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 张发坤 陈平生
农村高中生“不安全感”的调查研究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 张发坤 陈平生
高中生不安全感是学生对校园生活、学习中受到威胁性事件或生活、学习环境的主观判断,是客观威胁或体验到不安全的主观感受。研究农村高中生不安全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平安校园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主要调查农村高中生具有“不安全感”的现状,分析高中学生产生不安全感的主要原因,并从学校教育管理层面上提出应对思路。
农村高中生;不安全感;调查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安全感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摆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一个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被满足的感觉”。马斯洛提出安全感是从心理学层面上来说的。而笔者本次的调查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在校生进行“农村高中学生不安全感”问卷调查。学生安全感是指学生对学校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反映,它是由一所学校中学生个性的安全感来得到体现的,是用于衡量一所学校的周边环境整治、学校管理机制运行状况和学生校园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学生安全感缺失也成为一所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此,我们对我校学生展开了“不安全感”的调查,为我校今后进一步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学校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
(一)量表介绍和结果
我校根据农村重点高中的情况设计了《在校高中生不安全感的调查表》,量表测量的是学生在校园中是否有人身不安全、住所不安全、饮食卫生不安全、师生关系不安全等担忧,从而感到无助或受威胁。根据量表得分可将不安全感划分为三个等级:没有不安全感或轻微不安全感、中度不安全感、重度不安全感,没有不安全感与轻微不安全感在程度上很接近,且轻微的不安全感是一种正常的安全意识,所以把没有不安全感和轻微不安感归为一类,以下称之为没有不安全感。我们在做好前期摸底后,于今年4月分别向本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段发出《在校高中生不安全感的调查表》800张,共计发出2400张,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表一:各等级不安全感人数统计总表
从表一、图一我们可以看出,各年段表格回收率很高,且各年段回收率与全校平均回收率标准差很小,说明我们的调查是客观的、可靠的,样本容量也足够大。
从图二我们可以看出:在校学生80%以上感觉到学校是安全的,没有受到其他不安全因素的干扰;有14.4%的在校学生感觉到学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安全因素,有潜在的危机;有4.0%的在校学生感觉到在校读书很不安全。
(二)具有不安全感的数据分类统计
1.按年级统计
我们把存在不安全感的学生按年段统计,如图三所示,可以看出高一、高二、高三分别占所1/3,说明不安全感事件不论在哪个年级班级都可能存在,并且没有年级上的差异。
2.按性别统计
图四是根据在校生中有中度、重度不安全感的学生累加并按比例统计,很显然,有中度、重度不安全感的学生比例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有重度不安全感的学生按性别统计,从图四可以看出,重度不安全感的比重女生远远高于男生。把图四与图五相比,有不安全感的女生比例为65.1%、重度不安全感的女生比例为69.6%,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女生重度不安全感的比例越来越高。
3.按生源地统计
从图六看,来自乡村地区的学生不安全感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
4.按是否独生子女统计
独生、非独生子女有不安全感比例对比表(表二)
表二显示,独生子女有不安全感的比例远低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
5.按影响因素统计
图七显示:(1)农村地区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对学习、升学前景造成潜在的威胁,这些学生在有不安全感的总人数中占33.5%,比例最大。
(2)农村学校食堂、周边餐馆、便利店的食品健康安全仍存在突出问题,所以对饮食卫生安全存在担忧的学生占有不安全感学生的17%。
(3)在有不安全感的学生中,因住宿条件不够完善而感到不安全的占到13.2%。(4)家长与子女关系有危机感的学生高达11.1%。(5)通过QQ聊天等乃至社会上各种信息干扰的达7.8%。
(6)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带来不安全感达6.8%。(7)因家长关系不和睦而有忧虑的占6.4%。
(8)其他学生本身的心理障碍与师生关系信安全感低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
综上所述,在存在不安全感的学生中,造成学生不安全感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多于教育不受重视的因素;女生多于男生;社会、家庭因素多于学校管理因素;非独生子多于女独生子女;农村学生多于城镇学生;外来因素多于内在的因素。
我们在调查表中发现,女生的不安全感主要来自于家庭经济危机感及心理性别弱势导致的危机感(担心受到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欺负),女生通过QQ聊天来自异性信息及其它干扰的原因远远高于男生。由于高中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释放压力的能力均低于男生,而学习压力大于男生,因而女生重度不安全感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在学校生活中女生同性交往多于异性交往,尤其女寄宿生中由于生活琐事的摩擦,某些较内向、较脆弱、较软弱的女生受委屈的概率要比男生大很多,所以女生的不安全感比例及程度都大大高于男生。
