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敏,李国义,陈向军,付艳乔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下鼻甲骨折外移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肥厚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张志敏,李国义,陈向军,付艳乔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目的 观察分析实施下鼻甲骨折外移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联合治疗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肥厚性鼻炎患者95例,根据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实施不同治疗方式,观察组实施下鼻甲骨折外移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联合治疗,对照组实施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对比观察2组治疗前后鼻腔黏膜纤毛输送(MTR)以及鼻塞情况(VAS评分),并分析其临床疗效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MTR、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VA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MTR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MTR评分明显降低(P<0.05);2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观察组鼻出血、鼻黏膜瘢痕、鼻黏膜干燥等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肥厚性鼻炎患者使用下鼻甲骨折外移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联合治疗,能够有效减轻鼻塞,临床疗效较好,且对鼻黏膜保护性较好,不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肥厚性鼻炎;下鼻甲骨折外移;低温等离子射频
肥厚性鼻炎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也是最为常见的慢性鼻炎之一,临床症状主要为持续性的流涕、鼻塞、通气不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该病患者常伴有头痛、嗜睡等症状[1]。同时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继发性引起鼻窦感染、嗅觉减退等,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对该病治疗以往通过将部分鼻甲切除以改善通气状况,虽然临床疗效较好,但手术对鼻部形成了创伤。随着激光治疗、微波治疗这些微创疗法的应用,部分患者更倾向于应用微创疗法,但有研究显示这些治疗容易对鼻黏膜造成伤害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上仍有部分医生采用鼻甲切除术治疗[2]。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是近年来新出现的鼻甲肥大治疗方法,笔者通过对我院部分肥厚性鼻炎患者使用这种方法与下鼻甲骨折外移进行联合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肥厚性鼻炎患者95例,纳入标准[3]:临床表现为间断性、持续性鼻塞,可伴有流涕,通气效果较差,且运动、休息后加重,而药物治疗无效;鼻腔检查鼻黏膜呈暗红色、粉红色,下鼻甲明显肥大,其前端距离鼻中隔最近处不超过0.2 cm,应用1%麻黄素收缩效果较差或没有收缩;鼻内镜与CT检查可排除下鼻甲骨质增生性肥厚、慢性鼻窦炎、鼻中隔明显偏曲及鼻息肉患者;实验前已充分了解实验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排除标准[4]:伴有严重的或无法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全身性基础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或血液性疾病患者,鼻甲骨折外移术或切除术相关禁忌证患者,既往精神性疾病史或癔症患者,认知障碍或无法准确表述自身感受患者等。根据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实施不同治疗方式。观察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19~62(35.73±8.69)岁。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20~58(34.29±7.51)岁。2组患者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下鼻甲骨折外移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在鼻腔内窥镜的辅助下使用1%地卡因对鼻黏膜进行2次表面麻醉,再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系统,将其输出功率定位Ⅳ档,下鼻甲麻醉后在其肥厚处选择多点进针,可分别在前、中、后部各选1点,使用浸过生理盐水的等离子消融刀头刺破下鼻甲肥厚处黏膜进入黏膜下方,持续5 s后将刀头退出,同时使用射频予以止血;在下鼻甲的内侧面使用鼻中隔剥离子向鼻腔外侧挤压,促使下鼻甲向外移位,减少、避免术后黏膜粘连。术后不用鼻腔填塞,使用布地奈德喷鼻并服用抗生素,在术后5 d将鼻腔内分泌物与伪膜吸除。对照组在鼻内镜辅助下进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与观察组同样进行麻醉后,将下鼻甲肥厚部分予以剪除,通常切除的范围在下鼻甲1/4~1/3;术后对鼻腔进行填塞止血,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鼻黏膜情况与主观鼻塞程度,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记录术后相关并发症(鼻腔出血、鼻黏膜瘢痕、粘连、干燥等)情况,对2组数据实施统计学对比分析。鼻黏膜情况(鼻黏膜纤毛运动速率,MTR)使用糖精试验进行测定[5]:控制试验环境温度维持在20~25 ℃、相对湿度50%~55%,受检测者呈坐位,闭合口腔用鼻腔呼吸;将糖精颗粒(直径为1 mm)放在下鼻甲前端的稍偏后方约1 cm处,患者以30 s为间隔做吞咽动作,当感觉到有甜味时停止,记录下患者所用时间(即纤毛运动传输时间);从前鼻孔处插入细棉签直到咽后壁,以此计算糖精放置处与咽后壁之间的距离(即纤毛运动传输距离),将该距离除以患者所用时间即可得出鼻黏膜纤毛运动速率。鼻塞程度(主观气流感知)使用视觉模拟自评法(VAS)进行评估[6]:向患者展示带有0~10数字刻度的评分标尺,标尺两端分别代表0与10,患者根据其自身主观上对鼻部气流通畅程度的感知选择标尺上的数字点予以表达,0代表无鼻塞气流完全通畅,10代表最严重的鼻塞气流基本无法有效进出。
1.4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7]治疗后鼻腔通畅无阻碍,通气功能基本完全恢复,减充血剂停用后内镜下可见下鼻甲距离鼻中隔或鼻底可达到5 mm,能明显看到中鼻甲为显效;治疗后通气功能部分恢复,鼻腔堵塞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受阻,内镜下可见下鼻甲距离鼻中隔或鼻底3~5 mm,中鼻甲隐约可见为有效;治疗后通气功能机鼻腔堵塞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内镜下可见下鼻甲紧靠鼻中隔或鼻底,无法看见中鼻甲与鼻道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病例数所占百分比。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15.0版本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实施统计学检验。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治疗前后MTR、VA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MTR、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MTR评分相比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MTR评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MTR、VAS评分比较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②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 2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尤其鼻出血、鼻黏膜瘢痕、鼻黏膜干燥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肥厚性鼻炎是临床常见耳鼻喉疾病,在鼻腔黏膜与黏膜下层出现炎症性改变,其具体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环境刺激、机体免疫等多方面因素相关。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相关资料显示可达15%以上,尤其在我国气候较为干燥而寒冷的北方更为好发[8]。在病变早期鼻黏膜的固有层出现动静脉扩张、水肿,淋巴细胞等浸润静脉、淋巴管引起回流障碍,静脉通透性提高;发展到晚期后纤维组织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大量增生,侵犯范围达到黏膜与黏膜下层,甚至可以影响到骨膜与骨质,而导致鼻腔黏膜及黏膜下的整体肥厚。在临床上该病以持续性的鼻塞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流涕,病程发展较长者会出现嗅觉减退或者头疼症状,引起的临床症状较不明显,因此常会被患者忽视,不能及时予以治疗而造成其进一步发展。当病情发展出现较严重的鼻阻塞时,容易引起呼吸系统、鼻窦等继发性感染,且治疗效果较差,病情容易迁延不愈,多可导致睡眠障碍,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损伤[9]。该病病程发展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使用药物治疗效果越差,因此多需要应用外科手术或其他技术进行临床治疗。
