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从严治党规律笔谈

2015-02-06 19:15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2期
关键词:治党作风从严治党

编者按:2014年11月11日,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课题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党建研究基地“党的建设科学化”课题组,在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从严治党规律”学术论坛,论坛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从严治党紧密相结合,视角新颖,观点鲜明,富有启发。现选摘部分专家发言于本刊发表,以期对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其重要精神是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从严治党紧密相联系,这就把党的整风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显示了从严治党的担当。

党的十八大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证明了一个道理:整风教育只要动真格就会见实效。从严治党不是说说而已,不能空响雷不下雨。认真才会从严,动真格才能见实效。松松垮垮管不好党,懒懒散散治不好党。

习近平指出:从严管党治党必须到位、到份。到位的意思就是抓党建必须尽责,必须上岗在场,不能缺席;到份的意思就是管党治党必须见效。份有轻重之分,轻了就不够分量,党的建设不能隔靴抓痒。到位和到份是辩证统一,首先要到位,不到位就谈不上到份;到位不一定到份,上岗在场不上心不用劲就等于“占着茅坑不拉屎”。只有到位到份才能将从严管党治党落到实处。不到位、不到份就等于不管党、不治党。

新形势下,必须将坚持群众路线确立为党的建设之纲。第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这一定位突出了群众路线对党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党的建设以此为纲理所当然。第二,执政党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长期执政思想最容易麻痹、精神最容易懈怠的表现就是淡薄群众观念,忽视群众利益。坚持群众路线在党的建设中始终不可须臾离。第三,群众是党搞好自身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整风教育不能搞成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运动,党的建设必须形成与社会互动的机制系统,需要群众感知、监督和社会认同。由此而言,只有以群众路线为纲,党的建设才能切实搞好。

从严治党的担当必须牢固树立紧密联系群众之弦。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从严管党治党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显示出担当兴党之责的强烈意识。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体性部署、转变党风的全局性意义以及目标指向、方法措施表明,它本质上是一个忧党兴党的重要举措,是一次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既是“治病救人”,更是“治病救党”。从严治党必须以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为准则,心中有党必须心中有群众,背离群众路线就是没有管好党,损害群众利益就谈不上治党。

从形势发展看,新的改革已经部署,特别是法治中国建设提上日程。这些都呼唤对群众工作提出新理念:这就是巩固教育活动成果,实现群众工作新常态。所谓新常态,是指群众工作要以创新的机制为载体,依法依章依规扎实有序地进行;群众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制度化;使群众工作的声势、氛围转化为持久的自觉性、主动性;群众工作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部分,融入党领导的经济社会工作和各项事业中。

新常态的关键是健全、完善一整套群众工作新机制。必须避免作风整顿呈两个抛物线现象:教育活动:发动——高潮——回落;群众心理:希望——振奋——失望。健全完善机制,出发点要把约束与激励结合起来;操作上要把急用先立和统筹兼顾结合起来;制度内容上要把实体的、程序的和保障的结合起来。

在健全科学的机制下,群众工作新常态会出现以下特征:第一,群众路线教育经常化,不断为贯彻群众路线注入新动力。第二,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能够及时表达、破除梗阻。当群众意见和诉求成为工作直接依据和第一信号时,群众工作才有针对性、实效性。第三,群众的问题和意见能够有效解决和及时回应。这是群众工作新常态的关键要素。新常态下,服务群众品质将极大提升,内容不断扩展。第四,群众能够对党组织、党员干部进行评价监督。第五,干群矛盾能够及时有效化解,达到和谐。新常态不是造就党群、干群之间的“无差别境界”,而是使矛盾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妥善解决,使解决矛盾成为推动工作的动力。第六,党组织、党员干部善于对群众进行教育和动员。长期以来,“思想工作加行政命令”的方法在动员群众完成党的政治任务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今天已显得过于简单。新的群众动员应强调两点:一是要体现人文关怀,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二是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谈心、读书、报告、研讨、网上交流、参观访问、情景模拟、演讲辩论等方法。

通过新常态下持续不断的群众工作,群众路线作为传家宝将发扬光大;作为生命线将焕发新的生机;作为软实力将更好地凝聚、动员、组织人民群众。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严治党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促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尝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使用的一个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的政治历史概念,它已经成为党的思想传统。

对党的群众路线做出有代表性表述的是毛泽东。1934年1月他著文《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当时提出群众路线是与党具体的工作方法联系。1945年4月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专门阐述了党与群众的关系,指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毛泽东把党和群众的联系强调到极限,达到真理的高度,视为检验党的理性精神的重要标准。

党内最早对群众路线做出深刻反思的是刘少奇。党的七大上,刘少奇作了修改党章报告,针对党存在的问题,专门分析了“党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阐明了群众路线的特质,表现了其特有的实践理性。1962年1月,在“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报告。他在阐述实事求是的作风时又一次解析了群众路线,提出不能把群众运动视为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反对形式主义的群众运动。刘少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群众路线的方法结合起来,突出阐明理论准备的艰苦性和创造性,从而发展了他的实践理性。刘少奇的这一思想升华,涉及到中国思想史的千古命题——“知与行”,至今仍有其不可磨灭的理性意义。

邓小平对群众和群众路线的概念持有谨慎的态度。鉴于“文革”的教训,他更强调“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

在伟大的变革时代,一切都要“与时俱进”,群众、群众路线从革命党的政治口号转变为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必须植入理性的新内涵。从执政为民的意义着眼,执政党的群众路线应当转变为明确的人民路线,使其富有更为广泛的代表性。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群众路线和“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进一步紧密地相联系,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标志着党的历史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系列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树立理想信念,强化党的宗旨意识。理想是共产党人的魂,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根。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将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求全党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各项工作扎根于人民群众。

