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谢获宝 胡 曼 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 李艳华
会计稳健性的契约需求研究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谢获宝 胡 曼 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 李艳华
本文从契约需求的角度出发,将需求会计稳健性特征的契约疏理为债权契约、股东契约、政治契约和税收契约,并论述了薪酬契约和会计稳健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债权契约、股东契约、政治契约因契约另一方当事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审慎考量而产生对会计稳健性的外在需求;基于税收契约的强制性和固定性,企业出于避税节税动机产生对会计稳健性的内在需求;而且,由于契约具体性质不同和契约交叉作用的影响,契约方对会计稳健性需求的程度不同。而会计稳健性程度直接被管理层掌控,管理层行为既受契约有效性的影响,又受机会主义动机的驱使,因此以稳健的会计业绩表达核心条款的各种契约导致会计稳健性特征的形成,会计稳健性成为平衡契约各方需求的有效机制。
会计稳健性 契约 会计信息
稳健性是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实质是,针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风险偏好的考量,确认收入需要拥有比确认费用更多的证据。Basu(1997)将稳健性定义为:“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要快于好消息”。从会计准则对收入和费用确认条件的规范角度来看,稳健性内嵌于会计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行为的有限理性,不同企业及其高管团队在会计核算中选择不同的稳健性程度。从企业契约角度看,债权契约、股东契约、政治契约、税收契约和薪酬契约与会计稳健性息息相关。契约签订各方基于自身利益的审慎考量或机会主义驱使,对会计稳健性有不同诉求,会计信息具有稳健性特点成为协调各种契约相关方利益关系并使契约得到有效执行的机制。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签订契约的产物,企业的存在和经营目的不是单一的最大化利润,而是在契约当事人之间进行权责、利益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契约各方有限理性假设下,契约当事人各自谋求利益最大化,面对不确定环境,他们在依靠已掌握信息和权衡风险收益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而市场中的信息又是不对称的,这就为信息优势方机会主义行为创造了条件。企业契约方签订契约时为了更好监督履约方行为,防止履约方产生违背自身利益的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往往在契约中加入会计指标约束。会计指标也成为衡量履约方行为结果的重要参考,帮助契约方作出续约或毁约决策。会计信息因此成为契约方进行契约制约和自我保护决策的关键信息来源。但是会计信息保有一定弹性,定价的不同标准和经济交易事项的复杂多变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达到绝对真实、公允,企业会计制度也难以用同一精确的标准来满足会计信息所有使用者的差异化需求。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表征程度受契约各方利益诉求的影响,处于信息劣势方的当事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审慎考虑,会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尤其是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即有关企业“好消息”的信息,最好是在“好消息”实际获得时才在会计上加以进行收益相关的确认;而有关“坏消息”的信息,则最好是“坏消息”可预见发生或一旦发生便及时捕获,立刻在会计上进行损失相关的确认。可见,会计信息需求方会产生对会计稳健性的外在需求。而税收契约对会计稳健性的作用机理内生于企业,尽管税收当局对会计稳健性没有需求,但是对企业来讲,纳税会减少现金流量导致损失,因此企业出于避税节税动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操作空间内选择更加稳健的会计处理,即更加谨慎的确认收益和及时的确认损失。另一方面,作为会计信息供给方的管理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不致使企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契约失效,管理层有时会主动增加会计稳健性。但是,管理层与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甚至是冲突的,在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薪酬契约激励和机会主义驱使下,管理层有动机降低会计稳健性来最大化个人利益,因此,会成为平衡契约各方利益关系的必不可少的机制,其最终的表征程度由契约方博弈力量的强弱决定。
学术界最早是Watts(1993)提出对会计稳健性进行契约需求的研究,起初他将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主要归因为债务契约与股东契约,他认为稳健的会计信息可延迟向股东的支付和向管理层的报酬的支付,既能保障债权人利益也能维护股东利益。Basu(1997)率先在数据实证领域用逆回归模型证实了会计稳健性的存在,以股票回报率的正负虚拟变量为“好坏消息”的替代变量,提取出会计盈余对“好坏消息”反应速度的差异,发现会计盈余对“坏消息”比对“好消息”的反应更加敏感。这种证明思路同时为会计稳健性的动机因素研究打开了大门,Watts(2003)在此基础上将会计稳健性需求归因为债务契约、股东诉讼、管制和税收,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涌现。本文从现代企业理论出发,视企业为一系列企业联合体,将会计稳健性需求的分析集中于契约需求,其中,债权契约、股东契约、政治契约的另一方当事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审慎考量而从企业外部产生对会计稳健性的外在需求,因税收契约的强制性存在企业内部产生对会计稳健性的内在需求。而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管理层,其行为受薪酬契约影响,因此薪酬契约成为会计稳健性最终表征程度的关键点。
