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转作风的重点路向

2015-02-06 19:16:12张书林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2期
关键词:作风领导干部

张书林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推动领导干部转作风的有利时机。以此为契机,促进领导干部转作风应抓好三个重点路向,即围绕民心民声转作风,围绕深化改革转作风,围绕治理上访转作风。

领导干部;转作风;路向

当前,根据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领导干部作风转变要形成有利的抓手和有效突破口,切实把握三个重点路向。

一、领导干部要围绕民心民声转作风

根据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领导干部转作风必须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来进行,以此来查摆问题、整改问题、全面提高自己。因此,对照民心民声转作风,是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转作风的重要参照和标准。

(一)真接地气:才能真有底气。领导干部听取群众意见不能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不能仅靠看征求意见表、开座谈会、查阅调查问卷等间接形式去听取群众意见,也不能是人下去了却如“葫芦掉进了水井里——浮在下面的上面”,必须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亲身调查、直接联系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手拉手地与群众谈心、拉家常、访贫问苦听取意见,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所难所困。不能因为怕群众意见尖锐,容易戳疼自己;怕把老问题翻出来,疲于应付;怕群众无理取闹,影响活动正常开展,就不敢真开门、开大门,就畏惧听取群众意见,或在听取群众意见时搞变通,或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自己糊弄自己。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真接地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决劲头真正下到了基层和群众中去听取意见,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号准党群关系的脉搏、把握群众利益诉求的走向,做起群众工作来才更有的放矢、底气十足。

(二)倾听民声:才能吐露心声。听取群众的心声,必须敞开心扉、用心去倾听,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领导干部如果从心底里是愿意真心、心真地去听取群众意见,带着诚恳的态度和表情去听取意见,那么,群众就愿意讲出心里话。否则,群众如果觉得你听取意见不诚恳、并非出于真心,而是在敷衍、在作秀、在应付,他们是不愿意和你多讲什么的,因为他们知道和你讲也没有用、也解决不了。因此,领导干部把心窗打开,发自内心地去倾听群众意见和心声,群众才会受到暗示、得到鼓舞,才愿意把心底里想说的、平时又不敢说的话说出来。

(三)深查民情:才能加深感情。司马迁说过:“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究竟做得怎么样,是不是雪中送炭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不能由领导干部自己说了算,必须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实地考察、深查细究,切身感受群众究竟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一般说来,领导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体察民情,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党群关系当成亲戚关系,发自肺腑地去关注群众安危冷暖、关心群众衣食住行,才能对群众的困难疾苦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的境地、角度、利益、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不断缩短与群众的感情距离、加深群众感情。

(四)心灵触动:才能见诸行动。老子说过:“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领导干部在听取群众意见的过程中,必须怀有一颗“柔软”的为民真心,心里真正触动心灵、震颤灵魂,与群众的心一起跳动。唯有如此,才能把准群众的脉、摸透群众的情绪,进而有的放矢地采取行动。如果我们是以冷冰冰、硬邦邦的心境去听取群众意见,实际上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将群众意见踩在脚下、撇在视线外,那是无法与群众产生心灵共鸣的,也难以在受到心灵触动的情势下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行动。

二、领导干部要围绕深化改革转作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抵制不良风气,使转作风的成效充分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成为助推全面深化改革的源动力和动力源。

(一)新闻发布的改革导向。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舆论氛围的营造,这种舆论氛围的营造不应是“领导本位”,而应是“改革本位”、“民生本位”。围绕着这一总体要求,党管媒体、党控舆论下的新闻报道、新闻发言应很好地坚持政治导向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和传播在突出报道、发布领导同志主要公务活动的同时,应更多地偏向民生问题、社会问题、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更深入地凸显新闻聚焦的民生导向、改革导向。

(二)歪风治理的改革轴心。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各级党委、领导干部应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出台新的措施,切实树立起在人民心目中应然的为民务实清廉形象,以此凝聚形成改革合力。要重点治理深化改革、服务群众过程中的“庸懒散”、“蛮横硬”、“假卡贪”等突出作风问题,切实解决老百姓办事“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要从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出发,着眼治理“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文风会风,刹住文来文往、函来函往、公文满天飞的工作惯性。十八大以来,狠刹公款吃喝风、治理文山会海、清理超标办公用房、严查公车私用、削减“三公”经费开支、控制出国人数规模、治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等,这一套组合拳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持续发力,而且越来越给力、越来越亮点纷呈。

(三)干群关系的改革场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将领导干部从会场、酒场、牌场、娱乐场、做秀场、权力场、关系场等场域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仰望星空、思考人生、研究改革、关注民生,进而深刻理解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与群众就有了更多的联系沟通机会,深化了回归群众、融入改革的进程。党员干部原本就是群众中的一员,本来就是来自群众之中的。群众是党员干部的母体、是党员干部的根,离开了群众,党员干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员干部回归群众、融入改革,才能做到“上气接下气、心跳连民生、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深刻理解改革对人民群众福祉的关键作用,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干群关系当成亲戚关系,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反腐推进的改革原点。不断加剧的党内腐败、政府腐败、社会腐败,既是极为严重的作风大问题,也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或间接阻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大反腐败力度,使党的纪律成为真正带电的高压线、不可碰的红线、不可触的底线,从宏观战略、中观战术、微观战役等不同层面打击党内腐败,坚持“老虎”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努力营造成党内高压反腐的新态势。十八大以来许多腐败官员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的下场,让全党全社会明白了一个深刻又浅显的道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清廉不能使人致死,但腐败却可能使人致死;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可以把人带入坟墓。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凝聚形成强大正能量、需要弘扬清风正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必将推动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学风、生活作风的全面转型,带动政风、民风、行风、社会风气的转变,使得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风、精神清爽、心灵清净的改革氛围得以营造。

