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
——印证风险评估测量模式

2015-02-06 15:32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维度群体犯罪

路 琦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北京100005)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
——印证风险评估测量模式

路 琦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北京100005)

在2013年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以行为规范为视角,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方面,了解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体趋势、主要特点和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维度和变量设定,对比分析不同群体,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和一般规律,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风险评估测量模式和预警机制,提出预防工作的新路径。

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行为规范;预警机制;风险评估测量模式

2013年,研究会从行为规范的视角研究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风险评估测量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会进一步深化研究,通过不同未成年人群体的对比分析和未成年人群体与成年人群体的对比分析,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和一般规律,印证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风险评估测量模式,推动建立和完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机制。

2014年,研究会课题组先后抽样广东、河南、湖南、重庆、内蒙古、山西、辽宁、宁夏、甘肃和天津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普通初级中学、工读学校、普通高校、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等场所,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会、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获得大量第一手数据和资料。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2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44份,有效率91.5%。

一、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情况

(一)未成年人犯罪总体趋势

1.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逐年下降

最高人民法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全国法院共判处未成年被告人332789人。从每年所判处的人数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具体见图1:

图1 判处未成年罪犯人数

未成年犯罪案件总数的下降一方面反映了预防工作取得实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预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得到了贯彻落实。

2.未成年罪犯占当年刑事罪犯总数的比例逐年下降

2009年至2013年,全国法院判处刑事罪犯总人数为5383650人,判处未成年罪犯人数占判处刑事罪犯总人数的比例为6.18%。具体年份的比例分别为7.79%、6.78%、6.40%、5.44%和4.82%,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特点

1.犯罪年龄

图2 未成年犯犯罪时年龄分布

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年龄结构中,17岁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4.43%。

2.犯罪罪名

数据显示,未成年犯主要罪行分布为:抢劫(夺)罪占36%,故意伤害罪占33.3%,盗窃罪占17.8%,强奸罪占8.5%,杀人罪占8.5%,贩卖毒品罪占2.7%。

此外,未成年人犯罪还呈现出其他特点:犯罪动机前三位的是一时冲动、哥们义气和好奇心,所占比例分别为30%、19.50%、11.70%;犯罪目的排前三位的是“为了钱财”、“为了哥们出气”、“为了恶作剧或好玩”,分别占28%、27%、16%;62.9%的未成年犯与别人一同犯罪,而在未成年人参与的共同犯罪中,同伙为未成年人的占44%。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问题

调研发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特点,网络成瘾和网络犯罪问题、女性犯罪问题、毒品犯罪问题、暴恐犯罪问题、未成年被害人问题和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违法犯罪问题等需要引起重视,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

犯罪学理论把引发犯罪的因素分为两类,即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本研究正是探索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微观因素对于未成年人行为规范的影响力进而研究其与犯罪的关系。①乔治.B.沃尔德、托马斯.J伯纳德、杰弗里.B.斯奈普斯《理论犯罪学》(原书第五版),方鹏译,中国政fs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一)个人维度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漠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未成年犯群体中,因为追求好吃好喝走向犯罪的占25.7%。崇拜有权有势的人、体育明星和能挣大钱的人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25.9%、22.8%和21.4%。21.4%的人认为运气带来成功,20.8%的人认为成功依赖于父母的社会关系。

图3 未成年人犯罪罪名分析

图4 崇拜的人物

图5 成功的决定因素

(二)家庭维度

未成年犯的单亲家庭比例最高,为14.3%,其次是成年犯的单亲家庭比例为12.6%。未成年犯与祖辈或亲戚等其他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比例最高,接近50%,未成年犯与双亲在一起的比例仅为37.9%,成年犯与双亲在一起的比例为81.2%,而普通中学生、大学生与双亲在一起的比例高达90%。大多数未成年犯家庭存在问题,35%的未成年犯认为人生最大幸福是有温暖的家庭。

图6 家庭基本情况对比

图7 人生的最大幸福

(三)学校维度

一些学校和教师单纯追求升学率,未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或课程流于形式,造成学生法制道德观念淡薄。受访未成年犯中,仅10.3%的人所在学校长期开设法制教育课程。

图8 未成年犯在校开设法制课程情况

同时,一些学校和老师对后进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当未成年犯出现不良行为时,32.8%的人表示未受到教育和引导,受到教育的人中也只有11.9%受到老师的教育。当他们有犯罪冲动时,选择想和家长、老师、法律专业人士交流的人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27.2%、14%和13.8%。

图9 有犯罪冲动时求助对象

图10 有不良行为时的教育者

(三)社会维度

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未成年人利益优先的理念未得到普及,对于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的立法相对欠缺,司法程序也尚不完善。例如,仅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比照成年人从轻或减轻处理,一些未成年人司法领域的有益尝试仍未得到法律的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司法机构不健全,少年法庭的覆盖面窄,仍以审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为主要工作,对于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民事、行政案件并未全面涉足。高素质人才队伍缺乏,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三、未成年人犯罪行为规范量表分析

在犯罪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一方面将未成年犯和普通中学、工读学校的未成年人进行对比研究,另一方面也与在校大学生、成人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维度设定,量化各类变量,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风险评估测量模式,分析行为习惯对于犯罪的影响,进一步揭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规律。

(一)未成年犯行为规范量表分析

1.未成年犯行为规范量表设定

将未成年犯问卷中24道题目用量表形式分为五个维度。F1:家庭功能;F2:学校因素;F3:社会环境;F4:网络;F5:个人因素。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2.未成年犯行为规范维度综合分析

