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红,孟立芳
(河北省隆尧县医院,河北 隆尧 055350)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
张丽红,孟立芳
(河北省隆尧县医院,河北 隆尧 055350)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100例作为本组研究人员,随机分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综合康复训练,对比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Lysholm评分、膝关节RO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观察组社会能力、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加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施价值,对维护患者权益和医院及社会效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综合康复训练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卓越成就,公众活动渐趋多元化,显著增加了高能量创伤的发生比率,膝关节周围骨折属常见的一种类型,包括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股骨髁上骨折等,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膝关节功能障碍,临床以膝关节周围程度不等的软组织肿胀、关节活动障碍、压痛为表现,对患者生存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以复位、有效固定、功能锻炼为原则,重视复位、固定环节,可为骨折早期愈合,解剖关系恢复提供条件。在对固定不影响的前提下,功能训练能加快患者相应肢体活动康复进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1]。对此,将抽选我院收治患者100例,分别给予不同程度康复训练,并观察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骨科2013年5月—2014年5月接收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6例,女44例;年龄20~70(46.7±2.3)岁;其中胫骨平台骨折31例,股骨髁上骨折33例,股骨髁骨折36例。均为单一闭合骨折,排除其他疾病患者。按随机方法平均分成2组:观察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0~67岁;胫骨平台骨折15例,股骨髁上骨折17例,股骨髁骨折18例。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2~70岁;胫骨平台骨折16例,股骨髁上骨折16例,股骨髁骨折1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选取病例内固定术相同,可达到解剖复位和有效、坚强固定,对照组予常规护理指导,包括病情观察、对症支持、健康指导、锻炼指导等,观察组建立康复中心,加强综合康复训练,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术前康复指导 根据医院及患者实际情况建立康复中心,首先对其进行心理康复,以便加快康复进度,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就骨折后复位、固定方法进行解释,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患者本人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反复强调早期功能锻炼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使患者依从性提高。认真讲解训练方法,确保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掌握,如:股四头肌训练过程中需帮助患者取平卧位,伸直下肢,将大腿绷紧,对
膝关节进行练习,取一软圆枕垫于腘窝部,足跟离开床面;患者患肢部分负重,在健康秤上测量,对力量等进行估计,对健侧肢体充分利用,完成相关模拟训练,重视加强心理干预,以保持愉悦心境。
1.2.2术后早期主动功能康复训练 ①需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此康复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当增加活动时间及活动量,避免内旋及内收动作,勿下蹲和屈膝,以达到活运关节和恢复肌力的目的。针对患肢未固定的关节,行全幅的各个方向运动,单个关节每天15~20次;②指导患者临床手术后1~3d适当进行关节伸屈等训练,共40次;术后3~6d将患者膝关节垫高30~40cm,就膝伸直进行练习,共50~100次;术后6~8d,行坐床边伸屈膝关节或直腿抬高训练,共100~150次;术后9~10d,双手抱头行100次屈膝屈髋;术后12~14d抱小腿中下部,行150次屈曲训练。③术后14d,将手术切口拆线,并充分结合理疗,改善血液循环现状,内外或上下推动髌骨,患者髌骨骨折时,动作需轻柔,各15次。④骨折外固定,术后2~3周后固定物每天取下,受累关节做主动屈最低点运动,对粘连、挛缩的周围软组织缓慢温和牵伸,每天20~30次。⑤术后4~6周,对患肢康复训练负荷进行制定,并指导实施,借助阶段负荷法,依据体质量的25%,50%,75%,100%训练患者上下阶梯,并逐渐增加训练负荷量。
1.2.3术后早期被动训练 临床主动训练过程中,可给予针对性的关节被动训练。如术后1~2d,训练1次,每次1~2h,屈伸30°;术后3~5d,训练2次,每次1~2h,屈伸45°~60°;6~8d,训练2次,每次2h,屈伸60°~75°;术后9~11d,训练2次,每次2h,屈伸75°~100°;术后12~14d,训练3次,每次2h,屈伸100°~130°。