首先,从债务契约角度分析,绝大部分研究认为,债务契约是稳健性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债权人关注于是否能够收回其本金和利息的固定投资,而不要求剩余权益分配权。一旦企业经营恶化资不抵债,他们无法收回投资,利益受损;反之如果企业经营良好,债权人也仅限于收回其固定投资,不参与剩余利润分配。正是考虑到这种非对称收益特性、自身利益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债权人非常看重企业的最低价值,以便以最小风险收回投资。而会计稳健性制约了管理层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使会计信息接近最低价值,从而满足债权人的需求和保护其利益。同时,稳健的会计信息还能延迟对股东股利的发放支付,进一步维护债权人利益,使得债务契约得以持续有效执行。正是由于会计稳健性能够满足债权人的利益诉求,债权人会向管理层施压,推动管理层提高稳健性。因此,随着债务比例的提高,企业偿债风险增大,债权人出于契约安全性考虑要求企业选择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债务契约对会计稳健性有强烈需求。
刘凤委(2006年)研究发现随着债务比重提高,企业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也随之加强。陶晓慧和柳建华(2010)认为会计稳健性可以传递企业最低价值、会计信息质量和偿债能力的积极信号,有助于债权人利益保护。值得关注的是,Ball,Robin和Sadka(2006)发现,债务市场规模能够解释会计稳健性在国家横截面之间的变动,但是权益市场规模则不能解释这一变动。相较于权益市场的股东而言,这似乎意味着会计稳健性只对债权人有利,但是这并不表明在所有情况下股东契约都不对会计稳健性产生需求。
股东契约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是条件性的,会计稳健性机制在控制权集中度很高时,对股东契约没有必然影响。在研究所有权结构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时,Ball和Shivakumar (2005)发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比私有企业更具稳健性。La-Fond(2005)发现,所有权分散的企业的会计信息比所有权集中的企业更稳健。曹宇、李琳和孙铮(2005)使用我国数据证实了企业大股东控制权越强,则其会计信息稳健性越差,同时,上市公司大股东代理人兼任董事长导致控制权更为集中,进一步降低了会计稳健性。在公开权益市场上,股东依赖公开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出于对风险和收益的考量,不具有信息优势的股东需要更具可验证性的信息,产生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但是在非公开情况下,股东与企业私下沟通是主要的信息传递机制,股东对会计信息依赖度降低,削弱了稳健性需求。此外,会计稳健性可延迟基于盈余的管理层报酬的支付,尽管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理论上这种延迟支付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股东利益,会促进股东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
此外,契约的交叉缔结对会计稳健性产生不同路径和强弱的需求。首先是债务契约和股东契约的交叉缔结,交界点在于股权是否分散。上市后企业权益市场公开,为上市之前的关系型融资转化为上市后的市场型融资,在关系融资下债权人对公司的了解更多依赖私下沟通的信息传递,更少的依赖会计信息,而市场型融资下,债权人决策更多依赖于会计信息,会计稳健性需求提高。其次,债务契约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与股东性质相关。朱凯(2006)研究发现当银行贷款比例较低时,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稳健性显著高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随着银行贷款比例的提高,两类公司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则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债务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的质量要求因股东的性质和贷款比例而略有不同。何贤杰、朱红军和陈信元(2006)则发现,造成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会计稳健性需求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性贷款;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没有或只有较少的政府贷款时,国有银行对国有、民营企业的会计稳健性需求没有显著差别。这种差别可归结为债权人与政府、监管机构签订的政治契约产生了对会计稳健性需求差异。一方面政府出于对行业或企业支持下达政策性贷款指令,另一方面政府出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监管目的向债务人(一般是银行)施加政治压力,这种政治成本使得银行为了迎合政治契约,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利益而对民营企业实施过于严格的会计稳健性标准。