下鼻甲在骨表面主要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所形成的黏膜,纤毛的运动情况对下鼻甲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下鼻甲黏膜中带有十分丰富的腺体,能够在黏膜表面分泌一层黏液毯对黏膜形成保护,而黏膜上黏液与纤毛是保障对鼻腔内异物进行正常生理清除功能的基础,对保持黏膜湿润、通气湿润及对通气进行过滤和行驶鼻腔免疫功能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肥厚性鼻炎进行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通气恢复,还需要尽量保存下鼻甲黏膜的完整性及其功能,这就需要将下鼻甲黏膜下产生肥厚的海绵状组织予以有效清除,同时对表面黏膜进行有效保护[10]。
以往临床上对肥厚性鼻炎的外科治疗方式较多,如相对传统的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黏膜冷冻、烧灼等,虽然通过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鼻塞等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容易出现鼻出血、黏膜粘连、结痂等相关并发症,也容易导致萎缩性鼻炎;同时由于下鼻甲拥有丰富的血管,在进行切除术时容易引起出血而使术野被血液污染,无法准确掌握切除范围,且术后需要进行填塞止血,创面恢复较慢[11]。而近年来临床应用的新型治疗技术如激光、微波等可以通过热效应炭化、消融将肥厚组织予以切除,因其温度较高而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但高温亦会对黏膜产生伤害,而造成黏膜损伤、组织水肿等不良预后[12]。
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是临床上新研发应用的治疗体系,与激光、微波等作用原理相比,等离子射频能够使电子能够脱离原子核而独自运动进入等离子态,在等离子态被激活的同时仍可以保持较低温度成为该技术的应用优势。等离子射频以刀头上带有的生理盐水为递质,通过能量驱动形成含钠的等离子体场,并在刀头与组织之间形成等离子薄层,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处于深处的靶组织细胞,并在低温状态下将细胞间分子结合键打开促使黏膜下组织坏死、消融,从而达到去除肥厚组织、改善鼻腔通气功能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下鼻甲低温射频消融术不会对鼻黏膜的纤毛黏液系统造成损伤,能够有效保持其清除、湿润等正常生理功能[13]。本研究结果亦显示通过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纤毛运动能力并没有明显改变,与相关报道相符。
而对于病史较长、病情较重的肥厚性鼻炎,因带有骨质增生,单纯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并不能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尤其下鼻甲较大的骨角如不进行处理,术后常会出现鼻黏膜粘连或复发。因此笔者应用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与低温等离子射频进行联合治疗,与常规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比观察可知,2组患者治疗前MTR、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MTR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而对照组MTR评分明显降低(P<0.05);2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观察组鼻出血、鼻黏膜瘢痕、鼻黏膜粘连等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均<0.05)。由此可见,对肥厚性鼻炎患者使用下鼻甲骨折外移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技术联合治疗,能够有效减轻鼻塞,临床疗效较好,且对鼻黏膜保护性较好,不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具有理想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1] 赵红,李晓丽,马明亮,等. 鼻中隔矫正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分析[J]. 空军医学杂志,2012,28(3):136-137;140
[2] 王燕玲,陈璐,吕艳,等. 下鼻甲骨折外移与低温等离子射频结合治疗肥厚性鼻炎324例[J]. 中外医疗,2013,32(24):70;72
[3] 延青,高丽娟.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5):39-41
[4] 刘杰,陈珊,孙伯锋,等. 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联合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1,25(2):66-67
[5] 范子翔.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与微波凝固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比较[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3):1038-1039
[6] 代志瑶,周成勇. 黏膜下电凝术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比较[J]. 感染、炎症、修复,2012,13(3):169-171
[7] 雷雯,孔巧,郭筠芳,等.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观察[J]. 浙江临床医学,2012,14(3):324-325
[8] 马艳丽. 比较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135-136
[9] 苗英章,魏欣. 鼻内镜下功能性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646-4648
[10] 李文彪.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72例慢性肥厚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136-137
[11] 张柏金.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9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临床疗效分析[J]. 大家健康,2013,7(6):114-115
[12] Gindros G,Kantas I,Balatsouras DG,et al. Comparison of ultrasound turbinate reduction, radiofrequency tissue ablation and submucosal cauterization in inferior turbinate hypertrophy[J]. European Archives of Dto-Rhino-Laryngology,2010,267(11):1727-1733
[13] 安飞,张鹏江,袁媛,等. 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下鼻甲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2686-2686
李国义,E-mail: livv_007@sina.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2.023
R765.21
B
1008-8849(2015)12-1315-03
201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