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海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15-02-03 13:17陈明
商场现代化 2015年30期
关键词:新常态体制创新

摘 要:新常态背景下,传统开放经济模式无法满足产业价值链转型升级的要求,十八大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国际、国内复杂政治、经济环境下的国家性战略。海南作为海洋大省,应把握新机遇,落实新要求,重视经验积累、复制和结构创新,通过完善政府职能、优化产业布局、对接“海丝”战略等策略打造海南经济发展新模式,助推海南经济新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开放经济;体制;创新

一、新形势赋予开放型经济新内涵

“开放型经济”概念自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来,经历了前期制度化规范和实践性探索,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行政干预和优惠政策为主导、低成本和低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外资引进和扩大出口为手段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历史经验和时代形势都决定了走开放型经济道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为关键性的环节。然而,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产业价值链转移倾向的日益显现,以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和新组织方式变革为诉求的国际竞争新格局即将成型,加之我国现已进入市场经济改革的深水区和转型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调结构、促发展已是迫在眉睫。很显然,现行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所体现出的诸多不合理成分,如政府职能分工不明确、传统路径依赖性强、资源要素约束瓶颈突出、创新能力薄弱等都将阻碍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着手体制创新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国家整体性发展战略必须要落实到各个省的经济特点考量和政策制定上才具有实际价值。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区域性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各省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产业定位、发展目标、政策制定、工作力度和效果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海南打造新时期开放型经济体制先行区,重点就在于搞清楚这项体制的“新”内涵。对海南省而言,这个“新”既要带有国家统筹建设层面的普遍性要求,又应该符合地方经济比较优势的特殊性。

海南省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优化创新。从省政府到地方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应以培养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为准绳,在法律法规修订、组织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规范化设定的前提下发挥企业在市场资源配置中主导作用;这个“新”应该是引进外资与鼓励对外投资双管齐下。积极引导外资在优势产业和重点扶持产业领域的使用效率,鼓励成熟的省内龙头企业或重点企业,如海航、椰树、春光、罗牛山等企业到国内外积极开展投资,要将局部开放扩展到全省各市县的全面开放,在审批、管理、服务、出入境等方面最大程度地削减障碍;这个“新”应该是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机制环境,引入国内外创新性要素,并将本省潜在创新能力转换为实践能力;这个“新”应该是在当前全球贸易和投资新规则统筹全球价值链转移的背景下,在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互动的指导下,实现省内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协调,要既能保证与国内其他省份市场运行规则的一致性,又能使本省产业结构和企业发展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中具备相当的兼容性,将境内开放的新要求落实到位;这个“新”应该是结合本省区位优势的开放度大提升。省级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点、自由贸易园区、热带产业体系构建等众多值得深入拓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要求通过上层体制的创新和完善来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效果。

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实现海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务之急,海南要积极着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也是由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促成的。

首先,海南经济结构和开放水平的实际情况与本省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政策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海南本身具有发展现代新兴大工业、热带高效农业、优质海洋水产业、国际旅游服务业等优势产业的地域条件,而且省委、省政府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阶段性意义的政策,比如进行产业发展导向的“一省两地”战略、大企业和大项目引进的“双大”战略,现在又上升到“国际旅游岛”战略、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 打造“自贸区”等政策规划中来,实质上每一次战略调整都意味着制度供给的不足,需要不断完善以满足经济发展对政策保障的需求。然而,现阶段摆在我们眼前的是海南开放性经济的深度、广度明显不够的事实,这主要体现在策略实施对传统路径构成依赖惯性、行政审批程序较多、产业导向与引资标准不明确、涉外人才和岛外投资的吸引力度缺乏、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监督约束机制落实偏差、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关系界定存在漏洞等上面。

可见,新阶段的各项战略政策要想发挥实质性的功效,达到预期的成果,就应该在吸取前期发展制度供给不足教训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以开放促改革”的时代大背景,拓展开放型经济制度的创新空间并强化制度执行机制的保障力度,构建具有动态适应能力和体现国情、省情丰富内涵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工作方向和细节而带来“制度红利”,实现海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其次,海南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经验助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及时构建。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内经贸合作良好势头也在不断涌现,不过以后这种投资贸易的模式将越来越从注重规模转换到注重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以及投资的使用效率与质量上来。总之,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海南依托这种新形势作为发展的机遇,进而提出具有明确地方性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和制度,这无疑是全国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海南的经济增长的新热点、新产业、新贸易投资结构和新的消费特征,加之政府出台了部分改革创新措施,使海南特色的“新常态”逐渐形成,作为具有发展开放经济潜力,但又开放水平明显不足的省份,积极完善体制建设,由过去盲目追求贸易投资速度到争取科学合理的开放速度和结构上来,才能将本省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转型协调一致。另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对海南积极践行新的开放方针和定位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的成功运营,将逐渐发挥海南的中转站作用,既然要以高水平姿态走向国际化,那么很显然传统的区位优势已经不符合现行新型制度优势竞争力的需求,具体落实到实处的省内产业供应链网络升级、商务经营环境、法治规则的透明度建设、研发与创新、产权与投资保护、政府与市场关系明确等新型体制建设都将是经济工作切入的重点。