把每个维度中各项目得分逐项相加得到各维度得分,再将这个得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到个体在各维度的一个基本评价,而对这一群体的得分进行平均,就可以得到该群体的一个基本度量。具体的评价模型如下:

表2

将该模型以图表形式直观呈现,各维度得分及各变量得分如图11及图12所示。

图11 各维度得分

图12 各变量得分

(二)服刑人员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量表分析

1.服刑人员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量表设定

课题组挑选成年罪犯问卷中涉及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的问题,以量表形式分四个维度来展示。具体情况如表3:

表3

2. 服刑人员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维度综合分析

表4

将该模型以图表形式直观呈现,各维度得分及各变量得分如图13及图14所示。

图13 各维度得分

图14 各变量得分

(三)普通中学中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基础数据

同时,课题组挑选涉及普通中学中学生和普通大学生未成年时期行为规范的问题,以量表形式分四个维度来展示。

1.第一维度:未成年时期家庭依附程度

表5

2.第二维度:未成年时期学校认可程度

表6

3.第三维度:未成年时期成长环境与基本认知

表7

4.第四维度:未成年时期的隐性行为

表8

(四)对比研究的讨论和评估量表的印证

本研究针对未成年犯、普通中学中学生、成年犯与大学生等四个群体在全国不同地区开展问卷调查,四个群体在各维度百分制的得分见下表,未成年犯的得分在四个群体中均为最低,学校认可程度不足50分,隐性行为略高于50分。成年犯的总体得分高于未成年犯,普通中学中学生与大学生两个群体在各维度的得分接近,均明显高于成年犯得分。

表9

未成年犯的行为与成年犯未成年时期的行为规范得分相比,未成年犯的得分低于成年犯的得分。两个群体的差异见下图。

图15 未成年犯与成年犯对比

本研究对今年未成年犯得分、成年犯得分和去年成年犯得分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今年成年犯得分与去年成年犯得分接近。

图16 成年犯得分对比

四个群体在各维度得分数据如图16所示。未成年犯得分最低,最接近中心区域,最危险。在学校认可程度与隐性行为维度上未成年犯与普通大学生、中学生的差异较大,未成年犯与成年犯的隐性行为多于普通大学生与中学生。在家庭依附程度上,未成年犯与成年犯接近,两群体与普通大学生、中学生的群体差异亦明显,印证了家庭影响的重要性。

图17 四群体各维度得分

四、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主流文化

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不同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亟需进一步弘扬主旋律。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要求教育者全面准确地领会核心价值观,运用科学教育手段引导未成年人建构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最终,把核心价值观“内化”至自身认知结构。

(二)建立健全预防体系,完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

要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组织网络和制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综治委预防办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当前,中央已经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也确定了政策导向。要坚持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贯彻执行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的要求。

(三)构建和谐家庭,加强亲职教育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树立家庭预防理念,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发扬家庭民主,反对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家长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对监护权剥夺和转移的规定,对于忽视教养、未尽到监护职责的监护人规定制裁措施,同时推广家长学校,强制参加亲职教育课程。同时,要强化正面教育,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并完善家庭与学校的衔接渠道,形成合力。

(四)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调查研究和犯罪预防,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重点青少年群体更多地暴露在不良社会环境中,更易出现心理和性格障碍,学业更易受阻,行为也更易越轨。应进一步摸清底数,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正面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管理和教育引导。应成立专项基金,提升儿童福利,确保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应发挥公检法司、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专业社工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协调资源,形成合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五)落实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师德培育

教师除教授学科知识外,应重视德育工作,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同时,教师还负有预防犯罪、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进行矫治的责任。有计划地开展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群体素质。

要切实将法制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必修课程,切实将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同时,要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高道德水平,促进健康人格发展。完善心理咨询相关机构的设置,针对未成年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及时教育和疏导。

(六)探索矫治不良行为的有效途径,发挥专门教育的积极作用

专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切实加强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等重点群体的教育、转化工作,应坚持办好专门教育。应积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尽快缩小工读学校力量与现实需求的差距,确保实现专门教育与义务教育的有效衔接,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转化问题青少年。同时,应进一步构建专门教育与社区教育矫正等专业力量相互衔接配合的工作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新项目。

(七)加强社会娱乐场所的管理,努力构建零犯罪社区

要共同建设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应进一步将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统筹协调,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构建较为完善的社区预防体系。首先,应重视帮教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第二,应注重个性化帮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教方案。第三,应积极干预未成年人和不良团伙之间的联系,引导其改变原来的活动范围和接触对象。

(八)树立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传递正能量

新闻媒介要正确处理好未成年人犯罪的报道问题。首先,确保报道不曝光涉罪未成年人的姓名、身份等资料;其次,遵守有关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不超越程序;最后,客观反映未成年人犯罪的真实情形,不过分渲染犯罪细节,通过典型案例的报道,给未成年人以守法教育和自我防范指导。

应进一步控制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害,进一步建设未成年人专属网站,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发挥法治对引领和规范网络行为的主导作用,通过微电影等创新形式传递正能量。

(九)进一步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风险评估模式,更好地服务实践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应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数据库,将未成年人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维度的情况统一纳入该数据库中,直观的把握未成年人犯罪的个案特征和影响因素。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明确对比度和一定科学性的未成年人犯罪风险评估测量模式,但课题组亦认为,本研究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应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完善维度的设定,更准确地反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应进一步明确各维度框架下变量的选取标准,完善风险评估测量模式。

2014-11-20

路琦,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维度群体犯罪
公园里的犯罪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Televisions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环境犯罪的崛起
人生三维度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