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伟德
摘 要:“因材施教”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原则,它对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是:教学预设需要了解学生的前期学习基础;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法与手段、策略与评价,并时刻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行为表现;教学课后要经常总结与反思学生的学习结果。本文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分析了“因材施教”的含义、体育教师实施运动技术教学“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与落实“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过程中应规避的几种现象。
关键词:因材施教;运动技术;教学原则;规避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31-04
“因材施教”,最早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提出来的,在现代学校教育各个学科教学中,它依然适用。从学理上而言,这个教学原则很好理解,它的核心内容是:处于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也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又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存条件、生活环境和教育程度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速度与程度方面也具有显著差异性,这就形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教学。体育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媒介的一门特殊学科,它对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提出了更高的、特殊的要求,特别是在身体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这样才能完成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类身体练习,而其他学科除了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要求之外,身体方面的要求基本较低。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少年儿童学生,其智力水平基本是一致的,身体发育水平却因遗传、营养、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难度更大。从体育教学实践现状中的反馈信息来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广大的基层体育教师对“因材施教”较为熟悉,但在真正落实这个原则时,却因为班级人数较多、学生身体练习情况较复杂、运动技术学习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其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因材施教”进行重新思考,并结合“运动技术教学”这个视角,探究“因材施教”实施策略。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
什么是因材施教?根据成语词典的解释是:“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在这个词语中,有一个关键字是“材”,因此,如何理解这个字是我们理解整个词语的关键所在。“材”是指材料的质量,它通常是指某材料表面各可视属性的结合,如色彩、纹理、光滑度、透明度、反射率、折射率、发光度等,这是物质方面的材料,结合人的特征,“人材”的质量除了外部可视的特性,如形态、身高、体型、外表等,还取决于智力、心理等方面的特征。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媒介的学科,“因材施教”除了关注学生智力、心理等方面的特征之外,还需要重点关注人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的特征。因此,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含义为:应根据学生外部形态特征、生理机能、智力水平与心理特征等实施不同的体育教学策略。不同层次与年龄学生的因材施教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身体发育程度、生理机能、智力水平差别不大,因此,我们需要重点提出同一年级,甚至同一班级学生“因材施教”的具体要求(表1)。
二、“因材施教”是“教学原则”,不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从以上概念的含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解决与实现教学目标,即提出的教学目标在先,选择的教学方法在后;而教学原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而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依据是教学规律。
结合体育教学特点,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有来自教师方面的讲解示范法、分解完整法、游戏竞赛法、直观教学法、提示启发法、情境教学法等;有来自学生方面的自学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解决不同的教学问题、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如体育课堂教学设置了发展学生合作能力的目标,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就可以选择合作教学法、游戏竞赛法等;如设置了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则可以选择探究法、情境法、提问法等;如体育课堂所教的内容难度较大,则可以选择分解教学法等。总之,体育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而体育教学原则是人们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同样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人群,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顾此失彼,有了前人总结的体育教学原则,就可以遵循前人总结的体育教学基本规律,省时省力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体育教学原则有一般性教学原则与特殊性教学原则,一般原则是从教育学角度要求出发提出的适用于任何学科的原则,而特殊原则是专门针对体育学科的原则,这里我们主要谈论的是体育教学的特殊原则,它主要有:“身心发展”教学原则、“直观启发”教学原则、“精讲多练”教学原则、“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区别对待”教学原则、“负荷适量”教学原则、“安全卫生”教学原则等。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方法在使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精讲多练”教学原则中使用了讲解法、练习法等,而这个原则对“讲解”与“练习”提出了“以练为主,精讲为辅”的基本要求。
在以上体育教学原则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区别对待”教学原则与“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具有一致性,即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这就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既要关注体育学习较快的学生,又要关照体育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安排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策略、反馈指导等都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因此,“因材施教”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教学原则,它对体育教师的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不能千篇一律,教学策略与措施都要适合学生的特点。endprint
