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的五个层次

2015-02-06 21:41李元卿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7期
关键词:偏食博学治学

□ 李元卿

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讲究一定的技巧方法的,只有遵循科学求知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在《礼记·中庸》中记述了治学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说的其实是治学的五个层次,或者说是治学的五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大量实践证明,这种治学方法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博学之。所谓“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涉猎积累知识,加强知识的储备。《论语·为政》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由此可见,古人读书、求知、治学要求博取广猎知识。这就是见多能识广,孤陋必寡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认为只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人生才能过得有价值,才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博学还要求和强调治学不能偏科,现代人由于偏食,进而造成身体的营养不良,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如果对知识的摄取也“偏食”,那么也会造成知识营养的缺失,而导致人的素养出现缺陷。我们强调博学,就要在学习中,不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科学知识,都需要去认真学习。当然,由于职业的不同,人们在治学中,可以对自己从事的专业知识偏重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因为只有博学,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使得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知识的需求,以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

二、审问之。审问之作为治学的第二个层次,目的在于对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要善于追问,敢于质疑。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大胆生疑,勇于生疑,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人们常说: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只学不问,一生混沌。问遍专家是行家。问是治学中一种基本的方法,只有通过不断地问,才能让知识不断深化,才能牢记在心,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进而把零星分散的变成系统完整的,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深化。

三、慎思之。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人。当然,一个人要有思想,就必须善于积极思考。古人提出的所谓“慎思之”,意思是治学要强调严密的思考,才能达到治学的根本目的。孔子在《论语·为政》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不能分离的,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把学习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人生素养的不可缺少的秘诀。在学习中思考,也会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反思,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悟性。人类的思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形成的,习惯于思考的人,是先知先觉者;那些不喜欢思考的人,是后知后觉者,而那些懒于思考的人,是不知不觉者。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勤于思考、勤于反思,是学习求知不可缺少的方法,也是提高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明辨之。这是治学的第四个阶段和层次。明辨是博学、审问、慎思治学的深入发展,是治学不可缺少的高级阶段。灯不挑不明,知不辨不通,理不辩不知。要让知识不断地内化成为自身的一种素养,没有积极的明辨是不行的。知识浩如烟海,且鱼龙混杂,有良有莠,只是强调博学,而不懂得辨别,一味学习和继承,就不免受到伤害,要走弯路。因此,不管治学还是做人,都需要明辨,需要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提出正确的观点。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有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是知识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的问题。国学大师胡适提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就是要求人们在治学过程中,要学会自由思考,独立判断,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要人云亦云,一味迎合别人的观点。

五、笃行之。“笃行之”是治学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一个最高阶段。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所说的笃行之,是指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得所学终有落实,进而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统一。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把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知识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不能纸上谈兵,只说不干,也不能叶公好龙,把知识束之高阁,作为点缀装饰品。要做到知行一致,就要坚持学用一致,身体力行,言必信行必果,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猜你喜欢
偏食博学治学
偏食
儿童挑食偏食影响心血管和血糖
博学笃行 锐意进取——江苏沭阳县长庄小学
分期付款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家有偏食宝宝吃得挑、吃得慢,营养不均衡,怎么办?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教授治学:追逐权力还是捍卫权利?
谁最偏食
“博学”的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