1.2.4恢复期康复训练 借助X射线检查,若发现患者骨折线相对模糊,骨折部位对位正确,当骨痂形成后可拆除外固定,实行康复训练。具体包括:①膝关节CPM治疗和各关节ROM训练。②针对膝关节严重粘连患者可给予个性化理疗方案,并配合膝关节伸屈牵引活动,30min/次。③实施关节松动术,依据运动受限方向及关节解剖结构,对髌股关节行向内、外侧推动和髌骨上下推动,长轴牵引、侧向滑动、前后向滑动、内外旋股胫关节,30min/次。结束手术后,为防骨化性肌炎、关节肿胀,可行10min冰敷。④指导受累的关节做屈、伸主动运动,增大力度和幅度,每天30~50次,肢体行走复合训练与上述方案相同。⑤推拿: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在大腿外侧、后侧沿胆经、膀胱经用一指禅法、滚法治疗,以透热、患者可耐受为度,由轻至重,用一指禅法与点按弹拨结合,点昆仑、环跳、承山、委中、承扶、膝周阿是穴等。
1.2.5家庭和社会支持 取得家属配合,给予患者更多关爱,并督促各项康复训练的实施,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依据患者经济状况,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完善社保干预,以解决患者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保持稳定、愉悦心境。
1.3指标观察 ①膝关节评分:随访至术后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对效果进行评定,评分项目共8项,共计100分,行走不便、需家属帮助各5分,绞锁15分,行走不稳定、骨折部位疼痛各25分,骨折部位肿胀、上下楼各10分,可下蹲5分。膝关节功能良好患者分数在85分以上,膝关节功能一般65~85分,功能较差分数在65分以下。膝关节活动范围借助常规测角器进行测量。②生存质量:借助QOL量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为:社会能力、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运动功能等,评分越高说明效果越明显。
2.12组Lysholm评分、膝关节ROM评分比较 观察组Lysholm评分、膝关节ROM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Lysholm评分、膝关节ROM评分比较,分)
2.22组社会能力、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社会能力、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来说,临床修复过程中需密切观察,修复早期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可减少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并解释康复训练在膝关节恢复中的作用,以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治疗积极配合[2-3]。
膝关节手术内固定是康复训练实施的基础,为患者骨折的快速愈合提供了可靠依据,制动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治疗的主要方式,但因制动引发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形态结构、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病理改变,严重影响肢体和关节功能的恢复[4]。手术后给予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淋巴、静脉回流,减少肌肉痉挛及粘连发生率,可有效预防关节活动障碍的发生,从而加快康复进度;手术后3 d所实行的被动活动可加强肌肉收缩力度,加快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渗出液体的快速吸收,减少肌肉萎缩发生率,且肌肉收缩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还可在某种程度上沉积骨骼,进而加快骨折愈合;等长收缩训练能加快肌腱移动速度,使其产生挤压力,促使骨端良好接触,另肌肉收缩过程中还可加快代谢,加速乳酸产生,改善肌肉循环现状,扩张毛细血管,可为组织提供充足营养,减少受损关节磨合度;踝泵运动的实施可收缩患者下肢肢体肌肉,挤压静脉血管,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5-6]。尹清等[7]研究显示,开始康复的时间不同,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骨折发生1个月后行康复训练时机最佳,膝关节功能基本完全恢复,而4个月后,康复训练实施效果欠理想,膝关节只能恢复部分功能。资料显示,由于膝关节骨折康复治疗时间大不相同,间接导致对关节活动造成不同影响,因此认为早期康复训练的介入可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8]。王国新等[9]通过对骨折后相关影响膝关节伸屈功能的因素分析发现,骨折1个月和骨折3个月后膝关节伸屈功能和关节的制动时间呈负相关,说明临床早期康复具实施必要性;推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升高局部组织温度,缓解肌肉痉挛,使神经肌肉营养供给增加,对水肿和炎症无菌性吸收起了促进作用;揉拿推挤关节及髌骨被动活动可起到理筋正骨、疏经通络、散结止痛、滑利关节的作用。
本研究观察组经康复治疗后,膝关节ROM评分优于对照组,可保证正常步态和独立坐-站,为实现理想的临床效果,患者出院后还可进一步实行家庭训练,以便增强患者肌肉张力,提供关节稳定性;针对恢复期患者来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粘连现象,但只要给予针对性理疗,再加上相应功能的牵引训练,能在缓解患者痉挛的同时,延长关节塑造性。关节松动技术的实施可牵伸关节和肌肉,松解关节之间的粘连,促进血液循环,从根本上缓解关节疼痛度,增加肌肉、关节等反馈功能,进而使关节活动范围改善[10]。本次观察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加强康复训练可防止关节僵硬粘连、避免肌肉萎缩,对并发症的发生进行防范,促进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在治疗期间需复片检查,以对骨痂生长情况进行了解,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适当调整治疗力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骨折移位的发生,以免造成继发性损伤,加重病情。