三、体育教师落实运动技术教学“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学校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包含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思想教育方面的因材施教、道德培养方面的因材施教、智力发展方面的因材施教。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理应同样具有这些内容,但除此之外,还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即运动技术教学的因材施教。在这里,我们重点根据运动技术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提出相关的教学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明确班级学生运动技术学习的前期基础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些口号作为体育新课程实施以来的重要理念,谁都会喊,但仅仅于此是不够的,要使这些口号产生效果,我们不仅需要转变观念与思维,还需要掌握策略并付诸于行动。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我们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如备课、上课、课后总结与反馈等,其中搞好教学预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有的教师马马虎虎,教案十年不变;有的教师撰写教案应付了事,或网上下载、或借用他人,这些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必须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但是如何服务?服务什么?怎么服务等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不同性质的学生,其对体育的需要是不同的,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与生活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了解学生运动技术前期基础是制定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基础,但是班级学生少则三四十个,多则五六十个,那么多的学生如何才能了解全面,这就需要体育教师首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热爱学生,经常关心学生,经常走动班级,以便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运动行为,不要置若罔闻、置之不顾,这样才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运动技术前期基础,总结共性特征,提炼大众化教学策略,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策略,并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法与手段等,灵活处理当下的教学实践。
2.时刻关注学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技术学习效果
体育教学设计是“事先行为”,实施体育教学过程是“当下行为”,教学预设固然重要,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当下行为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负责任的体育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行为,其中包含关注运动能力较强、体育学习较快学生的运动学习行为;更要关注运动能力较差、体育学习速度较慢学生的运动学习行为,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把握班级各类学生体育学习不同情况的比例:运动技术学习情况中等学生所占的比例、运动技术学习较快学生所占的比例与运动技术学习缓慢学生所占的比例,这些比例与信息是体育教师实施预设教学策略的基础,也是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不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体育教学的本质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我们可以在课前预设出好几套教学方案,但不是每一套方案都需要实施的,其实施与否取决于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如果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较好,那么就需要提高练习难度;如果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情况较差,那么,体育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难度较少的方法与手段、练习步骤等解决当下学生学习的困难。同时,还需要分层次教学:给较优秀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运用特殊的教法与手段帮助那些体育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他们在运动技术方面的难题。
3.对学生学习结果负责,做好课后运动技术学习评价、总结与反思
教育是非生产部门,它的“产品”质量并不是立显的、可见的,学校教育中“人才”质量具有内隐性,难以观察。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一份良好的责任心。体育教师更不例外,因为学校体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主课,虽然当下的学校体育地位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传统观念在社会人群中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其次,由于体育教学并没有像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可以凭借频繁的考试来测试学生学习成绩,因此,当下体育教师灌输式教学、注入式教学、照本宣科式教学等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这也是形成学生的运动技能“学而不会”现象的根由之一。要改变这种现象,广大的体育教师必须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负责,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还需要做好课后运动技术学习评价、总结与反思工作,这个工作相当的重要,它直接关乎学生学习状态、教师后续教学策略等。如果做好了这个方面的工作,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教学建议等。
4.面向全体学生,寻找运动技术教学的共同发展点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方针,但是,“因材施教”也是体育教师需要遵循的一个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看似矛盾,实际上它们是互为关联的,要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就需要搞好“面向全体学生”这个基础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体育教学的深度、广度、速度要适合班级中的绝大多数学生。这是因为同一层次的学生,其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班级学生学习进度差别较小,这是体育教师实施大众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基础,因此,体育教师可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度进行常规状态下的教学。其二,正确对待个别优秀的体育生。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运动才能的学生,并发挥他们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同时,还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协助自身的工作,帮助那些体育学习困难的学生。其三,“因材施教”需要达成一个“底线”要求。由于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学生在身体练习与展示方面的差异性更为突出,因此,我们需要对不同层次学生、同一层次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这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认真落实的教学策略。然而,“因材施教”不能毫无底线,对于那些运动能力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对他们也要提出一定的运动技术要求,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底线,如果缺失了这个底线,那么就会变成真正的放羊式教学了。新课标实施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这个理念并不是指向某些学生的,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关心体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要关注体育学习中等的学生,更不能放弃体育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那些体育学习困难学生的存在而放弃了体育课堂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底线,这也是不可取的做法。endprint
5.个别激励,重点关注运动技术学习困难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在谋求大部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共性基础上,我们还要重点关爱体育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接受能力等方面较差,运动技术学习较为缓慢,他们无法适应体育教师实施的正常教学策略与方法,同时,还会产生自卑心理、恐惧情绪等不良的心理反应。特别是那些身体肥胖的学生,身体练习难度很大,不能顺利完成动作技术,但他们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艰难的动作”,这无形之中给予了他们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多以正面鼓励为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没有被体育教师所抛弃,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其次,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帮助他们完成身体练习,如在降低要求与难度下完成各种练习,使学生在低难度条件下顺利完成动作技术,并建立自信心,体验运动的快乐。因此,体育教师要执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就需要在谋求大部分学生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体育学习困难学生并对他们进行运动技术教法、策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重点支持。这样才能使他们建立信心,紧跟步伐,解决问题,达成掌握运动技能的愿望。
