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

2015-02-07 06:54:01
法制博览 2015年13期

黄 彬

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鞍山分校,辽宁 鞍山114000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的今天,青少年犯罪在总数量上和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比重上不断向上攀升,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其中15-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可见青少年犯罪形势的严峻。而且青少年犯罪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对当前社会治安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分析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氛围对孩子人格的形成、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的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失和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有负面的导向。另外,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存在以下问题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更高:

1.家庭结构缺失。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关系破裂、亲情的缺失都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催化剂”。家庭结构缺失有父母丧偶、父母离异、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这三种典型情况。父母丧偶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敏感、脆弱,缺乏抗压能力;对于离异家庭,孩子通常缺乏安全感,有可能变得非常暴躁、没有同情心,养成恶性等等;留守儿童通常人际关系冷漠,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与教育,容易误入歧途。

2.家庭环境恶劣。自身素质不高的父母可能会忽视对子女的精神关怀,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这是滋生孩子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造成孩子人格障碍。另外,有些父母自身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甚至有赌博、吸毒、盗窃等违法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示范与影响,使孩子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家庭条件过于贫困也是青少年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的一个影响因素,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极易迈向犯罪深渊。

(二)社会环境因素

青少年心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三观形成有重要影响。社会文化中的不良因素是滋生个人犯罪的温床,尤其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质,直至转化为犯罪行为。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网络上频现的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容易诱发相关犯罪行为。一些网络游戏所带来的网络暴力也对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青少年习得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观念,模仿游戏中的暴力行为,模糊道德认知,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导向作用。目前,学校之间攀比升学率,一切以分数为中心,教书不教人,只重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程设计上,主要以升学考试科目为主,所谓的主课基本占据了体育课、思想品德课的时间,把思想政治课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对德育工作表现出轻视,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错误的导向,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整体下降。

三、公安机关防止青少年犯罪对策

(一)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强化青少年预防犯罪的思想意识。公安机关在加大立法、执法力度的同时,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将青少年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各地公安机关可以选聘优秀干警作为法制辅导员,定期到中小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及学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运用“以案说教”等方式,为在校师生讲解法制法规,讲授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二)加大打击整治力度,净化社会以及校园周边环境。要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网吧、电子游戏室、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定期不定期开展治安检查,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上述场所,一经发现违规行为,一定要依法从严惩处,决不姑息迁就。同时,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防力度,严防盗抢及敲诈等侵财型案件的发生。通过校园警务室,抽调专门警力,及时处置涉校违法犯罪案件,及时收集校园违法犯罪线索,对引诱、教唆、胁迫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法分子,从重从快打击处理。

(三)组织关爱帮扶活动,强化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措施。组织民警认真梳理辖区留守儿童、离异单亲家庭儿童、身体残障儿童、孤儿等,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走访,面对面开展心理教育,实时掌握思想动态和行为动向。积极开展轻微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广泛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切实发挥矫正帮扶领导小组的作用,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