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承担

2015-02-06 18:14佟秀毓
法制博览 2015年15期
关键词:避风港发布者服务提供者

佟秀毓

重庆大学,重庆 400045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释义

“服务供应商”是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对“service provider”的定义。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采用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这一称谓。“网络服务提供者,是指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上网中介服务的组织或个人。”[1]

随着网络服务的愈加精细与多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范围和种类也越加广泛。对其较为普遍的分类是以网络服务的内容为标准,分为技术服务提供者(ISP),和内容服务提供者(ICP)。

二、ISP与ICP的责任承担

为网络作品的存在以及传播提供链接、信息储存空间等服务的主体为技术服务提供者。ISP并不直接向网络用户提供信息内容,而是借助技术或设备为网络用户获取信息内容提供中介服务。所以其自身也并不具备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与控制能力,其行为更倾向于是无实质内容的机械运动,所以法律对于其间接侵权责任的规定也相对宽松。

考虑到ISP在现实操作中的不同状况,《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0至23条分别规定了提供各类服务的ISP的免责条款。此外,若ISP和其他主体一样实施网络直接侵权行为,此时其并不享有任何特殊保障,直接承担侵权责任。

主动向网络用户提供内容的网络主体为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网络信息是通过ICP初步审核而上传和传播于网络的,所以其对网络信息的控制和筛选能力远远高过ISP,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甄别,其应当承担责任。根据我国法律的现有规定,ICP并不存在因间接侵权而与相关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只有一般的直接侵权和共同侵权责任。

三、“避风港”原则

“避风港”原则是美国首先创立,目的在于减轻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促进网络知识产权的发展。后来这一原则广泛应用到搜索引擎、网络存储等方面。“通知-移除”,是这一原则的内容。即针对网络侵权,被侵权人有权在发现侵害事实后书面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请求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损害的扩大,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通知后,应当在合理期限内采取删除、断开链接等措施。若网络服务提供者依据上述流程适时采取了适当行为的,得以依据“避风港”原则免除承担侵权责任。对于该争议信息的发布者是否享有反通知的权利,我国并没有明文规定,但从字里行间以及逻辑推论,我国应当是认可发布者反通知此种事实抗辩的。反通知的存在,可以充分保障信息发布者辩论陈述的程序权利,也有益于判断所涉信息是否侵权,正当正确地保障权利人的实体权利。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这一原则都有体现。

四、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承担制度评析

(一)关于“避风港”适用主体

我国的《著作权修改草案3》第69条提到避风港原则仅适用于ISP,不适用ICP。本文觉得这一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网络作品传输过程中,ICP作为内容提供者,本来就应当对网络信息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负有保证义务。设置“避风港”原则,只是考虑到网络作品的广泛性以及审查义务的难操作性,以及ISP的无实质侵权性而给予的公平对待。要正确区分ISP与ICP在网络侵权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不能一概论之,否则必将导致对公平正义的亵渎。所以,本文赞成《著作权修改草案3》第69条的提议,将“避风港”原则单独适用于ISP是符合法理和人情的。

(二)关于“避风港原则”的正当性

为什么要设置“避风港”呢?我个人认为,在网络侵权过程中,网络服务提供者并不是侵权发生的原因,其对侵权行为发生也并无实质的控制能力,从情理上不能对其过于苛责。此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正确甄别每个信息无异于异想天开。“过度即是邪恶”是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名言。过分加重网络服务提供者义务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运营成本,这些成本最终必将转嫁到最终用户。这样的结果必将影响知识产权的传播共享和信息社会的构建。

[1]周波,杨康锐.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以网络著作权间接侵权为视角[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1):108-119.

猜你喜欢
避风港发布者服务提供者
新加坡新法规引争议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归责模式一一以拒不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为切入点
基于NDN的高效发布/订阅系统设计与实现
网络交易平台商标侵权中避风港规则的适用及其限制
广告发布者的著作权审查义务问题研究
避风港
加权映射匹配方法的站内搜索引擎设计
网络服务提供者第三方责任的立法审视
第三方平台侵权责任研究论“避风港”的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