四、体育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应规避的几种现象
1.没有差别的体育课堂教学
“没有差别”的教学现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体育教师往往较为严格地按照备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较少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在一些体育教师的观念中,只要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没有教学安全事故,这节课就算完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沿袭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入式教学,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而形成了“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的现象。
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出发,学生之间的学习情况是千差万别、各自不同的,作为一名负责任的体育教师,必须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不是停留于喊口号上。而要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的同时,时刻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反应、运动行为,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每一个运动技术细节过程中的表现,并及时进行反馈与指导;同时在教学预设中还要根据学生前期学习基础的分析结果,制定好分层教学策略,并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我们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水平、基础、层次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各有所获,取得学习的进步与运动的体验。
2.放弃体育学习困难学生的体育课
在班级教学过程中,由于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并没有智力方面的差异,只是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别。他们在运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完成动作困难、运动学习效果缓慢,如果体育教师只关注那些运动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从不关心这些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那么,这些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也将成为“学习永远困难”的学生,这是因为,其一,他们由于学习暂时困难,容易形成运动自卑心理;其二,他们得不到体育教师的关心与重点指导,无法完成各种常规的教学任务。
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出发,体育教师应对班级所有的学生负责,不能只顾那些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放弃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有甚者,在各种观摩课、公开课、评优课等重要的课例中,还不让那些运动学习较差的学生上体育课,这是决不允许的。我们不仅要重点关注那些中等以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时刻关心那些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并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帮助他们建立在较低难度条件下的运动成功的体验与乐趣,建立他们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克服困难,跟上学习的节奏,发挥潜能,掌握运动技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3.“吃不饱”与“吃不了”的教学
“吃不饱”与“吃不了”是体育教学中的两个极端,它与“没有差别的教学”现象是密切相关的,正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所以,那些体育学习较快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一般的常规教学进度就会表现出“吃不饱”,而那些体育学习较慢的学生、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则会表现出“吃不了”,这也是一种较为正常的现象。解决这些现象的思路与方法,就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条件与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使得体育学习较快的学生能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空间,使得体育学习较慢的学生也能有一个提高的空间,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让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成为体育教师的帮手,帮助那些学习较慢的学生。
4.没有“运动技术底线”的“放羊”教学
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固然要照顾那些体育学习较为缓慢的学生,但是,关注、照顾那些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这些学生也要提出相应的要求,特别是运动技术学习方面的要求,因为运动技术学习是体育教学的本质,身体练习是体育学习的内涵,如果对这些学生的“特别关照”变成了毫无要求的放任则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在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过程中,要进行差异性教学: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对于那些中等层次的学生,按照正常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对于那些运动能力较差、学习缓慢的学生,则降低运动技术与身体练习方面的要求与标准,并采用特殊的教法与手段,帮助他们赶超中等水平的学生。
五、案例分析
1.案例
授课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
授课内容:前滚翻。
单元课次:共两次课的第一次。
教学手段:体育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打印纸。
主要教法:(1)让学生下颚夹住纸片做前滚翻练习;(2)让学生双膝内侧夹住纸片做前滚翻练习。
2.分析
从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视角分析,该教师的意图主要是要解决学生在前滚翻过程中的低头问题与前滚翻过程中两膝盖并拢保持优美姿态的问题。从学理上说,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错误,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该教师在课前没有进行较为细致的学情分析,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对这个班级的学生缺乏了解;二是,并不是班级所有学生都存在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与错误,并不需要全班学生一起做这两个练习,这是不符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三是,由于前滚翻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常见的动作,特别是儿童,对他们来说,这个动作并不陌生,因此,那些平常就会做前滚翻的学生,让他们做以上这两个练习,看起来特别扭,效果也不好。
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学情了解,把握学生前期运动技术学习基础,明确班级中学生对“前滚翻动作”的认识与前期基础;其次,仔细观察学生当下的运动学习行为,对于那些运动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实施特殊的教法,帮助他们解决运动学习的难题。上例的两个练习就是针对少数特殊学生解决前滚翻低头问题与身体姿态问题之用,而非针对全班学生;第三,对于当下教学反映出的学生运动学习行为,不应一股脑儿死抱教学预设不放,一旦实施的教学手段效果不好,那么就应该及时灵活地改变教学策略,处理好当下的教学困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