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亮
● 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在新的高考政策下,高考加分制度作出了相應的调整,这使得很多学生对奥赛的热情有所减退,家长也不愿意学生浪费更多的时间在这项比赛中。因此,以往的奥赛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要求了,必须要作出改变。由于中学生对知识索取的动力与小学生不同,更加偏重于兴趣,所以在选取参加信息学奥赛的学生时需根据其兴趣来决定,摒弃过去大班式教育,实行小班式教育,组建奥赛兴趣小组。
● 组建互助小组
信息学的奥赛分为两个小组进行,包括普通组和提高组,分别由初中生和高中生组成。也就是说,高中学校在组建奥赛小组时,其高一学生中就会出现两类人,一类是已参加过奥赛培训,具有一定的基础;另一类是没有参加过奥赛,但对其比较有兴趣,同时还能有业余时间学习。因此,在分配小组时,每个小组中至少要有一名成员参加过奥赛,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样组内有知识基础的成员就可以在课余时间指导小组的其他成员,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其巩固已有知识,也可以增强小组内的凝聚力。
● 分阶段培养
信息学奥赛较之其他学科略有不同,其所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对高中生来说具有一定深度。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地进行教学,一定要采取分段式教学方法,为学生循序渐进地传授相关知识,将重点放在技能的学习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课时。
第一阶段,是学生的高一时期。教师主要以讲授程序设计的语言为主,同时培训计算机基础算法,如模拟法、贪心法等,为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其上机能力。
第二阶段,是学生高二的第一学期。教师需要对数据结构、动态规划等方面进行培训,同时要进行合理的赛前训练,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第一次比赛。
第三阶段,是学生高二的第二学期及高三时期。有了学生第一次参加奥赛的成绩,教师可以从中找到其不足之处,并在第三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主要还是围绕数据结构、动态规划等方面进行。这个阶段重点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在整个奥赛兴趣小组的培训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活动室等资源,为兴趣小组营造一个良好的培训环境。利用各类趣味编程来提升学生对编程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网络在线评测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根据当天或当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练习题目,要实用与趣味相结合。学校还可组织校内模拟竞赛,用比赛的方式代替练习,为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或小组颁发奖品,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劳逸结合
在高中繁重的学习课程和竞赛任务的压力下,教师可多带领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参观科技馆或相关比赛,让学生以旁观者的眼光对编程有一个概念,再与自己的编程进行对比,这样能够让学生体悟到许多理论知识中没有的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同时,校外活动还可以很好地放松学生的身心,减小其心理压力,使培训过程更加有效率,降低他们因逆反心理或压力而放弃培训的情况。
● 结语
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虽然不计入高考成绩,但经过奥赛的锻炼,学生们可以拥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学生进行培训的教师也不可以墨守成规,一定要在新形势下进行新的教育模式探索,这样才能够满足日益变化的学生需求,增加他们对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