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26日来到山东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在随后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的座谈中习近平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消息报道后,广受关注。网友们对国家领导人重视传统文化表示欣慰。并称,我们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文化,就永远不会忘本。这是两部什么样的书,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关注会让它们火起来吗?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
◎《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要火了
“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带热了大家对《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的关注。各家媒体也纷纷对这两部书加以名词解释:
《孔子家语通解》是对《孔子家语》的通盘解说。原由台湾万卷楼于2005年出版繁体字版,2009年4月齐鲁书社出版简体字版,是万卷楼版的修订版,全书56万字,被列入“齐鲁文化经典文库”。杨朝明主编。
《论语诠解》,也出自担任孔子研究院院长的杨朝明。孔子研究院是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曲阜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集文献收藏、信息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博物展览5项功能于一体,以建设“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组织引领国际儒学研究”为发展目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孔子家语》都被误认为是三国时魏王肃所著伪书。直到上世纪70年代,河北定州、安徽阜阳发现的汉简与《孔子家语》有密切关系,而后李学勤先生著有《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一文,研究了河北定州八角廊出土的《儒家者言》,引发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孔子家语》的成书问题。
真正认识到《孔子家语》价值的学者还为数不多,而事实上,《孔子家语》是孔子和儒学研究的一个宝库。它不仅保留了最原始可靠的材料,记载的内容也比其他研究孔子的资料更为完整,可以解决早期儒学中的一些学术问题。
《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话,那么《孔子家语》相当于全集。《孔子家语通解》就是对《孔子家语》整本书的成书、内在结构、原文进行的释读和翻译。
《论语诠解》则对《论语》的很多言论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解读,对一些争议和误读提出了新的看法。
◎儒家经典新解读彰显现代价值
相对于《孔子家语》,《论语》的知名度要大得多,传统经典四书之首,十三经之一。作为儒家最重要的著作,《论语》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论语诠解》对于孔子思想有何勘误和新的见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在当下有何意义?
据杨朝明介绍,《论语诠解》对《论语》的很多言论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解读,对一些争议和误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意堆砌,但如果对照看《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
《论语》首篇首章的理解众说纷纭,传统解读人们把三句话割裂开来理解,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朋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胸襟。其实这三句话是有内在关联的,“学”是名词而非动词,是孔子的学说、信念、主张。“假如学说被社会采用,不是很高兴吗?退一步说,假如社会没有采用,但是赞同我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讨论,不是也很高兴吗?再退一步,如果全世界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有君子的胸怀吗?”这是孔子人生的三个境界。
又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传统上理解这句话强调君臣父子各行其道,觉得是统治阶级的符咒,但我们认为他强调的是“正己”,就是每个人在不同位置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个人行为符合自己身份。《论语》对话缺少具体语言环境,《史记》中有更详细的记载,孔子也一贯强调修身、修己。
再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传统理解是瞧不起妇女,但实际上“小人”是地位低下的人的意思,不仅不是轻视,反而是重视。周初有“敬德保民”的传统,孔子思想与文武周公一脉相承。《孔子家语》中有“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就是这个意思。
杨朝明还特别提到给国家主席习近平汇报时提到的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共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是世界意义,孔子是和苏格拉底、柏拉图齐名的世界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是最基本的人类文明,中华文化走出的根本标志就是孔子文明走出去。第二个,孔子思想是整个中国和华夏文明的共同纽带,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孔子提出家国同构、以天下为己任,都是全球华夏儿女共同的追求,哺育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子孙。第三,孔子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以孔子思想为丰厚的土壤。第四,他对于我们现在社会的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很大意义,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为国以礼、富而后教、修己以敬、义利观、中和,都对治国有影响。第五,孔子思想还有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以及对青少年思维观培养的价值。
◎善用宝贵思想资源发挥传统积极作用
有人说:“儒学是2500年前产生的,现在是工商信息时代,不适用了。现在谈儒学、祭孔子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今天有必要讲儒学价值?endprint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在实现近代化价值的过程中对儒学一直是持批判态度的,觉得儒学更多是负面作用。现在说儒学是有价值,原因何在?如果仅仅是从提高文化民族自信心来讲它是有价值的,那是虚伪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渐渐发现,现代化在瓦解传统的同时,失去了很多东西,这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人们意识到传统和现代是有互补作用的,传统中很多宝贵的东西是现代化过程中非常缺少的。
比如说法治,法治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契约关系了,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人情就没有了,而这恰恰是古代社会的传统。我们可以通过给钱来赡养父母,但是父母并没有感到子女的关心和感恩,但他没有违反法律。再比如人和自然的关系,过去说知识就是力量,一种征服自然的力量,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发现,如果只是征服,会产生很多恶果,而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可以拿来借鉴。再比如,现代化社会人和人是竞争关系,因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机制,但是后来发现人和人的合作也很重要,儒家思想强调仁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和人应该互相尊重友爱,包含了共赢的关系。
西方从19世纪末开始破除启蒙和传统两分对立的关系,强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依然是很重要的资源。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后出现对儒家思想的提倡,因为这对于现代化弊病的救治是一种有效的思想资源。
我们讲儒家思想2000多年,知行合一,从道德上来讲,中国人道德水准应该是很高的,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也就是说一直以来我们是知行背离的。
在古代,儒学观念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机制和乡规民约得到传播。汉代开始,地方官吏对老百姓的职责就是教化,而家庭通过礼使得对于外在习惯的培养化为内在的德行。但是现在,要落实儒学的观念和教育,我们学校里面是没有这种机制的,那么儒学观念怎么可能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呢?
现在的儒学观念很多时候是通过于丹这样的渠道,还有大众传媒,这固然也可以,但当中最大的问题是它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怎么吸引眼球怎么讲,很多东西错了,听众以为这个就是对的,这也是于丹被诟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有些学校自己搞私塾,这种努力基本是没有太大成效的,因为这样的学校在我们的体制内是被排斥和不被认可的,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求职的基本准备,你去求职就会遭到社会的不认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8·19”讲话里讲到对传统文化要有“四个讲清楚”,其实就是说要让传统文化的教育纳入到正式教育体制里面去,从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来看,它们在传统教育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体化设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