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五四”讲话中特别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还讲:“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就指出过,一个国家处于转型期,可能会出现“社会失范”。“范”就是“规范”,就是德。“失范”就是“失德”。国外就有例子,例如日本明治维新前30年就如此。物欲横流,假冒伪劣泛滥,缺诚失信,“社会失范”。我国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迅速转型中,出现了新的形势,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加之网络信息的深刻影响,从而思想观念有着深刻的变化,甚至出现了某些“失范”。这既不足奇怪,然而更值得高度警惕。自党的十七大以来,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被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习近平同志专为此作了许多讲话,最近,针对性又作了“五四”讲话。
我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要抓住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就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89年下半年,他就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现在回顾,这个教育,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即价值观教育。
(2)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这个关系的如何正确处理,毛泽东同志20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过。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就是这三者关系正确处理的“最大公约数”。国家、集体的价值观是主导,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是强力支撑,缺一不可。
(3)要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他接着举出了众多这方面的思想与理念。他接着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不论是哪一方面的理解,最终都是涉及为谁、为了什么设计精神追求、责任感、行为准则的问题。责任感体现着精神追求,体现为行为准则。精神追求是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就是人生价值取向,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
在党的十七大之后,在教育部关心与指导下,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就强调文化素质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其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解决好做人的问题。其重点是针对忽视民族文化教育,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其核心是针对割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
为了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华中科技大学为了进一步做好教指委秘书处工作,最近成立了华中科技大学(下转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