三、领导干部要围绕治理上访转作风

群众上访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领导干部政绩和政治前途的重大问题。如何对待和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是目前考验领导干部作风转变的关键变量。领导干部转变作风,就必须在切实治理和解决群众上访问题上有新的工作风尚、实际行动、管用举措。

(一)清醒认识群众上访形势。群众上访是向党和政府反映问题,是群众对党和政府信任之体现,是送上门的群众意见。它表明:群众还是从心底里认可党的,还是觉得党能够代表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与诉求,能够为人民主持公道、实现公正、维护公平、谋求正义的。权威的调研数据表明:80%以上的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属实的,是确实因为利益受损、有了冤屈才被迫上访的。只有极少数的上访者是带着不良企图、从中渔利的心态去上访的,甚至是以此谋生、以此为职业的。这是一个总体的、基本的判断。

(二)深层把握群众上访肇因。应当看到,并不是我们的群众愿意去上访、愿意到北京去。说实话,群众若不是利益受损、若不是真有冤屈,若不是我们对群众问题的处理结果让群众感觉严重不公,谁也不会愿意去上访的。试想一下:若是群众第一次向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反映问题,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群众的苦难冤屈感同身受,将群众的事情真正放到心中最高位置,第一时间积极认真地去协调处理、认真解决,努力谋求群众满意的处理结果,而不是办事部门互相踢皮球,嘴上承诺解决、行动上却迟迟解决不到位,甚至一拖再拖,群众是不会被逼上访的。群众上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某些地方党委、政府对群众的利益诉求、政治诉求、社会诉求关注不到位,对群众的利益、冤屈、公正渴求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结果是,群众走投无路、不得不靠上访来反映问题,不得不靠越级上访、进京上访、重复上访去谋求问题的圆满解决。说得难听一点,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众上访,都是被逼出来的,都是被“逼上梁山”的。

(三)理性认知涉法涉诉上访。就与法的关系来看,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有涉法涉诉、非涉法涉诉两种。对于涉法涉诉方面的问题,如果经过规范化的司法审判已经有了法律结论、已经作了判决,群众因对法律审判结果不满意,转而再上访去反映问题,则首先表明群众对中国法制、法治、法律、司法的严重不信任,从根子上说是对中国法的不信任。在对法丧失信任的情势下,群众通常会转而通过信访途径向党委、政府反映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党委、政府以法律已经有了处理结论为由拒绝接访,群众就会进而逐级上访、越级上访、进京上访。

已经有了权威法律处理结论的问题,群众因对结果不满而进行上访,至少表明四点。其一,这类上访群众不信任法律,对司法腐败、办案不公有着强烈的刻板印象。他们笃信“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从心底里认为司法路径的解决并没有带给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认为,自己打官司败诉或打官司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办案人员司法腐败、违法乱纪、知法犯法,谁有权、谁有钱、谁有关系他们就帮谁,就在法律上偏向于谁。其二,涉及到地方和基层“民告官”、“民告政府”的司法审判案件,群众因对审理结果不满意而进行的上访,多是从官官相护、官官勾结、上下一个鼻孔出气的角度去认知案件审判。其三,这类上访群众对党和政府仍然是有信心的,渴望遇到“青天大老爷”、幻想“告御状”,期望借助组织路径、行政干预谋求预期的诉求结果。其四,这类上访群众认为党大于法,而不是党与法地位相当,更不是法大于党。他们坚信“法律对其不公、党能帮其纠正过来”,其实质是:仍然认为当下的中国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是人治大于法治而不是法治大于人治。

(四)深刻洞察上访群众走向。一般说来,几年或十几年的连续上访、重复上访下来,如果问题还得不到满意的解决,上访群众将呈现“三极分化”。其一,在巨大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生活压力、经济压力之下,对党委政府心生仇恨、仇官仇党情绪勃兴,进而可能心理扭曲、行为怪异、精神崩溃。其二,成了上访“老油子”或职业上访者。习惯于瞅准全国人代会、政协会、党代会、中央全会等重大会议召开的时机伺机进京上访,瞅准中央、省、市、县领导同志到当地来考察调研的机会,利用地方党委、政府害怕上访被一票否决、害怕丢官帽子的心理,坐地起价、不断加码,提出越来越不切实际、有悖常理的不合理诉求。长期下去,上访“老油子”就成了职业上访者。即使哪一天他们的问题被彻底解决到位了、本人也已经签字认可处理结果了、也承诺保证不再上访了,但之后仍然会一次次食言,反复上访、重复上访。其三,有些上访群众在一次次越级上访、进京上访过程中相互之间有了接触、联系、沟通交流的机会,并基于“同病相怜”的诉求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统一战线,甚至形成自己的组织体系。这一类的上访群众由于其自发的组织性,一遇到合适的上访机会就会相互串联、闻风而动,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聚集起来、亢奋起来。在此情况下,如果党委、政府稍微处置不当就会致使矛盾激化、冲突升级,进而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暴力抗争事件。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博士、博士后

猜你喜欢
作风领导干部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军工文化(2017年1期)2017-03-14 10:11:20
领导致辞
印刷经理人(2016年9期)2016-12-20 16:02:55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学习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2:10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中国水利(2015年9期)2015-02-28 15:13:26
不能比领导帅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08
学先进 转作风 抓落实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