而企业与政府签订的政治契约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影响方面涉及的文献主要是理论阐述,因为将政治成本有效的量化存在诸多困难。作为企业监管者的政府(证监会、各级政府、工商行政管理局等等)处于信息劣势,而且当今传媒强大的生产信息与传播信息的功能给政府监管施加舆论压力,在微观层面政府监管时更看重资产实际质量而非企业潜在价值。如果企业虚增资产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相关监管部门难以逃脱责任和舆论压力,因此需要依靠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会计稳健性产生需求。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证明政治契约是稳健性需求的外在因素之一,但是一些研究成果间接提供了证据。余明桂和潘红波(2008)发现具有政治联系的民营公司更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并拥有更长的贷款期限。既然政治联系(较低的政治成本)降低了债权人对公司债务契约的要求,政治联系(较低的政治成本)便能够降低债权人对稳健性的需求,反过来,一旦有政治监管存在,政治契约另一方(政府)从企业外部直接产生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政府的监管成本使得债权人也产生会计稳健性需求。
正如上文所述,债务契约、股东契约和政治契约的契约另一方当事人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对自身利益的审慎考量产生对会计稳健性的外在需求。债权人首要关注债务契约安全性问题,旨在以较低风险收回固定投资本息额,要求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的最低价值;股东契约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是条件性的,公开权益市场上的股东处于信息劣势,需要依赖更具可验证性和稳健性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而依靠私下沟通传递信息的大股东或非上市公司股东则对会计稳健性没有明显需求;政府出于监管责任和舆论压力也要求企业提供更加稳健的会计信息。此外,契约的交叉缔结对会计稳健性的产生不同路径和强弱的需求,当股东处于公开权益市场时,债权人对会计稳健性需求加强,债权人签订的政治契约使得债权人对民营企业会计稳健性需求加强,甚至过分严格。
相比于债权契约、股东契约、政治契约,税收契约对稳健性需求的作用路径不同:不是来自于企业外部,而是来自企业内部。税收契约是一种公共契约,税收契约是政府依照政治权利强制性地分享企业剩余分配的法律依据。税收契约对企业行为产生约束,企业要计算自己行为的税收成本。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纳税人的行为受机会主义驱使和有限理性限制,成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体。企业为了尽量降低税收契约的强制性存在带来的税收成本,有动机采取避税或纳税筹划行为来扩大税收利益,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降低上报收益,从企业内部产生稳健性需求。
Shackelford和Shevlin(2001)证实相比于亏损公司而言,只要盈利公司的应税收益同其会计收益挂钩,就会促使公司推迟应税收益的确认来减少税收现值,降低税收成本。但是毛新述和戴德明(2008年)认为税收契约不一定能为会计稳健性提供解释,因为我国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是两个不能画上等号的系统。但是蔡静(2013年)证实了所得税避税动机会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企业的避税动机越大,会计稳健性越强。
在会计与税收体系高度分离模式下,税收契约不会对会计稳健性产生作用,因为企业会计和税法是两个不相关系统,无法通过降低会计稳健性来达到合法有效的避税目的;在会计遵循税收模式下,会计稳健性概念失去原有意义。只有在税收遵循会计的模式下,税收才会对企业运用会计信息稳健性进行有效税收规避或推迟产生极大激励。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尽管逐步分离,但仍然是混合模式,在税收契约强制性存在的前提下,企业出于避税节税动机从企业内部产生对会计稳健性的内在需求。
会计稳健性的矛盾之处,在于企业签订的各种契约的契约方产生了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而会计信息的稳健程度却受管理层控制。基于机会主义和理性人假设,管理层将在考量因对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处理带来的个人利与弊的基础上选择均衡的会计报告策略,这种会计报告策略并不总是满足所有契约方的要求。因此,激励和约束管理层行为的薪酬契约的设计非常重要。
一方面,薪酬契约要能够激励管理层最大化企业利益,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还必须能够有效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和短视行为,防止管理层追求激励而虚增资产和利润(有损于稳健性),满足“激励约束相容”原则。以会计业绩支撑的薪酬契约仅仅能满足激励作用,而相对于企业其他契约相关方,管理层拥有更多关于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经营成果和未来现金流情况的信息,处于绝对信息优势。管理层还拥有相对自由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很容易通过高估资产和利润迎合薪酬契约,达到个人报酬增长。这就为管理层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加速经济收益的确认提供了激励和便利。此外,由于管理层的责任和任期有限性,管理层在短期内有动机进行过分激进投资来提高企业的利润,以保障自身利益。但是这种行为是短视的,容易因风险过大造成项目失败而损害其他契约方利益。
