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倍增计划提出及实现路径

2015-02-03 22:21钱泓澎钱巨然
商场现代化 2015年30期
关键词:收入实现路径计划

钱泓澎 钱巨然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经济总量角度来说,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人均GDP的角度说,我国仅仅位列世界中流,说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人均收入增长并没有赶上GDP增长的脚步。十八大首次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就是为了人民能够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现在已经到了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时期。

关键词:收入;计划;实现路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经济总量角度来说,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人均GDP的角度说,我国仅仅位列世界中流,说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人均收入增长并没有赶上GDP增长的脚步。十八大首次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就是为了人民能够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现在已经到了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的时期。

一、收入倍增计划的实质、理论依据

在中国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反而提出要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而不是把目标定为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表明我党正在将“蛋糕”做大的同时,考虑如何将“蛋糕”公平分配,让全国各族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近年随着GDP的上升,货币工资指数随之上升,但是CPI也同时上升,也就是说,居民的实际工资是在下降的。因此,“收入倍增计划”的实质在于实际工资随着GDP的上升而上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提高。

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对影响消费倾向具有正向影响,收入分配的均等会提高消费倾向,减少资本积累的阻碍,促进社会正向发展。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看,“收入倍增计划”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安排。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收入分配改善之后,社会支付能力也随之增长,从而刺激投资,进一步创造就业机会。对于人口庞大的我国来说,解决就业问题是历年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劳动力参与率仅为72%,72.5%,72.4%。对于一个劳动力大国来说,劳动力参与率过低,人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经济发展仍然具有很大潜力。

二、收入倍增计划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好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是怎么处理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之间的关系,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日本政府与日本的工会,商会分别作为政府代表和工人企业代表,政府非直接与工人企业接触,而是通过工会,商会的形式把政策逐级传达,工会,商会直接领导工人和企业。我国政府的最大弊端在于对于微观主体的行为敢于过多,导致政府和企业的效率过低。例如,政府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来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收入,但是这会间接提高企业成本,造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因此,应该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的责任。

第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收入倍增的内涵之一就是要实现公平分配,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追求经济增长、将“蛋糕做大”是公平分配的前提,公平分配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障。而收入差距过大会严重挫伤人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经济发展受阻,这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57倍。到了2012年增加到3.1倍,说明城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差距在扩大。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已经凸现,较低的可支配收入,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导致了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而如何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话经济结构转换,必须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

第三,眼前利益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近些年来,唯GDP论的经济发展思想充斥着各级政府,为了在任期内提高所在地的GDP水平,追求快速发展,各级领导干部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考虑所在地实际情况,大量招商引资,借此提高政绩。索罗增长模型认为只有技术进步才能推动长久的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则认为消费的增长率等同于人力资本的增长率,由于知识与技术的非竞争性,使得人力资本不具有边际产量递减的规律。而收入倍增计划的本质在于收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依托于劳动力素质的长期持久性提高。

三、我国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路径分析

收入倍增计划的路径分三步,第一次分配,从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入手,作为劳动者自身,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劳动者技能;作为政府,正确利用工会组织,科学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有资料显示,逐步提高经济较为发达区域的最低工资标准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助于提高当地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缩小城市的收入差距,同时还可增加消费总量,尤其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将部分收入汇回流出地,有利于扩大内需,以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第二次分配,应以政府为主导,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少税级,降低税率,提高免税起薪,总体上降低种地收入者的税负。完善税种,调整消费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房产税、物业税等税种,强化对高收入行业、群体的税收。同时,配合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的改革,让更多的工薪阶层得到更多的减免;其次,利用改变财政支出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遵循公平、公正,循序渐进和适当照顾老少边穷地区的原则,主要目的在于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科学合理增加专项转移支付中的补助支出,特别是增加补助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

第三次分配,以社会力量为主导,增加收入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近些年来,国内外上不断增加了以增加老年人,中低收入人群福利为目的的非营利性机构。截至2001年底,全国有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3327个,收养了19.1万人;集体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3.5万个,收养66.8万人;民办社会福利机构934家,收养3.4万人;社会福利企业3.8万家,安置残疾职工69.9万人。通过社会力量增加收入更多的在于社会大多数人的责任心,尤其是企业家以及高收入人群的社会责任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增加政府监管。

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需要个人、社会以及政府三者的共同努力,提高个人素质,政府忌急功近利,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计划。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我国收入分配计划不同于其他国家,尽管我国GDP总额达到世界第二水平,但是居民人均说如仅仅位列世界中流水平,说明我国人均收入收入增长率落后于GDP增长率。如果个人年均工资增长率达到15%以上,那么居民人均收入5年就可翻一番,由此看来,预计最快到2017年,可以实现十八大所提出的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2.收入倍增计划的路径选择,第一次分配,应以市场为主导,努力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政府通过最低工资措施,进一步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工资性收入;第二次分配,应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缩小居民之间的财产性收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性收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水平;第三次分配,应以社会力量为主导,当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时,应该更注重均贫富,高收入人群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设立一些社会福利机构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刚,苑生龙.居民收入倍增的学理认知及宏观解读[J].改革,2012(11):p.25-33.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建波,陈建明.正确认识和选择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路径与措施[J].经济纵横,2013(12):36-40.

[4]王梅.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J].开放导报,2008(2):41-45.

作者简介:钱泓澎(1991- ),男,汉族,浙江金华人,经济学硕士,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钱巨然(1992- ),男,汉,云南弥勒,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方向:农村政策方向

猜你喜欢
收入实现路径计划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消费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