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婧
摘 要: 关于王抃卒年,学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1692年、1702年和1712年。陆萼庭、邓长风先生均持卒于1702年的观点。朱则杰教授据《王巢松年谱》跋卒于“闰六月十二日”确定王抃卒于1702年,享年75岁。现据王抃家乘、王抃友人为其所作的挽诗、挽文,再论王抃卒年月日,以为旁证。
关键词: 王抃 卒年 清代戏曲家
王氏一支从北方迁至江南,过着躬耕陇亩、默默无闻的生活,其显赫壮大起来始于王抃曾祖王锡爵,王锡爵于嘉靖四十年高中榜眼,后官至万历朝首辅。从此,王氏一支遂以书香传家:王抃祖父王衡为万历二十九年榜眼,兼为明代杂剧大家,有杂剧《郁轮袍》、《没奈何》、《再生缘》、《真傀儡》、《裴湛和合》;王抃之父王时敏,因荫官袭尚宝丞职,工诗善画,位居清代“四王画”(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之首。王抃仲兄王揆为顺治十二年进士,八弟王掞康熙九年中进士,康熙五十一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氏家族遂成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名门望族,世称太原王氏。
王抃(1628—1702),初字清尹,入清后改字怿民,后又改字鹤尹,别号巢松,乳名玄官,拜师就学后名抡,又改名扬,因其父仰慕宋朝殿中侍御史赵抃清廉爱民的德行,鼎革后遂改名为抃。叶德均《读曲小纪·王抃的戏曲》,赵景深、张增元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均云王抃号松巢,应当为笔误。王抃出身簪缨望族,“太仓四先生”中的三位(陆世仪、陈瑚、江士韶)都曾任其师,王抃30岁拜吴伟业为师,为“太仓十子”之一,工诗;又好戏曲,有传奇《舜华庄》、《筹边楼》、《鹫峰缘》、《浩气吟》,杂剧《玉阶怨》、《戴花刘》。王抃裔孙王懋礽在《王巢松年谱》(下称《年谱》)跋中云“所著乐府不让元人,《筹边楼》外,《戴花刘》、《玉阶怨》数种,为词家所推重。咸丰庚申(1860),遭洪杨兵燹,付之一炬。”[1]《江苏艺文志·苏州卷》云《筹边楼》存于北京图书馆,惜未能查获,此书是否已佚有待进一步查证。王抃现存著作有《王巢松年谱》、《巢松集》、《健庵集》,陈瑚所编《从游集》收王抃诗歌1卷。
据王抃之父王时敏的《王奉常年谱》记载,崇祯元年(1628)三月初三日,王抃出生。王抃自撰年谱起始于“癸酉 六岁 崇祯六年”,据此推算王抃生于崇祯元年(1628),这是毫无异议的。
至于其卒年,邓长风先生在《二十九位清代戏曲家的生平资料·王抃》中列举了学界存在的三种说法[2]:一、卒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享年65岁。叶德均《读曲小纪·王抃的戏曲》篇末云“据谱后裔孙懋礽跋文,谓卒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年六十五。故生卒年代应是一六二八——一六九二。”[3]谢巍编《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据年谱认为“盖七十五为六十五之讹”[4],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张慧剑《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江苏艺文志·苏州卷》、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二、卒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享年75岁。嘉庆《直隶太仓州志》 “抃时敏第五子……卒年七十五”[5],《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中国曲学大辞典》与《中国文学编年史》均持这种观点,浙江大学朱则杰教授在《王(鑨)、王抃生卒年辨正》一文中亦持王抃享年75岁之观点;三、卒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享年85岁。张维屏在《国朝耆献类征》“王揆”条目下录有“抃年八十五”。[6]周妙中在《历代曲家年里字号综表》和《历代曲家时代考》中也持85岁之说。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为卒年不可考: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王抃”条目之下的简介云:“刻此集(《巢松集》)时,年已七十一,未知卒于何年。”[7]陆萼庭先生在《王抃戏曲活动考略》中谈到王抃的生卒年时认为“这(王抃卒年)本来不成为问题,但今人的著述把他搞得相当混乱了。”[8]其实,王抃生卒年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根源不在“今人”,而在“古人”:王抃裔孙王懋礽在《王巢松年谱》跋文中有前后矛盾之语:“……公享年七十有五……公殁于清康熙三十一年。”若王抃享年在七十五岁,那应是殁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岁,而非康熙三十一年(1692)壬申岁;若按后者计算,那么王抃乃享年六十五岁。跋文自相矛盾,自然不可信,或两种说法均是错误的,或其中之一是正确的。关于王抃卒年的前两种说法就是来源于此。
