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
红色的人格
——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龚全珍掠影
■梁莉
“学习龚全珍,弘扬大爱精神”征文
提起龚全珍老人,神州大地妇孺皆知,无不口碑载道,崇敬有加。也许有人要问:“一个老人身上为什么有着这么强大的人格力量?”回答是:她具备了共产党人的党性、学养、无私、爱心,这就是龚全珍的人格魅力所在。
1923年,龚全珍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工人家庭。14岁那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山东,那时,她辗转求学,从山东到安徽、从河南到陕西,边读书边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龚全珍考入西北大学教育系,期间,她不畏艰险,坚持宣传革命,积极参加学生进步活动。1949年大学毕业,她就踊跃报名参加解放军,在新疆军区八一子弟学校当上了一名教师。她以火热的激情投入工作,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龚全珍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1953年,龚全珍与甘祖昌将军结为革命伉俪,他们志同道合,相互恩爱,同甘共苦。1957年,龚全珍与甘祖昌将军放弃城市优越生活,一起回到将军的老家——莲花县坊楼公社沿背大队。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处湘赣边界,交通不便,环境艰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莲花,群众生活十分贫困。面对穷山恶水,龚全珍并未忧心忡忡,或有丝毫的埋怨,而是笑着说:“莲花是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祖昌对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乡亲充满深情。他回乡务农,就是要为老区的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让父老乡亲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祖昌是老红军,我相信他的选择。为他的家乡建设出力,这也是我心甘情愿的事。”就这样,追随着甘将军,追寻着红军的精神,龚全珍以造福山村,服务他人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山村学校默默地耕耘着。
甘祖昌将军去世后,她信念不变、本色不改,矢志不渝地传承甘祖昌精神,即便离休后,她依然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时刻保持坚定信念、永葆本色的坚强党性。这位从少年时追随八路军,到脱下大学校服,穿上军装,又随甘将军回乡务农的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由衷向往与执着坚守。
她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自己。经常购买中外名著,自费订阅十多种报刊,坚持收看电视新闻,关注国际国内大事。还每天坚持写日记。把写日记的过程,当作是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如果隔了几天没写,她就认为这是脚步的停止,是心灵的放纵,对她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每个月的14日,是老干部学习会,15日,是她所在的党支部会,这两个会,她都风雨无阻,从不缺席。在《龚全珍日记选》里,仅学习一词,就提到了189次。
一心为民,热爱群众,热心服务百姓是龚全珍一贯的博大情怀。她经常说,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在学校,她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既当老师,又当保姆。离休后,她的服务对象是孤寡老人、贫困孩子和困难群众。家境贫寒的社区党员刘青松体弱多病,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并多次上门看望,捐款捐物,让他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社区一个困难家庭就读中学的女孩面临辍学,并不宽裕的龚全珍毅然资助其2000元,使得这名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龚全珍认识的一位孤寡老人赵婆婆年事已高,生活困难,她定期为其送去大米、面条、食用油、猪肉。赵婆婆身体不好时,龚全珍还拿出自己的钱让赵婆婆去看医生。龚全珍认为:甘祖昌将军留给她的最大财富是——心里总装着百姓。2011年9月9日,她在日记里写下这样几句话:“我承诺了资助贫困孩子,我要节约不必要的开支,一定要认真执行。”据不完全统计,甘祖昌将军去世后,龚老从她工资收入中先后捐出了十多万元,资助了100多名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她就是这样一个在服务群众中不知疲倦、永不满足的人。
在龚全珍身上,让我们深地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她说:“我当初跟祖昌结婚时,心里想,也许有人会以为我是贪图他地位高、工资多。对此,我要用我的一生来证明,我不是为了这个,我是佩服他的人格。”她的人格就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物质生活可以简朴,但精神生活一定要丰富充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是小学校长,有很多次加工资的机会,但她都把名额让给了别人;子女读书、就业、婚事,全靠他们自己。龚全珍曾对儿女们说:“要办好我的遗体捐赠手续,因为我的肝脏、皮肤和眼睛是好的,不用太可惜了。”这是多么高的境界!龚全珍扶贫济困,慷慨大方,对自己却精打细算,能省就省。她没有存款,没有属于自己的房产,身上穿的,大都是女儿们送的衣服。一条穿了多年的棉裤,补丁打补丁,已经到了不能再穿的地步,可她仍然舍不得扔掉,自己动手改成了沙发垫子。她电子手表的外壳已经锈迹斑斑,这块手表是花40多元钱买的,坏了很多次,修好了又戴上,就是舍不得买新的。在46本日记本,每本都密密麻麻写到最后一页。
这就是龚全珍,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怀,一个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她用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的红色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