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阳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文化不过是生活的样法而已,而生活即是‘没尽的意欲’——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生活中存在可满足与否的问题——对物、可满足与否不一定问题——对人、不可满足的问题——对己,而对此也有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即“向前、折中、向后”。态度不同,意欲不同,则出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文明——西方、东方、印度三大传统。西方化是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走的是第一条道路;中华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走的是第二条道路;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走的是第三条道路。此即“文化三路向说”。
梁君在书中提到孔子的“生”及“仁”,这也正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顺畅地去生发。他以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发。”而他之前致力于佛学,而今转入儒家,是受到明儒王心斋——泰州学派创始人的启发,其主张“要之自然天则,不着人才安排。”
再者,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给梁君以启迪。柏格森认为“生命是唯一的实体,这一自我本体在时间中永远向前变化演进,此即‘绵延’”。梁君将此绵延理解为自然的进化,由此为他“世界文化三路向说”提供了逻辑性,认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印度文化的演进与分期出现是历史必然。
梁君的“文化三路向说”是一种主观的文化哲学。他否定了客观坏境、物质的决定作用,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欲”,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这也就使得他脱离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谈论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决定文化。文化的发展始终都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而且在文化进化论看来,西方文化才是最发达的,正因为其生产力发达、经济进步,才有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所以中西文化的不同不是由“意欲”的不同决定的,而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发展规律使然。随着历史发展,中国实现了现代化,不也是出现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中国梦”等伟大思想吗?
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人类学研究志在揭示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点。”梁君确是认为三种文化不能笼统的判断孰优孰劣,关键在于哪种文化“最合时宜”。梁君认为应该“对其态度要改一改”,而且要“批评的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但是梁君认为中西印三方文化是分期重现的,并对三方文化进行了根本的对比,认为三方文化是根本不同的,质的不同而导致不能进行同一时期各种文化之间的同存共融,只能是其中一种文化存在而成为世界文化,由此完全否认了文化的统一性、普遍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具有普遍性,同一时期的文化是可以共存相融的,又何来三方文化分期重现。这是明显的人为割裂中西印文化的统一性与普遍性。另外梁君是以“意欲”这一主观标准认定中西印文化的根本不同之所在,完全否定客观存在,陷入了极端的相对主观主义。
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对其进行修整与改进,抛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实现“文化三路向说”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之期待才有可能,最终形成世界文化多元繁荣发展的局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片面论,运用矛盾的方法,对立统一的看问题。梁君只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儒学、确立中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民族自豪感着实可敬,却走进了绝对二元对立的极端。“文化三路向说”又如何能涵盖得了世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应当是共存共荣的,并无优劣之说,也并没有什么普世文化,只是时情不同,各民族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更好的发展,世界文化才会更加繁荣,而不应当是由一种文化作为未来世界文化,否则世界只有单调可言。同时要不断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是梁君认为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根本决定因素在于“意欲”,实则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意欲”作为人类精神层面的东西,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确实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独立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相互作用的,但是归根到底,社会存在才是社会意识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决定文化。
结合到中西文化之争的问题上,就是说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因“意欲”而产生的“折中”与“向前”之别,但是本质是上还是因为社会生产力不同而表现出的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之差。“作为文化统一体的个性文化,是不能游离于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所依赖的物质条件之外的。”人类历史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而中国当时处于封建社会,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二者文化所对应的社会生产力是有“古今”之差的,待中国实现现代化,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中国文化何以见得不是在走第一条道路。所以说,我们要为“文化三路向说”补上这唯物史观的一课,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对唯心史观,反对主观唯心主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促使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梁君在当时明智的回避了中西印文化三者孰优孰劣的问题,带有文化相对主义的意味,但是同时坚持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具有根本的不同,而忽视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统一与联系,陷入了绝对文化相对主义的泥潭。所以,应当运用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理论对“文化三路向说”进行修整与改进,个性文化保持其民族性,并且关注个性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共性。“只有对任何文化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把握,才能更科学的揭示该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实质,不可厚此薄彼。”
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同样在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问题上亦是如此。中西印文化都是个性文化,各具民族特性,但是“文化作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一定人类共同体的生活样式’,无疑是一种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具体的、历史的、完整的统一体。”这三方文化虽然都是有个性的存在,但是也有共同之处,比如文化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存在、发展过程从低级到高级的一般规律等。因此,对于文化的相对性不可做绝对化的理解,“同一历史阶段并不是只存在一种文化,而是按照人类共同体的空间分布存在着相应数量的多个文化。”我们要注重个性文化之间的交流,相互借鉴,共同丰富,保持民族性,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1]胡列清.文明的立场与高度:辩证儒学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
[2]张展.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及其当代启示[D].沈阳师范大学,2013.
[3]高燕.浅析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J].青年文学家,2012(3).
[4]王庆余,赵磊.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5).
[5]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评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