另外,上海自贸区建设带来了海南开展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的新思路,“示范效应”和“刺激作用”明显。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试点运营以来将传统自贸区“政策性开放”模式延伸至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优化、贸易投资便捷、突出现代开放型服务业等为重心的“制度性开放”新框架,将区域综合性优势很好地应用到了国际区域合作和国内次区域合作过程中,成为协调对外与对内开放、试点与全面开放的“试验区”和“示范地”。海南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建设的中转站,更是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目标,以上海自贸区的开放型体制建设为蓝本,以“上海模式”经验的针对性吸收为契机,以本省发展目标和制约问题为导向,通过体制建设突破原有产业链条束缚,着手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体系,这样才能培育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关于海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方略的几点思考

第一,明确特区经济“开放性”本质,着力服务型政府的实质性搭建。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说到底是根源于当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政府是否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做好职能定位应该说是更具“市场自由化”特性的开放型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特区,特区概念贯穿于从建省以来发展过程的始终,而特区的本质则是“外向型经济实体”。在提升开放度的迫切要求之下,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放松对市场的管制,轻审批而重调控、少行政干预而强公共服务,要将“国际旅游岛”所倡导的“服务导向”要求贯彻到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始终。从本省总体经济特点和可持续发展大局着眼,优先完善体现市场经济思想的法律法规体系;既要直接鼓励市场主体的自由化竞争,又要弱化政府与行业协会、民间团体的行政联系,推动管办组织的转制,通过服务购买等方式来发挥社会间接领导力量的作用,进而推动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和有序化。

在主要实体经济发展指标服从中央部署的同时,要对较难量化的服务性指标选取和考评方法进行大胆的研究实验,积极打造综合指标科学定位的先行试验区,有效缓解当前我省实体经济行政干预过度、越位,而服务型虚拟经济引导缺位的现象。强化与国内外开放型经济取得突出成果的地方性政府的经验交流,加大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创造更多学习交流机会,切实提升政府官员服务水平和个人素质;积极推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政府间的项目合作,将产业园建设、服务贸易项目、现代金融与物流合作项目、医疗与教育投资项目等引进来,创造激发市场活力的各种机会。

第二,挖掘三次产业发展潜力,扩大对外开放幅度。明确本省产业结构配置的支柱和主体对开放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海南省具有热带果蔬、人工养殖、海洋水产、矿石能源、历史文化、侨胞资源得等独特的发展优势,又是最大的经济特区,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条件也都比较充分。尽管工业基础长期处于薄弱状态,但也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工业强省”,这种传统的追求工业实体经济绩效的思维有可能带来“比较优势陷阱”,工业基础肯定是要强,但这个“强”应该是侧重于以一般制造业开放、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为标志,同步夯实海上油气产业、生物制药和航天工业的新型工业化强省之路。要抓住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的契机,通过树立检验检疫质量品牌、增设港口和运输航线来降低运输成本和优化运输环境等手段,将具有一定产量优势的农产品和南药资源的“岛内消化”转化为“岛外吸收”。要推动服务业的开放水平,着手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结算中心、离岸大数据处理中心、海洋产业研究中心、东南亚学术研究中心、黎苗文化推广中心和华侨文化交流中心,做好互联网的内地对接、岛外医疗养生投资吸纳和旅游市场环境整顿工作。

第三,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载体作用,借鉴国内外优势经验,协调好消费、投资与贸易关系。要优化省内投资和外来投资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降低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准入限制,扩展诸如增量资金、港台资金、金融租赁资金等融资渠道。借鉴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前的外高桥保税区发展经验,优化委托加工、保税租赁、保税贸易和离岸贸易等业务环境。要根据消费需求来调节投资力度,规避资金大进大出的间歇性投资问题。效仿美国佛罗里达州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全方位融合的特色产业定位之路值得,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把握后工业化带来的旅游需求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毅武,陈首哲等.海南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配置[J].特区经济,2008:32-34.

[2]李仁君.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产业政策的演变[J].新东方,2009(10):19-22.

[3]马小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4(46):54-60.

[4]潘友仙,黄文强.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4(41):42-45.

作者简介:陈明(1989- ),男,汉族,湖北荆州,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新常态体制创新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