为了防止其他契约方利益会受到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侵害,股东需要构建一种更为全面的业绩指标来激励管理者并约束管理层短视行为。如果在薪酬契约中加入会计稳健性因素的考核或者明确要求管理层提供具有稳健性的会计信息,使企业对经济损失的反映比对企业经济收益的反映更加及时,则能够限制管理层高估资产、夸大利润和过分激进投资的行为。薪酬契约除了包含管理层薪酬契约之外,还包含职工薪酬契约。沈永建(2013)认为企业职工对未来可持续的高工资和管理层对未来低劳动力成本的不同期望,可能导致两者对会计稳健性需求的差异。证实了较高的职工薪酬与较强的会计稳健性相联系。
稳健的会计程序能够有效的遏制管理层的短视行为,促使管理层放弃风险收益严重不对称或极具风险的项目,抑制管理层进行激进投资、延迟确认损失或者高估资产和利润。以稳健的会计业绩指标表达核心条款的薪酬契约使得会计稳健性成为管理层行为的约束条件,控制了管理层对会计信息的过度操纵权,推进管理层为迎合薪酬契约而主动向契约方和市场提供更具可验证性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从而在契约当事人之间进行权责、利益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会计信息稳健性契约需求的作用机理结构图如右图所示。会计稳健性的契约动机主要来源于债权契约、股东契约、政治契约和税收契约。在环境不确定性和契约不完全性大背景下,债权契约、股东契约、政治契约的契约另一方当事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审慎考量而从企业外部产生对会计稳健性的外在需求;基于税收契约的强制性存在,企业出于避税节税动机从企业内部产生对会计稳健性的内在需求;同时基于契约具体性质不同和契约交叉作用的影响,契约方对会计稳健性需求的程度不同。而会计稳健性程度直接被管理层掌控,管理层行为既受契约有效性的影响,又受机会主义动机的驱使,因此以稳健的会计业绩表达核心条款的薪酬契约成为使会计稳健性有效满足契约需求的关键点。可以说,稳健性成为了平衡契约各方利益和需求的一种机制。尤其在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资本市场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严重,国有企业受其自身体制限制,必然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利益冲突和代理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平衡契约利益相关方的冲突需要会计稳健性参与制衡。因此,稳健性仍然是会计信息质量必不可少的要求之一,需要引起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重视。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管理层薪酬契约的设计非常重要。应努力使得管理层的利益与契约各方的利益一致,才能够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和短视行为,使得管理层主动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一方面,薪酬契约要能够对管理层行为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它还必须能够有效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也就是说管理层的薪酬契约需满足“激励约束相容”原则,把会计稳健性作为管理层业绩的考核指标或者明确要求管理层提供具有稳健性的会计信息之一是一个方向,但是衡量会计稳健性的指标计算模型是建立在资本市场有效假说之上的,以完全量化的形式实际运用到薪酬契约当中尚不可行,如何更有效地衡量会计稳健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图 会计信息稳健性契约需求的作用机理结构图
此外,对于填补政治契约需求的实证研究欠缺方面,笔者认为今后研究可以用网络搜索量作为政治成本的代理变量,用上市公司的简称逐年进行新闻搜索,个别公司的简称带有其他特征导致搜索出来的大部分新闻实际上与该公司无关,则予以剔除。这种衡量方式基于传媒也起到传达民意的作用,这种民意的传达将对行政机构的官员构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政治压力,官员有可能迫于对公众关注和诉求而回应企业,产生政治成本。
最后,除了本文所述的债权契约、股东契约、政治契约、税收契约和政治契约,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如供应契约、销售契约、法律契约,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研究有待发展。供应商和顾客通过稳健的会计信息能更加及时和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内在价值,降低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交易成本,减少法律诉讼。这些领域都需要进一步挖掘,来补充完善会计稳健性的契约需求研究。
1.曹宇、李琳、孙铮.2005.公司控制权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14。
2.BallRayandL.Shivakumar.2005.EarningsqualityinU.K.privatefirms[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
3.RobertW.Holthausen.2001.Therelevanceofthevalue-relevanceliteraturefor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et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
4.ShackelfordD.andShevlinT.2001.EmpiricalTaxResearchin Accounting.JournalofAccoungtingandEconomics[J].
