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 颖
墨彩染千秋
文/本刊记者 黄 颖
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顾全。
——绵竹木版年画彩绘口诀
胡光葵年画作品《辣妹子》
对于年画,绵竹人最初的记忆是儿时看到的每年春节张贴于家家户户门前高大威武的门神。年画,预示着新年的来临。绵竹人旧时习惯称门画为“门神”,“绵竹门神”是年画中产量最高、销路最广的一种样式。
大门一般贴武将,传说可以驱妖降魔。院内的堂屋贴文门神,画天官和状元,有迎祥纳福、加官进禄的意思。还有以童子和仕女为题材的一类门画,贴在寝室门上,表示子孙繁衍、福寿无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绵竹木版年画形成至今已逾千载,在宋代,年画已很兴盛。
事实上,绵竹年画的内容题材极为广泛。除了辟邪迎祥,还有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花鸟虫鱼等类别。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2006年,绵竹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清末画师黄瑞鹄的《迎春图》是堪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珍品,它以清代绵竹县城的迎春盛会场景为表现内容,6米长卷描绘了400多个人物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幕的绵竹年画节,就是以《迎春图》的场景为蓝图。年画节期间,绵竹将组织盛大的迎春活动。
绵竹年画和中国其他年画一样首先是要刻成线版,但是线版在绵竹年画中只起轮廓作用,全靠人工彩绘,从不套色制作。经过不同艺人的手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一个艺人绘制不同的画幅也会产生不同的趣味。这是绵竹年画区别于其他诸家年画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正是绵竹年画的绝妙之处。
“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是年画手工彩绘的口诀。“一黑”即印黑线版;“二白”是用白粉填手、脸及袖口、靴底等处;“三金黄”是用金黄色涂铠甲、头盔以及其他金属部分;“五颜六色”是指用桃红、洋红、黄丹、佛青、品兰、品绿等颜色涂衣服等其他地方。色彩的运用和笔法是年画绘制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开相,即脸部彩绘。先用调成肉色的颜料敷在脸部,妇女和儿童只用白粉,然后用特制扁笔鸳鸯笔彩绘两颊、眼皮、耳朵处,用羊毫笔蘸赭色勾面部鼻子、耳朵线条,接着再点睛,最后勾画眉毛、嘴巴。
年画娃娃
《三猴烫猪》《春官偷酒壶》《老鼠嫁女》……一个个活泼俏皮的故事跃然画上,农民画匠们以心为笔,将民众所见所感的东西通过寓意谐音等手法加以美化,用木版年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画匠们一手扛着锄头,一手拿着画笔,凭着从父辈那里传下来的技艺,在种田之余,起稿、刻版、印墨、施彩。骨子里带着幽默的四川人,不论生活怎样艰难,都能苦中作乐。
绵竹木版年画省级传承人、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学习和传承绵竹木版年画至今已20余年,他不仅掌握了绵竹年画的起稿、刻版、印墨、上色、印花、勾线、钤印、题款等全套制作技艺,还掌握了年画拓片的制作技艺,这种工艺是绵竹木版年画所特有的。
在传承之余,胡光葵把多年在田野调查收集整理的绵竹年画历史资料和自己制作年画的技艺经验汇集编撰出版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版年画画集》等,为保护非遗整理出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传承绵竹年画,胡光葵收下一位又一位年轻人为入室弟子承续民间年画艺术。
具有浓郁乡土风韵的绵竹年画,深受民众欢迎。产品曾覆盖中国西部多地,辐射至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绵竹年画历经数百年发展,几经周折,曾盛极一时,今天,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渐远去,手工生产的绵竹年画已日趋式微,淡出了现代经济生活。但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这是“前人留下如此无上之瑰宝,我辈当以全力护之,将它细心整理好,请它登堂入室,传之永世”。
责任编辑:陈晖
(供图/绵竹年画博物馆、绵竹市委宣传部)
《仕女执伞》
《五福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