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长江支队

2015-02-06 19:22连载九
红土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福州大学张立皇甫

(连载九)

邱文生 李晋榕 唐明

永远的长江支队

(连载九)

邱文生李晋榕唐明

第九集科教英才

福建地灵人杰,英才荟萃,素有“东南邹鲁”之称。福建籍中国两院院士148人,位居全国第三。

在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地方执政,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传承“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福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二是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从“外行”变成“内行”。

原长江支队中担任省地县宣传部长、教育局长的人数超过300人,担任大专院校领导职务的近50人。他们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努力实现工农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

采访长江支队干部肖葆华:我1955年调到漳州一中当校长,还调了一个长江支队干部杨廷英当副校长。漳州一中只有两座楼20几亩地,我们去了以后,一下子给圈了180多亩土地。我们坚持学校要开门办学,请英雄模范进来作报告,派学生出去到外面采访,接受教育。经过努力,漳州一中高考年录取率200多个左右,有3人已成为两院院士。学校195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

采访长江支队干部、原三明地区教育局长张焕成:1977年高考三明地区的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我们一是在高考前把全市比较好的老师集中起来,出考题印成书,发给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复习。二是办学习班培训老师,并把高考学生集中起来补课。三是组织了一些好老师到外省市去参观学习。

采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文教委员会主任王豫生:福建省原副省长张格心是江苏籍的长江支队干部。1955年他出任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政府文教办主任,他和教育厅厅长的王于畊同志一起大抓基础教育和中学教育,大力提高中学的教育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省的高考从华东的倒数第一,一跃而上,连续3年名列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高考红旗”,《人民日报》为此还专门发表一篇很重要的社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直到今天人们还对此给予很高的评价。

采访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刘云刚: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省委决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高级工程人才的匮乏。主持省政府常务工作的副省长、长江支队干部贾久民提出,培养人才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久之计,福建在省会福州创办一所工科大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省委第一书记叶飞支持贾久民的意见,决定办福州大学,由富有办学经验的贾久民兼任首任校长。

贾久民在福州大学工作了20年,他努力为福州大学的创办与发展排忧解难办实事,这20年是开创性的20年,是打基础的20年!

1978年,拨乱反正后的福州大学,由长江支队干部皇甫琳接任党委书记兼校长,他把福州大学的教育与科研推向了新的高峰!

采访福州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王春生:皇甫琳搞联合办学,把它作为改革招生制度的重要措施,这在全国是第一个。

福州大学的联合办学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福州大学的崛起皇甫琳起了奠基石的作用。

采访福州大学原校长魏可镁:我在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的团队于1983年和1985年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奖。这些成果离不开皇甫琳书记对我的培养。

福州大学原校长钱匡武在回忆文章中写道:1983年福大首届职工代表大会上皇甫琳校长说:“我们为自己立下三个奋斗目标。一是努力把我校办成一所万人大学;二是努力办成一所理、工、文综合性大学;三是努力办成一所省部合办的全国重点大学。”他还说:“我们的现状与这个目标有相当大的距离,有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大家群策群力,开拓前进,我们是有条件、有可能、有信心实现的!”

现在,这一美好的构想——“万人、综合、重点”大学已经初步实现了,福州大学已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为福建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可以告慰皇甫琳老校长的在天之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在福大建校40周年之际,时任福大党委书记的叶双瑜摘录朱熹名句,赞扬为福大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老校长、老书记皇甫琳。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了厦门大学。如今的厦大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在环境、教学水平等方面均居国内一流,是一所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这其中也倾注了一批长江支队干部的心血与汗水。

采访长江支队干部未力工:厦大1952年6月成立党委,首任党委书记是张玉麟同志。他也是南下福建的长江支队干部。

担任厦大领导的长江支队干部还有司守行、胡锦望、白世林、谭学恭、赵源、肖苏。

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厦大党政班子中有5位长江支队干部。为了清除“左”的错误影响,他们做了大量拨乱反正的工作,调动了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把工作重点转到了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由于工作卓有成效,校党委代书记未力工荣获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

