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别人为什么给你送礼

2015-02-07 04:11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创造 2015年9期
关键词:会心北京青年报收礼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想想别人为什么给你送礼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不该吃的饭吃了就会嘴软,不该收的礼收了就会手短,不该去的地方去了就会心喘。

中秋、国庆佳节到来前夕,中央国家机关30余万名党员干部收到了纪工委的一封信《绷紧纪律弦,廉洁过“两节”》。信中说:“廉洁过节,从我做起,不该吃的饭坚决不吃,不该收的礼坚决不收,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每逢节假日,我们总是不忘对大家的提醒。提醒就是在乎,在乎党员干部的形象,更是维护党的形象”。

一件事之所以一再强调,不一定是现在问题更严重了,更主要是因为这件事十分重要,大意不得。像廉洁过节这种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地讲下去。这不仅是必要的提醒,让党员干部始终绷紧纪律弦,同时也是必要的表态,向社会传递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过节能不能收礼,这已经不需要讨论,几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了。一段时间以来,在中纪委通报的违反八项规定案例中,有些人就是小礼大错,是因为送小礼、收小礼而被通报批评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针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有的人借出差调研之名公款旅游,有的人在出差时违规收受地方给予的购物卡、加油卡,有的人用公款支付个人在娱乐场所的消费,有的人因为吃一顿饭、打一次高尔夫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成为了自己曾经鄙视的人,走上了一条永远没有希望的不归路。

这样的道理,以前讲得太多,可惜总有人装醉装醒。重要的事情,要讲三遍,而且还有必要换个角度讲讲。这里更想提醒党员干部,想想别人为什么给你两节送礼。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镜头前切,想想自己在当官之前,在走上主要领导位置之前,有没有人送礼?为什么自己手中拥有权力之后,会出现“门庭若市车马喧”的盛况?说白了一点,还不是因为别人看中你手中的权力,想跟你手中的权力沾一点光。那些掏钱送礼的,尤其礼金较多的,基本上都是有求而来。有的是希望从你这里找到“登云梯”,能够获得提拔重用;有的是从你这里找到“黄金矿”,能够获得利益回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之下,送礼频频,但也蕴藏着无限的风险。想想看,如果这些人从你这里得不到回报,会在背后怎样想你?而且能够拿钱送礼的人,自己也可能不干净。当有一天,送礼的东窗事发,你还能安如泰山吗?从已经查处的案例看,很多贪官都是一个咬一个、一个拖一个,一旦收了别人礼,无论是否替别人办事,也都意味着自己把命运主动交给了别人。

也不排除,一些人送礼并没有明确的利益诉求。正如有人所说,“谁送礼了记不住,不送礼的记得很牢”,因为担心这一点,甚至送礼也是公款买单,不要自己掏钱,这才选择上门送礼。这是一种正常的人际关系吗?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把礼收下来了,又会留给别人什么背影?别看很多送礼的人当面一脸笑容,一出门就可能是一口浓痰,而在私下里也会十分不屑。这样的领导,又会有什么风评?“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留下的只是一片骂声。

正如纪工委致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的信中所说,“严管就是厚爱”,适时的提醒不仅是警钟长鸣,更体现了细致入微的关心。不该吃的饭吃了就会嘴软,不该收的礼收了就会手短,不该去的地方去了就会心喘。党员干部应该好好想一想,别人为什么给你两节送礼?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就不会心存侥幸心理,以为过节收礼问题不大;也不会以人情往来为由,给收礼行为贴金。做到永不沾,才能永不倒,由此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政治生态,实是百姓之期,为官之幸。

猜你喜欢
会心北京青年报收礼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
会心,在心里相会
《北京青年报》
生日不收礼
每一次送礼的现场堪比奥斯卡
精魄与大美
都市报头版设计创新探析
双重人
北京青年报:杭州:先发布出租车改革方案 专车草案已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