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心”思想与干部政德建设

2015-02-06 23:12贾冬梅
法制博览 2015年34期
关键词:政德佛教干部

贾冬梅

中共汶上县委党校,山东 汶上27250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最大的特征在于其多样性。在我国历史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文化即相互独立,又不断融合,相互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日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其中,佛教“修心”思想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干部政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佛教“修心”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佛教自产生就主张“修心”

佛教起源于印度,遍布于世界。佛教自产生起,就重视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改造,对人心的收摄。所谓“万法唯心”、“明心见性”。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都倡导人们向善,修心禁欲。

佛教在两汉时期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并最终形成了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其中以禅宗最有代表性。无论是中国佛教,还是印度佛教,佛教创立之初都是为了拯救众生,使之脱离苦海。因此,可以会说佛教修行其实就是修心,修得一颗慈悲之心,一颗向善之心。

(二)佛教“修心”的本质

佛教主张,修佛在于修心,修行就是管好你的心。“修心”的本质在于破除人们内心不切实际的想法,消除心中的爱恨、偏执,提升人们的品德、能力、见解和智慧,从而使人们免受世俗之苦。正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三)佛教“修心”思想的主要观点

1.“性空”观念

“空”是佛法的最根本的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佛法修炼所要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空”的观念是佛教学说的基本内容。如小乘佛教“极微”论,即世间万物由“地”“水”“风”“火”因缘和合而成,并可分直至“极微”。极微”是构成宇宙最基本最细微的元素,它的本质是“空”。大乘佛教对“空”的解释,归纳为一句话:一切法皆性空。具体表现为:“无自性”、“诸性无常”、“无形无相”。

但是,这里的“空”显然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一无所有或者等于零。它是万物的根本相,蕴含着万事万物生灭变化的可能性。

2.缘起说

缘起是事物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众缘和合的关系中形成和存在的。“十二因缘”是缘起说的主要理论形态。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和轮回说就是以缘起说为理论基础的。

3.“克己”理念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特别强调克制自己,即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意识。尤其是在碰到名利、烦恼、生气、欲望时,要克制住自己的心。克己就要克制“三毒”,即“贪”、“瞋”、“痴”。佛教的根本教义四谛之“灭谛”,就是要克制贪欲,四谛之“道谛”就是寻求克制之法,即修道。在佛教理论中,关于如何克己的具体方法,直接论及较多的是所谓“三学”,即戒、定、慧。

4.慈悲利他观

佛教讲“平等”,讲“克己”,自然就要讲“慈悲利他”。佛教的“慈悲”不仅指要对自己之外的他人慈悲,而且有时也指要对一切生命之物慈悲。佛教的不杀生等戒规就具有这方面的含义。而“利他”则主要是在大乘佛教形成后才大力强调的。小乘佛教在总体上重视“自利”,即主要追求自身的解脱。大乘佛教不仅讲“自利”,更强调“利他”。佛所追求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得到幸福,这就是佛的思想精神。

5.出世入世说

实际上讨论的是佛教自身与世俗关系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佛教史上讨论的“涅槃”与“世间”的关系问题。受中国传统文化重世间生活的影响,中国佛教中禅宗倾向于贴近一般社会生活,强调“见性成佛”,不怎么强调出家,并反对旧的坐禅方式。

二、当前干部政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转型期的深刻影响以及干部自身道德水平所限,干部在理想信念、工作作风、生活风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佛教“修心”思想会启迪我们找出不足,反思自身,悟出真理。

(一)信仰迷失,理想信念动摇

毛泽东同志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正确,方向才能正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缺失或者动摇,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前,干部信仰问题主要表现在:不真、不诚、不坚、不专。最为危险的是不专,少数党员干部一边相信组织,一边又相信迷信,表面上说对党坚信不疑,背后又烧香拜佛,嘴上说相信科学,暗下又找人算命,对党的信仰摇摆不定。俗话说“小节不保,大节必失”。干部的信仰和理想信念一旦发生动摇和移位,将导致工作指导思想发生偏差,使改革走向邪路,极大地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性。

(二)贪图享乐,作风漂浮

十八大以来,中央下大决心推进作风建设,出台了八项规定,提出了反对“四风”、“三严三实”、“五个坚持”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开启了党的作风建设新征程,并将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但是,在近两年的反腐高压态势下,仍然有不少干部依然故我,顶风违纪,贪图享乐,作风漂浮。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收受礼金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三)功利性强,宗旨意识淡薄

