。

对于什么是“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最好有一个界定。对此,我的浅见是:“文化经典”应有以下三项标准:(1)经典是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精髓,能够集中反映其文化本质和文化精神的作品。(2)经典具有独特性和无可替代的代表性,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3)经典是历史长期检验的产物,经久不衰,历史、时间是经典最公正的评判者。

还有,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近20年来,我国高校的老师已积累相当丰富的经验,这需要加以总结,供大家借鉴。建议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能做好这方面的组织工作。

最后,我想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五四青年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话中的一段话结束本文。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如“自强不息”、“天下为公”、“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理性人格价值观
以鸟喻人
我的价值观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欲望膨胀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