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珺
【摘要】 山水画以水墨的绘画语言饶有意趣地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笔墨的交织变幻表达画家内心的精神追求。章仕澄以闽西山水入画,在色墨中感受与山水共鸣同乐的意趣,营构欲游山水、居于画卷中的意境。
【关键词】 丹霞地貌;土楼风情;画境;乐山乐水;可居可游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闽西自古深厚的艺术积淀孕育出上官周、华喦、黄慎等历代名家,他们以身历其境的景物为题材,表现世俗之美的意趣,不经意间却流露出文人的雅韵。民国初年生于闽西书香世家的章仕澄,滋养了一丝前人的文人味儿。数年前,笔者有幸读到章仕澄的画,细腻而饱满的画面流淌着他对闽西独特丹霞山貌与客家土楼风情丰富的家乡情绪。
依着对国画偏执的爱,年轻时的章仕澄业余时间便沉浸在闽西山水的绘画创作中。他的国画学习大多是通过自我研习或与书画友人相互交流而进行,并未受过专业科班训练,因而,画面中多了几分感性的情感流露,而少了几分倦气。他的随笔《踏青图》,写初春游山踏春之景,山石树木,湿墨挥就,浓墨提破,笔墨简净。画中人物,笔法简率,不求形似,意到即可。其色墨虚实相映,灵动的笔触间跃动着笔由心生的逸趣。画境清幽疏旷,笔法纵恣中流露着享乐于山石丛林的心境。
在章仕澄画艺逐渐提升之时,同其他同时代画家一样,他不幸被卷入“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中,被迫停止作画,但他利用这段时间暗自研读古今画论典籍,充实绘画创作的理论基底。1979年龙岩市文联美术组恢复文艺活动,章仕澄重拾画笔,以细致写实的笔墨创作了大量闽西风貌的山水画,一改过往简笔泼墨的画风,饶有兴致地表达人与自然的互动意趣。
品读章仕澄的画,画面中的闽西风情弥漫着亲和的韵致,细腻笔墨下的闽西山水清幽恬静。从群山密林到云雾桥亭,从闽西丹霞地貌到客家土楼风情,章仕澄喜欢将故乡熟悉的景致纳入画中,以色墨营构他内心游山水、居于画卷中的心境。详致释读章仕澄山水画,无疑是一种挑战,在此,笔者仅以贫薄的语言将在其中所读到的细细叙出。
一、写闽西丹霞地貌,色墨相得益彰
20世纪70年代之后,“新国画”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让写生法蔚然成风。章仕澄在传统笔墨表现技法上,开始融入写生的创作形式。闽西丹霞地貌因风化侵蚀而形成的外表委婉曲折、顶部平广、边坡陡峭、辟峰成林的独特姿态吸引章仕澄的关注。他常携友人一起游览闽西山川,从写生中汲取描绘丹霞地貌的独到的表现技法。
“丹霞山的皴染,古法所无,只能自出心裁以试之。特别是水漏痕,若是以大斧劈等直擦之,则有板直之嫌,且无法显露出明亮的山体本色。我是以卧笔跳动擦下,设以长峰大笔浓淡墨水横笔染擦,大体可显其貌。”章仕澄在自己的绘画体悟中对描绘闽西丹霞地貌的笔墨技法有一番论述。浏览他的山水画作,笔墨间的刚柔缓急、浓淡干湿,在画面上产生层层交织的山体肌理,颇具韵味及美感。如画作《海西云路》中,山野辽阔,峦嶂递叠,丛林落落,云雾缭绕。在他层叠卧笔皴法下的山体肌理,极具质感。而后他又以赭墨渲染,浓淡色墨有致相融,画中山谷间开辟的“V”型路桥为寂静的丛林平添了几分灵动的气韵。画作描绘的闽西丹霞山貌浑厚华滋的景色,令人称道。
在赋色上,章仕澄也有自己的见解。别于大多山水画作取用以青绿设色为主调,章仕澄通过写生中体悟的自然印象,多番尝试与研习,汇总出自己绘写闽西独特丹霞山貌的表现方式。“一次傍晚,我在连城北门远眺冠豸山,四野笼罩绀青暮色,烘托似火山头,丹朱浓泼,气象雄浑。不管是远眺还是近观的景色,皆非一般水墨所能描绘,唯有丹朱浓足,色墨互破,始可达之‘黛首丹腰翠多裙的美色。”章仕澄在黑白的墨色中注入丹朱,烘染山色,营造山貌奇丽的景色。如《盛景又开》一画,描绘山川晚秋之景色,树木丹崖,峰峦层叠,崖壁处细水流淌。他以细致工整的水墨皴擦点染,妙笔表现出墨韵细腻变化的层次;再以丹朱赭墨敷染,色墨相得益彰,其笔下自然饱满的画面表达,含蓄地彰显了闽西山色的俊美。
章仕澄游刃于写生与传统笔墨的表现中,创作了一批富有闽西丹霞山貌意趣的画作。他以写生中身经眼见的现实美景入画,融自我心境于画中,执传统笔墨绘写山色,在写生体悟与传统笔墨中找寻自己的色墨姿态。
二、绘客家土楼风情,景致别有洞天
