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初探

2015-02-07 01:03牛静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播种面积趋势河南省

牛静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52)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初探

牛静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52)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河南省农业发展总体状况良好,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机械化程度提高,经济类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特色农业规模扩大,农业劳动力人口快速下降,山区退耕还林工程进展效果显现,平原向种粮大户集中,河南农业现代化水平逐年提升,在中部四省位居前列。但是河南省农业发展还存在农业劳动力素质低、种粮积极性不高、粗放式经营、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持续增加、土地污染加剧等问题。今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扶持和农业人才的引进,加强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困境;路径选择

一、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国内外学者很早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由传统水平逐渐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新型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现代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国际贸易更发达,世界各国联系更紧密,农产品贸易更迅速,竞争更加激烈。第二,现代生物技术更发达,绿色生态安全、生产标准要求更高。第三,更加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新型农业现代化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力资源有更高的要求。第五,与当前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型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计中国在2030年前后有可能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达到20世纪60年代农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农业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1]。

二、河南省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南统计年鉴》2002年至2013年的数据计算,河南省每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占我国相关产业总产值的7.3%~8.2%。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千亿斤,连续10年增产。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74亿斤。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在全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1.总体发展状况良好,服务业发展较缓。农林牧渔业增加绝对值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173.4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769.5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63.45亿元。其中狭义农业即种植业所占比重为第一,平均为64.24%,但是其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80.7%下降到2003年的54.33%,最近几年在60%周围波动。牧业为第二大行业,从1985年到2012年平均占比为29.95%,总体为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13.3%增加到2003年的37.63%,之后在32%附近波动。林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5.71%下降到2010年的2.13%,平均为3.5%。渔业在我省农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平均为1.17%,整体为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0.70%上升到2012年的1.55%。农林牧业服务业,平均占比为2.43%,2002年之后的数据显示为下降趋势。

2.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机械化程度提高。常用耕地面积从1978年的7157.3千公顷下降到1997年的6773.4千公顷;1997年到2002年又呈直线上升趋势,2002年达到峰值7201.2千公顷,之后保持稳定状态,保持在7200千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3722.67千公顷下降到1983年的3210千公顷,之后稳步上升,从1985年的3189千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5205.63千公顷,平均为4146.75千公顷。据河南省地方经济调查队调查结果,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216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3%。农用机械总动力从1978年到2012年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974.4万千瓦增加到2012年的10872.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87.79万台,农用运输车219.32万辆,联合收割机177106台。

3.农业结构有所调整,经济类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趋势较缓慢,从2006年的9455.8千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9985.15千公顷。其中夏收粮食面积呈上升趋势,增长趋势较平缓,从2006年的5242.71千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5366.67千公顷。秋收粮食比夏收粮食面积小,平均为4385.7千公顷,总体播种面积也呈上升趋势。小麦播种面积占50%以上,其次是玉米、稻谷、其他谷物和高粱。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从2006年到2012年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先比较迅速,后比较平缓。豆类以大豆为主,平均播种面积为532千公顷。油料整体的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其中油菜籽的播种面积是芝麻的两倍,芝麻的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棉花和麻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棉花,播种面积呈直线下降趋势,麻类下降趋势比较平缓,甘蔗播种面积先增加后下降,烤烟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药材播种面积也呈上升趋势,平均为112.16千公顷。蔬菜类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1558.62千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1730.28千公顷。瓜果类播种面积呈波浪线变化,平均为331千公顷。

4.特色农业规模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河南省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农业。如三门峡市依托“灵宝苹果”这一知名品牌形成苹果产业链,全市果树种植面积197万亩,其中苹果树种植面积118万亩,苹果产品13亿公斤,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7.5%。南阳西峡县的食用菌和猕猴桃、南阳方城的裕丹参、以新乡和安阳为中心的优质专用小麦、以周口等市为基地的优质棉、开封和郑州郊县的瓜菜、邓州的朝天椒、豫西丘陵山区的优质苹果、鄢陵的花卉园艺、信阳的茶叶及板栗、泌阳的香菇等,均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在地方特色农业的基础上,鄢陵县已形成以大马、柏梁、陈化店等乡镇为中心的花卉示范园区,吸引了北方花卉集团、锦花花木有限公司、中国腊梅园、中国玫瑰园等龙头企业进驻。三门峡的滨湖果汁、灵宝埃姆斯等果品加工企业已成为河南省农产品创汇的主要企业。三全、思念、科迪等已经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5.农业劳动力人口下降较快,山区退耕还林效果显现,平原向种粮大户集中。从1978年到2013年,农林牧渔业平均每年的从业人数为2824万人,从业人员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从1978年的2251万人增加到1993年的2902万人,从1994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到2013年仅为2541万人。在一些山区,新生代农民大多选择在城镇就业、生活,农村只有老年人,甚至少数农村老年人也由于劳动能力下降或者感觉种地收入太低而迁往城市,又因为不愿意丢弃原有的土地,所以大部分选择了将土地退耕还林,在原有的耕地上种植果树,退耕还林的效果开始显现。因为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出现无人耕种的土地,一些种粮大户以承包他人土地、每年交适当租金的形式,经营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土地,这种形式在平原地带尤为突出。

