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2015-02-06 22:01曹瑞丽
法制博览 2015年27期

曹瑞丽

曲靖市委党校,云南 曲靖655000

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由此可见,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已经成为了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治,是针对人治而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当前也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和采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足以看出国家对于法治的重视程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一直在法治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①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即构建法治社会首先要有法的存在,且这个法必须是良法,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国情的、能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都是在法律执行过程中的要求,一是要求在有法存在的前提下,法律必须得到良好的遵守,不能被架空,更不能被滥用;二是要求必须依法执法,不能有以权代法、越法执法的行为。违法必究则是对违反法律后果的追究,它更多体现的是对违反法律行为的一种制裁。

从法治要求的内涵来看,每个方面都彰显着对良好法治环境的依赖。良法的出现,需要的是一批高素质的知法懂法的专家学者,能对法律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分析,能给立法机关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和意见,以达到促进高质量的立法要求。而立法的整个过程,从议案的提出,到草案的拟定,再到意见的征集,法案的修改、审议和发布都离不开众多主体的努力,而参与主体法律素养的高低,也就决定了最终法案的好坏。全社会要形成依法办事,严格遵守法律的良好风气,同样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人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做出自己的行为,除了受个人主观思想的控制,另外很大层面上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里,人人守法,人人严格依法办事,也就成为了一种共识,都会自觉的得到遵守。当然,在执法和司法环节,更需要一个法治环境的保障。我们在探讨少数的暴力执法和不公正司法行为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执法者和司法者本身的素质以外,也不能不考虑执法司法对象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虽然反对暴力执法和不公正司法行为,但是也不能忽视拒不接受合法制裁的相对人也还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一部分人的意识里,还没把法律当作是一种规则,一种最高准则。

法治社会的建立,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各个方面一起努力。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和基础。严格执法是法律权威树立的重要一环。法律作用之实现,执法是关键。在执法的过程中的不文明执法和暴力执法行为都会直接损害到法律的权威性,也直接妨害了法治的实现。而司法是保障法律公正的最后一道关口,可以说公正司法是法律公正的集中体现。而公平正义又是法律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②法治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是建立一个人人守法的法治社会,因此,全民守法也就成为了我们构建法治社会的一个价值追求。如果说立法、执法、司法从主体的外延来看还只是涉及一部分的人或部门的话,那么全民守法这个环节则是要求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且切实的遵守,其困难程度也随着主体范围的放大而增大。因此可见,对于构建法治社会,不论处了哪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如果在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下,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法律素养,那么我们的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也就简单易行了许多,我们距离真正的法治社会也就不远了。

二、持续做好全民普法工作是培育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手段

2015年是我国六五普法工作的最后一年。我国的普法工作已经为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公民的文化素质飞速提升,这就给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公民法律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之功,它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因此普法工作也就是一个需要长期抓好的重点工作。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普法机构和制度

普法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要有专门的机构和制度予以保障。首先要确立一个专门领导机构。六五普法到了收官之年,但也并不是每个地方每个单位和组织都有专门的普法组织机构,有些即便是有,也形同虚设,只是设置了以便应付检查而已。从原因上分析是很多领导干部都没有学法用法的习惯,领导干部自身的法律意识不强。习近平同志就曾指出:领导干部要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从1986年,党中央宣布全国普法开始,我国已经经历了六个为期五年普法周期。"六五”普法规划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一步坚定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境。

(二)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

法律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的素质教育,自然也应当包括法治素质教育。目前我国的法治教育大部门都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这是明显不够的,而且时间上也有点太晚。笔者认为,法治教育中应当以小学知法、中学懂法、大学信仰法为基本目标。在小学教育阶段,努力使学生知道有法律这种规则的存在,并能知道违反法律规定就要招致法律的制裁,至于具体的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并不是这时期法治教育的重点。所以这个阶段可以采取一些典型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法律的存在,而且知道要严格遵守。到了中学阶段,则应当开展一定内容的法律知识教育,特别是宪法中公民意识的教育。在中学阶段就应该开设一定的法律课,学习一些具体法律知识。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接近成年,大部分也都具备了一定的法律责任能力,这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内容教育,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因为不懂法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目前我国的法律教育大部分是放在大学阶段,而且是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严格说起来也只有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设有专业的法律教育,且篇幅只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不到。思政课中的法律教育更多的是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教育,具体的法律法规教育其实很少,因此也完全有必要进一步开展一些专业法律的教育。所以,继续开设《法律基础》课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对一个小学生说要他守法,出于对教育者的尊敬和信赖,可能他还会遵照执行。你告诉一个大学生说要树立法治理念,但是你连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都不教给他,他自然也就难以明了所谓法治理念从何而来。强调要全民守法,严格依法办事,但是连具体法律是怎么规定的都不知道,难以想象其严重的后果。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构筑法治的文化大环境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环境是法治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简单的说,法治文化就是法观念和法意识。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法治文化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社会中,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法律必然要体现工人阶级的意志。基于国家法律体系而构建发展起来的法治文化,必然也要体现阶级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维护法律权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法治信仰的确立虽然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艰苦的努力,却不得不常抓不懈。

三、倡导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公平正义是法律的核心价值。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观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也是贯穿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条红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中,虽然单独只有“法治”一个语词,但是其他内容诸如民主、自由、平等等,都和法治相关。在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价值观一旦确立,就能反作用于人类活动指导人类实践。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有之意。在我们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法治观,用价值观来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良好法治环境对于构建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鼓励全社会都投入到培育良好法治环境的建设中来,为早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十八大报告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11/11/c_123939477.htm,2015-9-7.

②习近平: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28/c1001-25926188.html,2015-9-7.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王岩云,陈林.优化法治环境的系统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