叶德钧先生按王懋礽跋文,选择相信王抃享年65岁,即卒于1692年。其实叶氏的选择是明显错误的,王抃并非卒于65岁的证据比比皆是。首先,陆萼庭先生《王抃戏曲活动考略》中征引唐孙华《王鹤尹挽诗三首》,以兹证实。先生根据挽诗之前有《壬午岁特诏蠲江南租赋恭述三首》,后有《秋雨不止书闷》,得出《挽诗》恰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夏作,因此陆先生认为王抃卒于1702年。其次,仅需浏览王抃的《巢松集》,便可发现文集前有太仓十子之一黄与坚所著跋文:“王子鹤尹与余少同学,今并垂白矣。”文末落款为“丙子二月朔五日”即康熙三十五年(1696),王抃是年69岁,所以王抃不可能殁于65岁。再次,王抃三兄王撰(1623—1709)字异公,号随菴,在王抃年谱后附《挽诗十首》,其中第三首有云:“七十余年笑语同,鸽原无日不想从。”说明王抃享年至少有七十几年,再次证明了“六十五岁”说之非。更为有力的证据是:王抃自序《巢松集》的落款为“书此以志慨云,戊寅仲春,门人王抃谨识”。戊寅年即公元1698年,七十一岁高龄的王抃仍可为自己的诗集作序,因此可以想见王抃此时不仅并未过世,且精神矍铄。在《巢松集》中,笔者检得《黄自先计部自庚子至壬子皆同试北闱乃余旧交也,别来已二十七年,都门相遇,握手言欢,以近体四章见赠,依韵答之》[9],庚子至壬子年即顺治十七年(1660)至康熙十一年(1672),二十七年之后为康熙三十九年(1699),是年王抃七十二岁,打破了卒于1692年之说。
邓长风先生在《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中,通过考证王士禛《香祖笔记》的成书时间,为王抃卒于1702年补叙了一条旁证,兹不赘。清人毛师柱所撰《瑞丰诗续选》中有《挽王鹤尹先生》诗二首[10]。收入此诗集的卷四,后有年份注释:壬午癸未(即1702—1703);挽诗后有《七月望日馆室仍移旧地复纪小诗》,数页后依次有《九月三日梅嶙置酒邀游西田即用西田二字为韵》、《岁寒四咏》、《元日坐雨偶成》、《四月二日王南湖招集东园》,因此挽诗写于壬午年(1702)是没有错误的。再据王懋礽所作《年谱》跋文“……公殁于……闰六月十二日”可知挽诗就作于王抃过世后的数日,因此可信度极高。
王抃卒于1702年的凿凿确证还有:严虞惇(1650—1713),字宝成,一字思庵,苏州常熟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榜眼,严虞惇生于常熟名门望族,祖上是明代名相,其父严熊入清后隐居不出。康熙二十九年(1690),严虞惇参加科考,主座乃王抃八弟王掞,严虞惇亲切地称之为“吾党之师”[11]。严虞惇有《严太仆先生集》十二卷,卷十一有《祭王怿民先生文》一则,此祭文前为《祭姜西溟先生文》,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殿试第三,授编修。王抃祭文后有《祭大司寇铁菴翁公文》,翁叔元(1633—1701),原名栴,字宝林,号铁菴、静乡,常熟人。康熙丙辰赐进士第三人,官至刑部尚书。在王抃卒年的三种说法中,只有卒于1702年这一说法与姜宸英、翁叔元的卒年相近,而姜、翁二人卒年亦无争议,因而再次证实了王抃卒年为1702年。
王氏十五世孙王宾辑成的《太原王氏家乘》中有《减庵芝廛随菴鹤尹砥菴汲园南湖诸公事略》一文,谓“(王抃)年七十五”[12],落款为“本县志及唐孙华先生撰行状”。再看王懋礽所作《年谱》跋文“……公殁于清康熙三十一年闰六月十二日卯时,壬申”,即公元1702年8月5日[13]。闰月是我国农历所特有的一种纪年法,是在农历某个月份之后再加上一个月,以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如“闰六月”就是这一年农历有两个六月。通过查阅《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不难发现在1692年、1702年、1712年这三个年份中,仅有1702年有闰六月,这无疑是王抃卒于1702年之说最有力的一条佐证。
太仓赵贞字松一,有《蔺怀堂诗集》十卷,王抃七弟王摅为该集作序,可见王氏兄弟与赵贞交好。王抃年谱后附有赵贞《鹤尹仙逝挽诗》三首,其中第二首“有几真交到白头”句末注释云“数日前遍请亲知榻前诀别”这表明此诗作于王抃离世仅仅几日,如若可以确定该诗的创作时间,无疑为确考王抃卒年月日的又一重要佐证,无奈《蔺怀堂诗集》遍寻不见,有待相关资料的进一步发现。
参考文献:
[1][清]王抃.王巢松年谱.丛书集成续编(第37册).上海书店,民国28年影印.吴中文献小丛书.
[2]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99.
[3]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上卷).中华书局,1979:443.
[4]谢巍.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中华书局,1992:383.
[5][清]王昶,等纂.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三十六.续修四库全书.嘉庆七年(1802)刻本.
[6][清]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卷四二六).广陵书社,P12005.
[7]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402.
[8]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丛考.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75.
[9][清]王抃.巢松集(卷六).四库未收书辑刊(八辑).北京出版社,清抄本.
[10]毛师柱.瑞丰诗续选(卷四).清康熙刻本.
[11][清]严虞惇.严太仆先生集(卷十一).四库未收书辑刊(八辑).北京出版社,清乾隆严有禧刻本.
[12][清]王宾.太原王氏家乘.清末抄本(扫描件).
[13]郑鹤声.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中华书局,198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