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丽莹
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贵州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缺乏法律意识是一个长期普遍的问题,这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有社会、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增强贵州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法律意识,不仅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还有利于缩短西部和东中部地区的差距,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贵州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南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原山地居多。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贵州喀斯特地貌显著,生态环境脆弱,地理环境情况复杂,对外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物价较高,与周边省份交流少,信息沟通不畅。
(二)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思想观念落后,封建伦理观念影响大
贵州偏远地区环境闭塞、交通不便,不能及时了解社会情况,发展速度慢,但自然资源丰富,家庭种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要。[1]由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仅能自给自足,同时工业水平低,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当地人民生活自给自足,信息沟通不畅,思维方式趋于传统,倾向于用传统手段去解决问题,不适应新情况。
(三)民族自治法规立法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
国家法律适用于少数民族地方时,应当适当变通法律,以适应当地实际情况。但是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收入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社会问题,民族自治法规立法不完善。[2]同时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习惯用传统族规、寨规去解决社会纠纷。这导致民族自治法规执法力度不够。
(四)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人民教育水平低、法律观念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收入水平低,这导致少数民族人民接受教育机会减少,不能接触到较多的法律知识。同时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偏远地区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够,偏远地区不知法守法的现象较普遍。法律观念宣传、普及的力度不够,这也导致法律意识的缺乏。[3]
(一)因地制宜,发展贵州独特旅游经济
贵州被誉为天然“大公园”。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这表明贵州偏远地区可以发展涉及吃、住、旅游、娱乐、民族产品加工等的独特的旅游经济,为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带来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实现“双赢”格局。[4]
(二)加强偏远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执行力度,加强法律普及、宣传力度
偏远地区教育水平低,缺乏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这使得当地少数民族人民在处理矛盾时,往往选择打架等激烈的方式,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当地和谐。[5]当地政府有责任去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执行力度,普及法律知识,利用多种媒体去宣传法律,增加当地人民的法律知识。贵州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人民倾向于用族规、寨规去解决邻里矛盾,这使得当地人民思想观念落后、不思革新。[6]政府应当在尊重当地行为习惯的前提下,组织当地社会组织去调解纠纷,同时宣传法律知识,普及法律这种化解矛盾的方式,促进人与人间的和平相处。[7]
(三)民族自治法规立法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
国家法律在不适应民族自治地方时,应变通法律,使之适应当地社会现实。但是,当前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不完善,执法力度不够,这种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必须依靠当地政府和司法机关。[8]
在不改变国家法律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当地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情况,尊重当地正确的风俗习惯,同时制定变通、补充规定,完善当地法律,加大执法、司法力度,形成法律权威,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1]白长军.论少数民族农牧民法律意识现状及培育路径-以兴安盟蒙古族农牧民为例[J].法制博览,2015.
[2]陈晓枫,刘正权.中国法律文化心理之初探[D].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6.
[4]梁利,李家寿.偏远地区少数民族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5]郭星华,陆益龙等.法律与社会—社会学和法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李昌麟.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罗季常,胡启忠.我国刑法对少数民族的适用问题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