客家祖地闽西积淀着客家人的人文风情,土楼作为客家经典建筑常常被收入艺术家的作品中。章仕澄没有选择常见的土楼建筑群创作,而是记录土楼置于山谷间别有洞天的景致。画作《丹山碧水乡思》,立幅构图,云烟环绕崇山峻岭间,山间蜿蜒伸向远方的河流将视线引向无限空间,意境幽远。详观画面,左下处闽西客家土楼落入视线,与对岸的村落一呼一应,其简洁的空间表现把山谷间的土楼风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章仕澄在绘画中注重笔墨间的互为关系,他以笔而成的皴法丰富而饱满,以墨而成的渲染厚实而晕章,用细腻的笔调将客家土楼的别样风情娓娓道出。如《土楼春喧》一作,描写丛山萦绕中的土楼村落之景,曲线走势,细腻工整的皴法丰富而充满生气,仿若群山密林,耸立而来。画中云雾溪流间渲染与留白的表达,使画面产生特殊的律动。整个画作敷以淡色,使笔墨间层层交织,更显严谨而具韵味的密林流泉美感。土楼上方飞向云端的鸟群,使寂静的山谷焕发春意的生机。章仕澄自然细腻的皴法,多以卧笔层叠而成,讲求苍润兼具,他通过笔下层叠积染产生深远的空间效果,在墨韵的变化中营构画境。
闽西地域风情吸引着作为闽西人的章仕澄在创作中更多地给予眷顾,不论是丹霞地貌的理解与表达,还是土楼风情的表现,在混沌的水墨世界里,都唤起他对故乡山水浓郁的情感,我们也总能在他的画中读到他“乐”于山水的质朴情调。
三、显自然山水意趣,画境沁人心脾
若以“乐山乐水的混沌之美”来概括章仕澄的画作特质是非常确切的。他的画多以饱满的全景式构图切入,多层次的山群、寂静的山间幽谷、隐约留白的河流向导般地将观者的视线逐渐推进。这一静一动的律动在混沌的水墨中充满清幽、舒旷之境,设立于画中的民屋或是偶尔出现的扁舟不免透着几分文人味儿。章仕澄精心营造着乐山乐水的质朴画境,表达他心底欲可游可居于山水的韵致。
《论语·雍也》语:“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儒家仁学思想将山水画与人的品性修养和谐统一。孔子认为,“智者”对待事物的态度喜欢采用一种机智的、流动的方式,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具有流水般“动”的特点;“仁者”则宽厚仁慈、包容稳重,像山一样巍然屹立。人与自然景象时刻都处于对流、感应、共鸣的状态中。[1]25仁学思想中人与自然间平等、亲和的互为感应关系是章仕澄创作山水画作的源流,支撑着他的画意表达。章仕澄用山水画笔经营着内心焕发的情思,记录着欲与自然山水同游的深厚意境。画作《汀江探源》取闽西汀江主源龙门古洞为景,画中岩壁直落而下,皴笔简略即见苍劲有力之势。远处巧设桥亭小屋,湿墨点染映景,近景杂树以落茄横笔浓淡湿墨挥写,笔墨有致。江流处,高士伐着扁舟,仰望江边美景。两岸相应的曲径小路,翠绿设色的树木隐约跃动着生命活力,焕发着可居可游的画境,沁人心脾。
章仕澄以传统笔墨触摸闽西山间风情,用心体察人与自然的互动。山水画创作对他而言,不单纯局限于对自然山水的绘写,而是透过图像委婉地表达其内心的精神追求。宋人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2]19古画论中可居可游的画境追求是章仕澄创作山水画的内在基质,他将闽西山水风貌入于画中,表现其欲自由自在游于此,居于此,与山水共鸣同乐的意趣。
如《家住山水间》一画,云烟盘桓崇山间,千岩万壑,山涧幽瀑直泻而下,划破了静穆的山林。曲幽小路穿插于山腰上,顺势而上,远处的土楼群落孤冷地嵌入山中,唯有近处的一间小屋与其相映。云雾在山体间的环旋构架,使画面产生特殊的纵深感及迂回的律动。画境犹如梦境,章仕澄细腻笔调下的闽西山间风情,通过营构深远的空间布局,表现其游于遁啸山林间,居于山间民屋中的欲念,或许这也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综观章仕澄的画作,无论是“乐山乐水”的画面特质,还是“可游可居”的画意表述,儒家仁学思想中人与自然亲和的互为关系长驻于他的内心。他的画,在古典传统笔墨下散发着清润无尘的文人气,画面置陈布势中的律动显得悠游自然,墨韵间的细腻质理更使画作产生丰富的艺术张力。赏其画作,笔者常常为他“游于闽西山水间,居于咫尺画卷中”的画境所动容。
章仕澄的画并非只言片语所能读尽,笔者试图论述的不过是为观者揭开其画作的一丝间隙。如同他低调为人的品性,章仕澄的画没有太多华丽技法和多余的画面表达,而以山水画基本的皴、擦、点、染技法,质朴地描绘闽西独特的地域风情,在浓郁的故乡情中流露着他欲与山水共鸣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王璜生,胡光华.中国画艺术专史·山水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宋)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