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周恩来 “和合协力” 的人文精神

2015-02-05 03:03吴芳
文教资料 2014年31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人文精神

吴芳

摘   要: 周恩来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核心的体系架构。其中,“和合协力”的精神是周恩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在阐释其人文精神基本表征的基础上,论述其在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建构小康社会以及建立人际关系等方面所彰显的时代价值,以期为新世纪周恩来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为周恩来研究提供些许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 和合协力    人文精神    时代价值

周恩来精神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宝库。它是一代伟人周恩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和中华民族重视修养的传统美德融为一体的光辉结晶。深化对周恩来精神的研究,应着重找准最能体现本质特征的核心,以及多方面表现与核心的内在联系。周恩来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核心,真诚服务、甘当公仆、求真务实、和合协力、廉洁自律等五种精神都是它在有关方面的必然要求和突出体现。本文以周恩来“和合协力”精神为论述重点,阐述其人文精神基本表征,并深刻论述其所凸显的时代价值,以期为新世纪周恩来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为周恩来研究提供些许思路与参考。

一、“和合”概述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基础和思想基础。《尚书》认为“和”是指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指相合、符合。历代典籍对“和合”都有相似的阐释与理解,不一而足。“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因此,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互相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传统的和合思想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君主集权的基础之上,而现代的“和合”思想,则是建立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上。“我国有着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规律、休养生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惠互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1]在此,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协和万邦,都被纳入了“和合”观念之中。和合观念业已成为中国发展与建构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二、周恩来“和合协力”精神的基本表征

周恩来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和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寿春指出:“在这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精神宝库中,核心是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真诚服务、甘当公仆、求真务实、和合协力、廉洁自律等五种精神都是在各个侧面的必然反映,共同构成了一个独具魅力的体系。”[2]“和合协力”是周恩来精神的重要一环,是周恩来在待人处事方面的重要原则。所谓“和合协力”即是以承认事物多样性、事物的差别与矛盾为前提,在矛盾共同中相互作用,通过相克、相辅或转化,从而达到相对平衡与协调的状态,实现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的统一”的“和合协力”精神表征体现在周恩来的政治、外交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诸方面。以下是关于其“和合协力”精神基本表征的具体事例。

1936年12月,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顶住了社会上的各种压力,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制定了一系列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政策,运用刚柔并济的多种形式,迫使蒋介石采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正是心系人民,心系国家与民族的视野,让周恩来运用“和合协力”的方案,国内的危机才暂告一段落。

“和合协力”的做人处事方法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外交上也有出色的表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同存异”。周恩来说:“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各有不同,很难一致起来”,为了在地球上一起生存,就“应该撇开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国家制度”去“找共同点”。于是,他提倡把“求同存异”作为处理国际关系中各种矛盾的基本指导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期间,周恩来严重宣告:“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接着他再次表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建议这次“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将绝大多数国家要求解除殖民主义痛苦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达成共同的协议”。[3]周恩来的出色表现使得万隆会议最终以形成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十点宣言而永载史册。这是周恩来“和合协力”精神在新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外交形象的成功展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演绎。

“和合”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创,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周恩来思想风格的显著特点就是“和合协力”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成为他解决政治与外交的思想源泉,也成为他解决各种复杂社会矛盾、协调各种关系的能手,而后者更彰显出其特殊的人格和品格。

周恩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但并不孤军奋战,而是积极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把为最大多数人民谋最大利益与最大限度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和建设大军共同奋斗。早在1929年9月,周恩来就提出了“群众路线”的科学概念,成为党的历史上从路线高度强调密切党群关系、军群关系重要性的第一人。1949年4月当中国共产党即将在全国处于执政地位的时候,周恩来更加明确地提出:要“划一个最大的圈子,把亿万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4]endprint

周恩来的“和合协力”精神,决不是只讲统一不讲矛盾,只讲团结不讲斗争,而是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善于化解矛盾、异中求同,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同时,尽可能地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他说:“团结是在矛盾中形成和发展的。”[5]“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要找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性,这就可以使人类的大多数得到发展,得到进步,得到幸福。”[6]基于这样的认识,周恩来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了“和合协力”的精神才智,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亲睐,为国家民族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周恩来“和合协力”精神的时代价值

周恩来“和合协力”的精神,凸显了中华“和合”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长治久安、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周恩来“和合协力”的精神是我们处理外交关系的基石,是处理新型外交关系的着力点。

中国前任外长李肇星曾说过:“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主张亲邻善邻,主张和而不同,追求普遍和谐。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外交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镌刻于联合国总部大厅。”[7]他在阐述中国如何与别国相处时说:“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崇尚亲仁善邻,主张和而不同,追求普遍和谐。”“和合”文化精神、“和合协力”的主张,不仅是我国处理新型外交关系的“关键词”,也是新时期我们国家领导人一以贯之的和平发展理念。

“和而不同”出自孔子《论语》,意思是说个性行为虽有区别,但君子之间却能够和谐共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立文曾说过,“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合文化“不是某家某派的文化精神,而是统摄儒、道、墨、法、阴阳、释等各家各派的普遍的文化精神。”他说,“和合”一词指的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和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以此为出发点的外交理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发展的必然。”可见,和合外交是处理当今世界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石,“和合协力”的外交理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二)周恩来“和合协力”的精神是我们处理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以及和合理想,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小康社会的正常发展与建构。周恩来“和合协力”的精神有利于我们处理与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是国家长治久安,文化战略的时代使然。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实践条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周恩来身上所体现的思想品格,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他仍然是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周恩来“和合协力”精神即是我们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三个文明”的精神支柱与力量,必须大力发扬,逐步推进。“和合协力”的精神作为周恩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文化、教育乃至经济发展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间有“和气生财”的说法,官方有“和为贵”的精神理念,无不彰显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建构,国家的重塑,离不开以“和”为前提的思想,离不开人内心的和谐。

(三)周恩来的“和合协力”精神,是当下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和谐人际关系,是现代人的基本的、客观的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础条件。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谐社会便无从谈起。中华和合文化内涵丰富多广,从人际关系视角来看,它强调“和为贵”,追求和睦、和谐、团结、合作,形成向心力、凝聚力,社会充满和谐,国家稳定发展。《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即充分表明了“和”在社会规范中的重要作用,绵延至今而不衰。周恩来“和合协力”的主张,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辩证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中和”的方法论原则以及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心和谐的思想的成功总结,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生性资源,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与长远意义。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和合协力”的精神是周恩来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周恩来人格的重要层面,是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适应中国建设与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新与选择。在当下,坚持与发扬周恩来“和合协力”的精神,既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政治文化建构的现实需求,既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的小康进程中,周恩来“和合协力”的精神无疑成为我们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出发点与归宿,成为化解各种冲突、调整各类人际关系的重要尺度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人民日报,2006-10-24(02).

[2]张寿春.“周恩来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价值[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5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21-122.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27.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3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73.

[7]李肇星.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和平发展合作.人民日报,2005—08—23(03).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