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诊所学生怎样能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对待委托人——以华北电力大学法律诊所学生实践为例
梁子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0
摘要:法律诊所(Legal Clinic)起源于美国,自189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的学生成立了①“法律诊疗室”之后,丹佛大学、西北大学、哈佛大学的法学院都组织了类似的诊所。现如今,诊所法律教育模式然被引入中国,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法学教育从“立足教学”引向了“面向社会服务”。华北电力大学法律诊所课程开展至今已是第五期,课程实践和反馈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从诊所学生自身的实践状况来看,仍需要做出改进,这都值得诊所师生一起反思以期改善。笔者以华北电力大学法律诊所第五期学生为例,从认识、态度、能力培养三方面来论述法律诊所学生如何能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对待委托人。
关键词:法律诊所;法学本科生培养;法律问题处理;法律实践
中图分类号:D90-4
作者简介:梁子琦(1994-),女,湖北襄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一、对法律诊所错误认识让学生止步于课堂
“法律诊所(Legal Clinic)”一词非常形象的把诊所学生和老师比喻成了医师。医者,解决患者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那么法律诊所则是通过解决社会上一个个小的法律问题,来治好社会法律疾病。虽然从广义上说法律体系中,从律师到法官,甚至是执法者都是治疗法律问题的“医师”。而法律诊所无论是寻求帮助的受众群体,还是提供援助的学生老师,都更贴近社会底层,更多的解决一些标的较小,内容简单的法律事务,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能更好的弥补司法实践中的不足。
如果要让法律诊所的学生抱着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对待委托人,那么首先应让诊所学生对法律诊所的真正内涵进行深刻的了解。现实中,学生对法律诊所的认识多局限于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仅仅满足于参加日常的课程,得到相应的学分,但法律诊所老师安排的日常值班,法律援助案件等等事务,能够主动参与甚至妥善处理的学生少之又少。其实法律诊所的课程设置重点在于课下的实践,并且是以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课堂上多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浓缩。短暂的两个小时断无法让每一个诊所学生真正掌握一个技能。可见,诊所学生首先对法律诊所的认识就有偏差,疏于实践,止于课堂,更不用说接待委托人了。
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在进入诊所初期,应加强法律诊所开设的目的意义等方面的教学和指导,不但从书本上让学生了解起源于美国的法律诊所主要进行法律援助工作,还可以通过从诊所结业的学长学姐的亲身体会中建立起对法律诊所的全面认识。②还有一点是可以从法律诊所解决的真实案例入手,比如,将一个诊所案例作为课华北电力大学2010级毕业生张学长就是很好的教学范例,张学长对法律诊所的体会和认识肯定能从源头上纠正诊所学生对法律诊所的模糊认识。堂教学,让诊所学生分组行动,定期汇报案情进展,要像真实的律师事务所日常运营那样让诊所学生一开始就认识到,参与法律诊所贵在亲自实践亲力亲为,切切实实触摸社会荷枪实弹地解决一个法律问题。
二、良好的从业态度让诊所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自古医者接待病患,讲求“望、闻、问、切”四个步骤,看过中医的患者都知道,医术高的中医不用借助其他辅助仪器,而是从患者进入诊所开始,就已经进入治病的过程了。脸色,仪态,脉象,嘴唇颜色、舌苔颜色等等,了解完这些再通过询问患者病痛、日常饮食等进一步确诊。相应类比到法律诊所来看,诊所学生对待委托人,同样也要通过前期观察、询问、了解案情,确定问题的争议点。两者过程及其相似。然而在实践中,诊所学生很难进入角色,没有把自己当成“医者”而只是一个案情的旁观者,甚至只是为了完成法律诊所老师的要求才参与其中。在律所阅卷这一环节,很多同学只是将案卷当做材料,读过便罢,所上交的体会往往只局限在“案卷难懂,案件复杂”等类似无能为力的层面。从态度上来看,诊所学生还仅仅是把案卷当做教学参考,并没有上手操练的准备,这种态度,往往导致诊所学生“事不关己”,忽视了委托人的请求。在另一则实践课程中,同学的表现同样处于“未进入角色”的状态:诊所老师带领法律诊所学生前往北京市昌平区某村委“滋根”志愿服务地,现场有位农民工向我们法律诊所咨询法律问题,其中一位常姓工人向诊所叙述了其讨薪的纠纷,在场的学生在老师的提点下才动笔记录下来。下社区让诊所学生真正接触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本身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机会,这也是法律诊所中③法律咨询的训练场。