第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延伸党的生命线。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习近平提出,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要把作风建设作为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的切入点。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扎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作风。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觉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党的作风建设,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地气,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这些观点使改作风改到群众心坎上,对改善党群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坚持群众工作法和检验工作成效标准。习近平指出,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群众工作,是否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是检验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群众工作。如何对待人民群众不仅仅是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立场问题、党性问题。习近平强调,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正确的工作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

从严治党与党的群众观的演进,具有历史的联系性、哲学的互动性和实践的依存性。

从历史的维度看,从严治党和党的群众观的演进是党建理论形成、发展过程的必然产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把党的群众观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执行群众路线和坚持群众观念提到了从严治党的高度,体现了从严治党与党的群众观应运而生的历史必然性。

从哲学的维度看,从严治党和党的群众观的演进是党建理论达到完善、成熟的互动基因。从严治党的观念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执行群众路线的根本保障。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不力,甚至违背了群众观念,损害了群众的根本利益,什么时候就是党风不纯、党的纪律涣散,也就是治党不严之时。为此,党在强调遵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同时,不断重申加强组织纪律性,强调从严治党,以修复和加固党对群众路线的执行力。事实上,从严治党的强度往往与党的群众路线的执行度成正比。

从实践的维度看,从严治党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党建理论凸显本质、主流的主要依据。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既然将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作为自己改造中国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理想追求,也就不能不把从严治党作为履行群众路线的基本路径和着力点。从严治党和党的群众观点,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个实实在在地规定着党的建设和发展成败得失的社会现实问题。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论断,深刻认识这个论断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命线”理论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内核的集中表述。第一,它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的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哲学价值体现在政治上,必然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树立群众观点。第二,群众路线在党90多年的发展史中演绎了“生命线”的角色,党的正确领导加上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成就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繁荣昌盛。第三,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牢牢抓住“党群关系密不可分”这个不变的“质”,铸牢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

其次,“生命线”理论是对群众路线重要地位的生动刻画。第一,群众路线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命运。密切联系群众,党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脱离人民群众,党就会面临覆亡的危险。第二,群众路线关系党的治国理政。智慧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将广大人民群众好的建议、想法吸收融入到党治国理政中来。第三,群众路线的重要地位由其本质和功能决定。群众路线说到底实质上是对“党群关系密不可分”的“质”的形象描述;群众路线是工作路线,工作路线是对群众路线功能的刻画,群众路线是党开展各项工作的方向指引和路径指南,是群众路线“精神内核”的具体体现,二者统一决定了群众路线的地位和高度。

再次,“生命线”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所有阐述的价值统领。作为“价值统领”的“生命线”理论,也要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学习的重要信条。第一,从“生命线”高度出发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和实践。第二,用“生命线”信条统领广大党员的思想和行为。第三,用“生命线”价值坚定提升领导干部的信念和能力。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才会在行动中不断走向成功和胜利,能力也会在坚定信仰、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了“从严治党,要靠教育,也靠制度”、“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思想。思想建设需要制度的保障,没有制度的保障,思想建设只能是空洞的说教。制度建设需要思想的灵魂,没有思想的指导,制度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贯原则。无产阶级政党是与资本主义政党不同性质的政党,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思想建党体现科学建党的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思想建设关系到组织队伍的纯洁性,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是反腐倡廉的保证,是制度建设的内核。

制度治党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的新要求,也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需要。制度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党不在制度内运行,法治国家建设没有保障。依法治国是制度治党的目标,制度治党服务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制度建设必须与制度实施相结合,制度治党不能停留在制度建设层面,制度执行力是关键。把制度的刚性原则落实到位,管党治党才能管到位、严到份。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统一于从严治党之中。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一刚一柔,刚柔并济,两者贯彻在党建的全过程。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了从严治党的八点要求。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大环境下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任务。

八点要求中第七条提出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看,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的“格瓦拉困境”值得深刻反思。

从严治党的成效,最终检验者和评价者是人民群众。执政党正确看待人民群众的监督角色,就要有效地引导和推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一是确立理性监督的依据。宪法是全国人民要共同遵守的总标准,在这个法理下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才会有可靠的理性基础和保障。二是创新理性监督的实现方式。人民群众监督角色的发挥与其参与管理、参与决策过程的深入程度是密切相关的。群众的参与机制,特别是参与管理的机制需要创新。三是培植理性监督的社会氛围。理性的培植需要社会氛围,党和政府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来培育和发展理性,而最终完成要靠人民群众。

第八条提出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怎样把握从严治党规律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从严治党关键在治,理念在严。“严”归纳起来有三点:严的标准、严的举措、严的纪律。这三点对应的是党的建设中软、懒、散、懈、腐现象。没有思想上的严,制度上的严、行为上的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就难以巩固。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加深理解这一论断的含义有助于深化对作风建设艰巨性、持久性的认识。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党历史经验的总结。自党创建以来,作风建设始终是党所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着党的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党、国家和人民的要求。无论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实现,还是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都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党能否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取决于党能否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出现的各种不良作风,乃至错误的作风,始终做到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作风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和克服作风建设中顽疾的要求。作风建设一方面是对党优良作风的不断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克服各种不良、错误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作风问题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作风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良作风对党的持续侵蚀是客观存在的,优良作风的建设具有艰巨性的特点,同时作风问题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各种不良作风产生的因素往往具有容易死灰复燃的特点,必须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的态度、思路和方法解决不良作风对党的持续侵蚀,解决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

猜你喜欢
治党作风从严治党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制度治党,让“沉疴毒瘤”无处藏身
研讨话题二:全面从严治党,是否严过了头
全面从严治党的贵州实践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准确把握“三对关系”
六个关键词助你领会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
数读
作风建设要“攻坚战”与“持久战”统一
作风建设贵在“抓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