5.SudiptaBasu.1997.Theconservatismprincipleandtheasymmetrictimelinessofearnings[J].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
6.Watts,RossL.2003.ConservatisminAccountingPartI:ExplanationsandImplications[J].AccountingHorizons.
7.兰艳泽、杜晓娈.2011.会计稳健性与债务契约关系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1。
8.刘凤委、汪扬.2006.公司治理机制对会计稳健性影响之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3。
9.沈永建、梁上坤、陈冬华.2013.职工薪酬与会计稳健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4。
10.陶晓慧、柳建华.2010.会计稳健性、债务期限结构与债权人保护[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4。
11.杨丹、王宁、叶建明.2011.会计稳健性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基于资产减值角度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3。
12.杨华军.2007.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1。
13.叶青、李增泉、李光青.2012.富豪榜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吗?——基于政治成本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1。
14.祝继高.2011.会计稳健性与债权人利益保护——基于银行与上市公司关于贷款的法律诉讼的研究[J].会计研究,5。
15.BallRay,AshokRobinandGilSadka.2006.Aretimeliness andconservatismduetodebtorequitymarkets?Aninternationaltestof“contracting”and “valuerelevance”theoriesofaccounting.Manuscript,UniversityofChicago.
16.Hui,K.W.S.KlasaandP.E.Yeung.2012.Corporatesuppliers andcustomersandaccountingconservatism[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
17.RossL.Watts.1993.Aproposalforresearchonconservatism, Unpublishedworkingpaper,UniversityofRochester(Presented attheAAAmeetings,SanFrancisco,CA)
18.RyanLaFond.2005.Theinfluenceofownershipstructureon earningsconservatismandtheinformativenessofstockprices:An InternationalComparison,Workingpaper,MIT.
19.蔡静.2013.避税动机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D].兰州商学院。
20.陈圣飞、张忠寿、王烨.2011.会计稳健性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基于契约观和信息观的视角[J].会计研究,4。
21.程六兵、刘峰.2013.银行监管与信贷歧视——从会计稳健性的视角[J].会计研究,1。
22.何贤杰、朱红军、陈信元.2008.政府的多重利益驱动与银行的信贷行为[J].金融研究,6。
23.黎文靖.2007.会计信息披露政府监管的经济后果——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8。
24.刘峰、周福源.2007.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J].会计研究,3。
25.毛新述、戴德明.2008.会计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一项理论分析[J].会计研究,9。
26.谢获宝、张茜.2014.会计稳健性内嵌于企业契约原理及路径[J].财会通讯,3。
27.张金鑫、王逸.2013.会计稳健性与公司融资约束——基于两类稳健性视角的研究[J].会计研究,9。
28.张旭东、李丹、方明银.2010.会计稳健性与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治理[J].商业研究,6。
29.张兆国、刘永丽、李庚秦.2012.会计稳健性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基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30.周泽将、杜兴强.2012.税收负担、会计稳健性与薪酬业绩敏感度[J].金融研究,10。
31.朱茶芬、李志文.2008.国家控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5。
32.朱凯、陈信元.2006.银企关系与会计信息稳健性——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大管理研究,1。
(本栏目责任编辑: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