“功利心”是侵蚀领导干部思想的蛀虫,追求功利,其实质是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一味讲求个人的功效和利益。领导干部一旦产生浓厚的功利思想,就会淡化宗旨意识,就会脱离群众。干部功利主义心态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买官卖官、收受贿赂,借孩子升学、结婚大操大办、收受红包礼金等。……凡此种种,将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和人际关系庸俗化、金钱化,败坏党风政风,带坏社风民风。

(四)以权谋私,道德滑坡

领导干部怀踹“功利心”,势必为以权谋私。公权力不是私人的“提款机”,而是为民服务的指挥棒。党员干部要慎用党和人民赋予的公权力,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当前,违纪违法党员干部大多数都是因为以权谋私造成的。他们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索贿受贿,利用工作之便贪污公款,侵占公物,严重触犯法律,成为犯罪分子。公权力的滥用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是腐败的滋生,干部道德滑坡。

三、佛教“修心”思想对加强干部政德建设的启示

佛教“修心”思想自传入我国以来,就对我国的世俗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前干部政德建设的关键时期,佛教“修心”思想意义深远。

(一)加强自我修炼,不断提升觉悟。

佛在经典中说:“自己的觉悟不能移植给别人,要靠自证自修自观来体验。”干部政德建设要修炼“自律心”。领导干部加强政德修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整个从政生涯的必修课题。

1.树立“三观”,修炼思想定力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的总开关。“总开关”问题解决不好,“四风”难以消除。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树立“为民服务”人生观,心怀共产主义价值观。同时,干部还要时刻怀着执政为民的意识,修炼思想定力,远离“羡腐心态”。

2.严厉克己,自省自查

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严厉克己,心灵才能纯净、纯洁,干部政德才能彰显。要始终坚持用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8个禁止、52个不准,不断净化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做政治上坚定、工作上务实、作风上过硬、廉政上过关的合格领导干部。

3.能辨是非,立场坚定

正确认识是与非,必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判断是非、正误。正确对待是与非,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对民负责,才能坚定是与非的选择,站稳脚跟,赢得群众的尊重与信任。

(二)树立正确义利观,增强宗旨意识

在义利观上,佛教主张“利他”。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党员干部要树立“为民”的正确义利观,增强宗旨意识。干部执政为民时,一定要有“为民服务”的精神和信仰,缺少这一精神意识,一切口号都只是口号,一些工作都只是形式。当前,我们解决了“门好进,脸好看”的问题,但“事难办”的问题还没解决,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为民利民的精神和意识。

(三)树立正确政绩观,培育改革创新精神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古已有之的为官之道。“无为”也是一种腐败。勤政固然重要,勤而无为,不是一个好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做一名好干部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期优秀干部标准—“五好干部”,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其中,敢于担当就需要有改革创新精神。领导干部要有结合实际,敢闯敢干的改革创新精神。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佛教缘起论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个人品德是干部政德建设的基础或前提。“物腐而后虫生”,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干部,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才”或者能力上,而是出在人品政德上。人品政德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干部政德建设的成败。干部政德建设和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建设相互促进,相互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干部道德的真、善、美,为政德建设打好基础,筑牢根基。

(五)立足实际,知行统一

正如多识仁波切活佛所说,“把佛的慈悲、爱心、利众的思想变成你的行为准则时,不念一句佛号,不烧一炷香,不静坐一次,你也是菩萨”。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尤其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实与虚的问题。是“实绩”还是“虚功”?不只检验干部作风,更照鉴干部人品,考量干部党性。领导干部应该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求“实绩”,坚决反对和抵制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虚功”。

(六)坚持“两手”抓,加强外在监督

佛教主张自修,也需要戒规戒律的束缚。干部政德建设自律至关重要,也需要强有力的外在监督。正如《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当前形势下,加强干部政德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尤其是要根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在干部政德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法律的约束外,还需要民众、网络媒体等监督力量加入到监督体系中来,为干部政德的建设助一臂之力。

总之,佛教的修心思想对于加强干部政德建设,提高政德水平,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干部政德建设既要有自身的修炼,也要有外在的监督,只有内外结合,才能修得一颗“为民之心”。当然,也要多关心和爱护一些好干部,尤其是工作在一线岗位上的广大普通基层干部。不能用少数人的腐败行为来否定大多数人的积极作为,否则会陷入“无官不腐”的错误论断,就会助长社会上的“仇官”心理。因此,加强干部政德建设,就要在干部管理上做到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用佛教“修心”思想关照干部成长。

[1]姚卫群.佛教思想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多识仁波切.管好你的心[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政德佛教干部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践行路径探析
习近平政德观探析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