肖文玉,山西沁县人。因为家庭贫苦,没有上过学,但他才智过人,渴求知识,在战争环境中一边战斗,一边学习。1949年肖文玉南下福建后,先后担任地委副书记、书记,省委农工部第一副部长,三门峡水利工程局副书记,福建师范学院、福建省委党校党委书记等职。他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熟悉一行,成为工农干部知识化的典型,能文能武的红色专家。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得主霍长清,河北磁县人,南下时是长江支队第五大队警卫员,小学尚未毕业的他被组织选送到“福州工农速成中学”和“合肥矿业学院”学习,短短几年间就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三级跳”。1956年后,他到新疆和华东等地的地矿部门工作,从技术员逐步成长为教授级高工,由于工作表现突出,科研成果显著,1970年至1984年间,曾荣获部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采访长江支队干部、原宁德地委书记吕居永:上世纪70年代周总理要我们福建组织水稻专家组去援助南美洲的圭亚那。水稻专家组13人,我当组长。我们既当技术员,在田间指导上课;又当农民,到田里去劳动。圭亚那水稻原来亩产还不到100斤,我们给它提高到了300多斤,他们很高兴,圭亚那总理接见了中国水稻专家组的成员。

张立,陕西人。1949年南下时任长江支队政治部宣传部长。福州解放后,他就与高教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在福建革大、省委党校、福建第二师院、福建医大与福建师大等院校担任过校领导,为福建培养了大批人才。

采访张立儿子张向中:1972年我父亲在晋江县调研时,听说在安海后渚港滩涂上,有人在淤泥里挖掘木片当柴烧。他凭借自己多年的研究,意识到这些木片很可能是一艘古沉船。他一方面说服群众不要再去捡木片当柴烧,另一方面及时上报并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的考察。

张立主持了古船的挖掘工作和宋代泉州古船学术研讨会,从理论上认定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泉州古船的挖掘整理,是张立为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的重大贡献。

采访张立夫人郭秀珍:从部队转到地方后,张立就注意收集文物,字画、书籍、瓷器、墨宝、扇贝都收集,有价值的1458件。我们都是粗茶淡饭过日子,我们的文物可以说都是从嘴里抠出来的。1987年他身体越来越不好,有人劝我们:你卖它几件再说!你们有这么多的孩子,还可以给孩子留一点。他很坚决地说:我收集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赚钱。来自人民的东西应该回归于人民。我们把所有的文物捐献给陕西历史博物馆,那是对党、对国家、对家乡的最后一次贡献。

教员出身的秦光南下后,先后任过4个县的县委书记,还任过《福建日报》社副总编辑,在这些岗位上他都能胜任工作,也有独特的建树!1980年他接任福建省体委主任,推动福建体育事业一举跃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采访秦光:1984年,我随团参加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我们女排有“二珠”:郑美珠、侯玉珠,夺得了金牌。打决胜局时,我们和美国队打到14平的时候,就剩下两个球了。袁伟民教练叫了暂停,他把侯玉珠换上去,她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第一个球发过去了,美国的海曼,把头都低下来了,压线,我们15了吧。第二个球发一个近网球,那个球刚刚落下去,海曼垫了起来,张蓉芳一锤定音!袁伟民说:侯玉珠立了大功!

1988年,长江支队干部62岁的栗金旺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他并没有呆在家里颐养天年,而是一头钻进了神秘的古陶瓷世界,研究“建盏”等。

采访南平市委原书记栗金旺:这个建盏不是一般的、普通的碗,是从过去的民用、私人用,发展到宫廷用、官家用。玉毫指的是天上月亮到十五时,里面玉兔身上那个毫毛。建盏能体现出这个毫毛才是上品。在日本大阪东方博物馆里面藏的建盏是极品。

栗金旺研究建盏二十几年,撰写研究论文十几篇,研制出失传800多年的“建盏”,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了为国争光的古陶瓷专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制作工艺的传承人。

(待续)

(作者分别为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编审、省委督查室原副主任及团职军转干部)

猜你喜欢
福州大学张立皇甫
福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晋江分园投用
福州大学成功入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赵晶、皇甫舟楠设计作品
陪你半程
陪你半程
信任
果园姑娘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