对于态度问题,笔者言,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的学习的途径。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传教,课下被动地阅读书本上已解决的案例,习题练习过于依赖寻求“正确答案”由此产生的惯性思维难免造成诊所学生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错过了很好的实战练习。改革教育非一日能成,单就法律诊所学生而言,首先应使其重视实践。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分配任务,就像每个医生每天看病数量有指标要求一样。针对完成的不同情况进行评议和打分,甚至作为结课成绩。相比书写出的成文体会而言,真正帮助委托人解决法律问题更有意义。
医生着重的是实践,我们从医生看好的病人,从医道德
等方面来评价一名医生,而不是看医生文笔多好,写出的文章多么精妙这些方面。法律人才分为法律研究和法律实务,法律诊所恰恰体现的是法律人的实务技能,如果学生不能进入“医者”的角色,只是等待老师解答,等待案情自己的进展,那么学生很难收获实践经验。
三、能力培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前所述,对诊所的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态度能帮助法律诊所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找到感觉并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委托人的问题。但是,如果赤脚医生连最基本的感冒发烧都不能确诊,那么其对待患者的态度再怎么热情友好,像模像样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样的,如果法律诊所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过关,那么他对待委托人只能像医院前台护士那样,做简单的测量体温的活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案件基本不会有重复,更不用说会有学生常常期待的“正确答案”,处理案件的标准是能达到当事人最满意的程度。因此,对于各类案件,诊所学生首先要有分类处理的能力,其次在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形找出解决方案。这些都需要诊所学生平日里打牢基础法律知识,然后才能进一步培养随机应变,实际问题实际解决的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法律诊所之所以选择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学生在修过了民法刑法诉讼法等这类基本法律课程以后对现实问题能有个基本的认识,能掌握处理法律问题的基本技能。
实践中,经过宣传,已经有同学或者附近社区的求助者选择通过华北电力大学法律诊所的邮箱进行法律问题咨询,有婚姻家庭,遗产继承,劳动合同,工伤、房屋拆迁等等法律问题,不一而足,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实际法律问题,诊所学生在回答上显得底气不足,担心答错,迟迟不回,等待着同窗或者老师的解答,这说明诊所同学的法学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欠缺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这都体现了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这个环节的难度,可谓知易行难。能力培养,基础是重中之重,只能督促诊所学生多读书,把日常所学能清楚记忆并能运用于实践,而不是只追求试卷上的“正确答案”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④患者寻医就诊,是对医生医术的信任,也是对医生医德品质的信任。他们抱着寻求专家帮助,医治好病痛的目的来到医院(诊所),作为医者,对待每位向其寻求帮助的病患都会尽其所能。法律诊所也是如此,这是一个让弱者感受温暖的公益组织。
四、结论
法律诊所有着这样一个形象的名字,诊所学生当然有义务去担任好“医者”的角色,不辜负了所学的知识,更不辜负了委托人对我们的信任,遵守职业道德,用心接待每一位向我们寻求法律援助的委托人。华北电力大学法律诊所的学生应该重新认识这门课程,了解课程本身对自身素养提升的意义,更要明白法律诊所对现今公益法律的意义。
[注释]
①王立民,牟逍媛.诊所法律教育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
②马海发·梅隆,彭锡华.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③许身健,袁刚.法律诊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97.
④肖玮.法律援助立法让弱者感受温暖[N].检察日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