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农民工市民化可以大幅度提高非农产业的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供给,缓解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激励,可以提高劳动资源重新配置的效率。此外,农民工在城里安家立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对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需求的不平衡状况也有好处。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认为,户籍改革的方向是一步步剥离户籍上所捆绑的福利,从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实质是将社会保障和农村集体土地等制度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改革。政府应该围绕农民市民化主题,针对户籍制度、集体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做顶层设计,处理好其中的各种关系,并提出改革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副教授张秀智认为,土地要素作为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功能正在逐渐弱化。研究显示,处于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土地要素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单纯的土地投入,即平面式扩张开发区土地面积,已经不能带动开发区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如果土地不能与技术创新、人才、有技能的劳动力相协调,土地投入还有可能带来经济的负增长。
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认为,始终保持着自我改正、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自净能力,是先进政党的政治基因。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强大的自净能力,是我们党的自豪之源、自信之根。
北京大学教授刘伟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进展到必须从根本上克服二元经济状态的历史关键时期。而这种根本克服需要重大的制度创新:一方面,就经济改革而言,必须依靠要素市场化包括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的完善、农村土地确权和市场流动、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特别是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加快资本市场化等;另一方面,就总体改革而言,必须使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体制改革统一为一个整体。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谢培秀认为,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是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土地确权,通过依法确认和保障农民土地用益物权,进而通过深化改革,还权赋能,最终形成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是建设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前提,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动力源泉。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认为,焦裕禄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的核心价值理念,蕴含了“务实”的行为价值准则,蕴含了“清廉”的道德价值追求,深刻挖掘焦裕禄精神所蕴含和体现的崇高价值追求,对推进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储建国认为,各地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将“顶层设计”很好地转化为中间环节的推进:明确中间环节的改革空间,以避免路线性错误,研究中央制定的各种政策界限,以避免政策性错误,与中央保持密切的互动,以避免误解性错误;中间环节的改革方案需要将系统性、突破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以便在困难和障碍中进行有效调整;中间环节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在总结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方案,同时通过扩大民主的方式来完善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认为,产能过剩、贫富差距、环境污染、民生建设和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旧的计划经济残余或市场化改革不彻底。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市场经济固有的弊端,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也不可避免。寄希望于用所谓彻底市场化的办法解决市场化固有的缺陷,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克服这些弊端的根本途径,在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增强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