6.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但地区间有差异。根据2005年至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的数据,用每年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单位:亿元)除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万人),再乘以10000,对河南、山西、湖北、安徽中部四省的劳动生产率进行简单计算,将结果同比例绘图如下:

2005~2011年河南、山西、湖北、安徽四省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到2007年河南省的劳动生产率在中部四省中处于较高的水平,2007年到2009年位次下降,2009年到2011年发展态势良好,总体上在中部四省中居于前列[2]。但河南省内地区间发展并不平衡。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徐君2012年将河南18个城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划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为郑州、济源和焦作;第二梯度为鹤壁、许昌、濮阳、新乡、洛阳、安阳、商丘、信阳、开封、漯河、驻马店、三门峡、周口、南阳;第三个梯度为平顶山市。城市周边发展比较迅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较高,农产品加工业较发达,有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但在广大农村,市场化、农业现代化都还处于较低状态,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1.农业劳动力素质堪忧。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在农村务农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同时传统农业劳动的收入确实低于打工收入,这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脱离土地涌向城市。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综合素质明显偏低,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劳动力高龄化且以妇女为主;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农业方面的专业培训。河南省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的局面制约了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粗放式经营。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把增收和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上,他们不愿意在种地上投入太多的时间、资金和精力,只是把种地作为一种副业来对待。多数农户家的主要劳动力往往只是在播种和收获时才回乡。平时浇地、施肥、除草、治虫等农业劳动就留给了家里的留守人员。这种种地副业化倾向的发展,导致农业粗放式经营现象加重,并造成部分耕地的隐性撂荒。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多、规模小,众多小农户不能根据市场行情理性决策,造成主要农产品年份、季节间的供需失调和产销失衡,卖难买难现象交替出现。现有农户多为散户,难以形成规模,更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良种配套水平不高。

3.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增加,土地污染加剧。河南省化肥施用量从1979年的42.6万吨,持续增加到2012年的245.5万吨。化肥施用折纯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52.54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684.43万吨。农药施用量呈上升趋势,刚开始增加较快,之后增长较缓慢,从1990年的3.31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10万吨,之后基本保持在12万吨。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增加对土壤造成污染,土壤板结现象较为严重。

四、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1.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立足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种植结构。河南省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和17.7%。平原和盆地面积较大,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可以借鉴美国发展大农村的方式来进行农业耕作。而山地和丘陵地区则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发展小片农地的现代化。

2.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目前,河南省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资金和土地要素流向这些领域,这种从农业抽取资源的方式已经影响了农业的发展[3]。河南省目前的财政金融支农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个局面。河南省用于农业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较低,1978年占15%,2012年占11%。因此,建议政府今后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农村集体支农以及农业科技投入所占的比重,采用多种方式支持农民贷款,改革当前河南省农村的投融资体制,改善农村融资环境,改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4]。

3.加大农业方面的人才引进,改变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应创造各种条件使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农业生产上来。改革户籍制度,不仅有利于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也给城市中有志于农业生产的青年带来了制度支持。应继续加大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力度,构建散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共同对抗市场风险,逐步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对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服务、设施建设要不断加强扶持力度,推动合作社的更好、更快发展[5]。

4.加快农业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大力培育农业创新主体、加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大学与农村有效对接的平台,让大学的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中。开辟多种渠道,鼓励企业、个人承办农业科技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服务的新模式,建立公益型与经营型、综合型与专业型、社会化与区域化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信息工作方式由服务型向应用型转变,做好农村信息通讯平台,通过短信、彩信方式,提供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另外,还应继续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职业技能培训[6]。

[1]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孙致陆,周加来.我国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竞争力评价[J].综合竞争力,2010,(2).

[3]方姝亚,白姝伟.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12).

[4]张全红.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2012,(6).

[5]赵长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探索[J].企业导报,2012,(12).

[6]马军强.浅谈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新西部,2011,(33).

[责任编辑 游玉华]

F327

:A

:1671-6701(2015)04-0088-04

2015-06-16

牛静敏(1981— ),女,河南林州人,博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猜你喜欢
播种面积趋势河南省
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2年夏粮产量数据的公告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趋势
美国大事和玉米播种面积将提高
初秋唇妆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