据此,我们又对有家庭经济危机感的原因做了后续跟踪调查,对于家庭经济危机感,女生也大大高于男生。因为有这种危机感的学生的家庭94.6%在农村,且这些家庭大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父母年龄大,家里姐妹多。在城镇的家庭占5.4%,学生的危机感主要缘于家庭变故而导致的家庭经济水平低。有家庭经济危机感的学生绝大部分集中于农村家庭,尤其是受传统陈旧观念、认识错位的影响,所以农村女生经济危机感大大超过男生,农村女生的不安全感大大也超过男生。
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导致上学费用困难,加上家长失业现象比较突出,与经济状况好的城市学生相比容易产生自卑感,这在现象农村学生比较突出,导致不安全感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造成“留守”学生和单亲子女逐渐增多,亲情的缺失也使学生不安全感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受重视程度更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呵护大大超过非独生子女,这是独生子女不安全感低的最主要原因。从我校的现状看,农村非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且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往往好于非独生子女家庭,这也是造大部分农村学生有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不安全感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成绩好的学生因受到老师及家长的重视,有较高安全感;由于农村学生的总体成绩相对城市偏差,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程以及要从农村进入城市等都有很大的压力,加之农村学生家庭背景及经济条件偏差,要实现社会阶层流转有更大的难度,所以农村学生的不安全感高于城市学生。
另外,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各种社会负面信息以及QQ、微信等骚扰信息对农村高中生带来一定的干扰;家庭生活关系不和谐或单亲,家庭往往造成子女孤独、胆小或恐慌;农村社会治安、交通状况、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住宿条件等难以满足学生的预期心理需求。这里农村多种不安全的外部条件都造成了学生的不安全感比例上升。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教育受重视程度提高学校设施不断完善及学校管理逐步规范,学生在校不安全感也随之减弱乃至消失;现今教育的深入改革,学生高考升学压力减小,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安全感也随之减弱。所以,社会治安、交通状况、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家庭条件、经济状况、性别差异及网络信息等诸多家庭及社会因素对学生不安全感的影响远超过学校管理。
学生的不安全感是根据他本人对周边客观存在的各种条件的影响及主观心理作用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结果。这种结果会导致学生心理压力加大,感知迟钝,思维判断受干扰,学习受影响,创造能力减弱,所以,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学校为中心,关注学生在校的行为适应,在家庭的教育互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励志疏导。通过课程整合、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综合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多种途径,开展励志教育,磨练学生在困难中坚强,在逆境中成长,从而强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克服经济因素成为影响学生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同时开展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及适宜女性的活动,进一步挖掘女生潜能,树立女生的信心,削弱女生不安全感高于男生的情况。
(二)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为前提,着眼于满足学生生活硬件条件,狠抓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格校园安保制度,把校园建设成学习、生活的安全的港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消除因外部硬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了学生不安全感的存在,从而缩小农村学生不安全感高于城镇学生的因素。
(三)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为基础,通过家校合作开展消除不安全感的教育,借助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继续开展学生不安全感的调查,针对个体不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因材施教”制定辅导方案。着眼于改善家庭的心理成长环境及农村传统性别观念,指导构建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可以帮助和巩固、强化学生在校的安全感,家庭和睦、经济良好是学生具有安全感的重要基础。当学生在学校具有不安全感时,没有家校配合家长支持、家长的疏导,学生的不安全感根本无法消除。学校从社会、家庭及传统观念方面协调工作,消除非独生子不安全感多于女独生子女的情况,降低社会、家庭因素使学生不安全感的比例。
(四)关注特殊个体,以有重度不安全感的学生为对象,加强家校配合,对学生进行关注、疏导及人文关怀帮助,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家长和家庭与经济情况开展对点疏导,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感及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配合共同采取相应措施;在加强影响不安全感的内在因素控制时,学校联合公安、司法、工商、交警、边防、环保等部门的帮助改善学校周边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状况,以此降低外来因素干扰产生的不安全感。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