建立康复中心可发挥系统管理优势,建立患者档案库,对康复全程加以随访,康复过程中主、被动运动须相辅相成,主动训练为康复训练根本所在,应引起高度重视。长时间的关节制动训练可影响关节功能,对关节连续被动活动,可增加代谢功能,加快关节康复进度,促进血液吸收,从而达到减轻和预防粘连的效果[11-12]。有学者报道,对膝关节行连续被动活动功能训练,在恢复过程中意义重大。Salter等[13]对CPM装置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即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装置,软组织在关节内、外并未形成粘连,或所产生的粘连并未被完全性机化,可加快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周围组织、软骨修复的完好度在功能康复中作用重大,关节损伤在某种制定状态下,只能凭借自身纤维组织进行修复,纤维软骨形成微少,由于关节软骨不具备修复功能,进而加重功能障碍[13]。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膝关节活动范围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表明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可减少粘连发生率,减少肌肉萎缩范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骨折愈合进程,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供条件。
综上所述,加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施价值,对维护患者权益和医院及社会效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1] 曾海辉,区正红,燕铁斌,等. 早期康复介入对膝部骨折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19(9):664-665
[2] Kolb K,Koller H,Lorenz I,et al. 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abov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ith the indirect reduction technique: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J]. Injury,2009,40(4):433-439
[3] 全新颜. 早期持续被动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引流量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0,21(2):329
[4] Enlinger M,Bonnomet F,Adam P. 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the minimally invasive fixation option[J]. 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2010,96(3):304-309
[5] 张娣艳. 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护理体会[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1):323
[6] Srinivasan K,Macdonald DA,Tzioupis CC,et al. Role of long stem revision knee prosthesis in periprosthetic and complex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a review of eight patients[J]. Injury,2005,36(9):1094-1102
[7] 尹清,武继祥,刘宏亮,等. 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 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5):304-306
[8] Sah AP,Marshall A,Virkus WV,et al. Interprosthet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treatment with a single-locked plate[J]. J Arthroplasty,2010,25(2):280-286
[9] 王国新,江钟立,李涛,等. 髌骨骨折后影响屈膝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6(2):223-224
[10] 许开,李秋娥. 微创手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31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82-83
[11] 鲍素珍,马清亮. CPM用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护理体会[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8):1112
[12] Mortazavi SM,Kurd MF,Bender B,et al. Distal femoral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J Arthroplasty,2010,25(5):775-780
[13] 王竞超,罗从风. 膝关节周围骨折诊治进展[J]. 中国骨科学杂志,2012,33(2):258
[14] Salter RB,Simmonds DF,Malcolm BW,et al.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the healing of full thickness defects in aiticular cartilage[J]. J Bone Joint Surg,1980,62(4):1232-1251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7.037
R473.6
B
1008-8849(2015)27-3054-03
201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