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新形势下农信社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信社;贷款;风险管理
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着诸多风险,不论监管层,还是管理者、经营者,风险管理和防范化解成为了当前工作重中之中。
一、严控信用风险,积极清收不良贷款
针对全区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为严控不良贷款上升势头,有效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贷款增量,提升贷款质量,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的清收、转化、处置进度,防范、化解和遏制信用风险,强化组织领导,摸清风险底数,定目标、定责任、严追究、强考核、重奖惩,以求实效。要多措并举,通过岗位清收、责任清收、法律清收、资产重组、市场化运作、核销等措施有效推进。
二、严控集中度风险,落实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要严格按照要求,确定总体信用风险限额以及行业、业务和产品限额,对贷款集中度、票据业务、银担合作业务、行业集中度等制定相关风险限额。关于贷款集中度风险限额管理,省级联社将重点控制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风险。一是各法人机构季度末、年末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指标限额与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指标限额分别不得超过集中度控制值(监管目标值)15%(不含)和10%(不含)的规定。二是对存在贷款集中度超指标的机构必须逐笔查清风险状况,逐笔落实责任人,制定措施,各机构要进一步规范董(理)事会下设各专业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在董(理)事会授权范围内决定各种风险限额的职能和权限,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和实行严格的风险限额管理。
三、严控操作风险,落实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
针对案防形势严峻的现状,将加快柜面操作风险系统的推广应用。各机构要细化工作要求,明确部门和人员职责,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办法、流程进行预警、报告、核查和处置。凡上线运行的机构必须按要求时间和内容报告监测预警报告,发现问题要及时预警、处置、报告,全面加强操作风险管控。
四、严控流动性风险,落实好对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和防范
各法人机构要统筹考虑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同业流动性风险传染,以及自身资产负债错配等因素,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一是要根据本机构经营战略、业务特点和风险偏好测定自身流动性风险承受能力,并以此为基础,从持续、前瞻的角度,年内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制度、办法、程序和应急计划,每半年自行组织开展一次压力测试。二是全方位、多角度监控流动性风险状况,加强流动性因素的分析和预测,严防信贷资产扩张较快以及不良贷款激增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三是积极优化资产与负债在期限、利率、结构等方面的协调配比,科学测算流动性相关指标,建立适合本机构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要建立流动性限额管理机制,对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责依存度、备付金率等主要指标实施动态监测和限额管理。四是强化系统互助。省级联社推动建立风险互助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以确保在逆经济周期环境下不发生支付风险和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维护农村金融稳定,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五是要强化市场风险限额管理,合理确定总体风险限额,确定不同业务、产品或业务产品组合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定期审查和更新限额,防止超限额交易形成市场风险。
五、严控重点机构风险,落实对高风险机构风险化解措施
全面化解高风险机构风险事关全区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事关改革、发展和服务“三农”大局,需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加快步伐,多管齐下。一是高风险机构自身要激发内在动力。各高风险机构是风险处置的责任主体,董(理)事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强化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和提高经营质量的责任感,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自身风险源和风险点,制定详细有效的风险化解工作方案,列出时间表和各个阶段的措施、目标,全力做好风险化解工作。二是引入市场力量。通过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与优质企业帮助高风险机构提升经营水平,增资扩股、消化不良,优化和改善资产结构,参与风险处置,有效化解不良资产包袱。三是争取政府支持。相关机构要积极协调各级政府加大对风险处置的政策扶持,争取采取有效资产置换、税收返还等措施,彻底解决历史包袱。四是积极推动系统内支持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辖内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对高风险机构进行战略投资或财务投资,支持通过投资、输送管理技术或人员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实现以强带弱。五是省级联社调动一切有力资源支持高风险社化解风险。六是创新处置方式。积极探索借助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多家高风险机构同类资产组合处置等创新性手段,破除瓶颈和障碍。
六、严控增量风险,落实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
各机构要切实处理好规模、速度、质量与效益关系,找准服务“三农”为主的市场定位,充分考虑自身的发展规律、盈利模式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等因素,坚持“理性、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确保“稳中求进”,促进业务协调发展,质量持续改善。要根据风险约束、资本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有效管控风险,从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和当期利润向全面追求质量、效益和风险调整后的经营利润转变,走规模、速度、资本、风险、效益持续动态平衡的科学发展之路。要根据市场定位、风险管控能力、资本实力,制定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并综合考虑自身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性管理、信贷有效需求和客户用款进度等各方面因素,建立科学、动态的信贷计划调整机制,合理确定投放节奏,审慎进入高风险、高收益业务领域,限制进入风险不能识别、控制的业务领域。要针对自身特点选择灵活的风险缓释策略,创新风险缓释方式,扩大抵押担保范围,逐步建立完善贷款风险评估与定价机制,增加涉农信贷投入,有效平衡支农服务目标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要加强综合风险关联性管理,严防过度授信和集中授信风险。
七、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切实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董(理)事会必须负责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落实好决定整体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限额和重大风险管理制度等风险管理职责。监事会必须承担起负责监督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职能,要细化和明确职责。高级管理层要落实风险管理政策,制定覆盖全部业务和管理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推动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并控制风险的程序和机制,采取适当的规避风险、缓释风险、降低风险和分散风险的方法和措施,承担起风险管理执行主体的职责,保证风险管理的各项职责得到有效履行。
二是切实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各法人机构要根据风险管理的原则和要求,制定覆盖所有业务和管理环节的政策和程序,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应涵盖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并保证连续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三是切实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各部门、各业务条线、各机构要对已开展和拟开展的业务风险予以充分识别和评估,强化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严格落实风险报告制度,完善报告机制,有效管理风险。在开办新业务、开发新产品或设立新机构时,应事先充分识别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与影响,由业务、风险、合规等相关部门共同进行会商或会签。对已开展的业务,相关业务部门、业务条线应尽快健全和完善相关风险管理办法和制度,对决定开展的新业务,相关业务部门、业务条线必须事先制定该业务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
四是逐步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机构要对经营管理中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等,进行主动识别,分析风险来源,确定风险的影响范围。逐步建立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及时、准确地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各种数据,实现对各类风险的监控和预警,满足风险管理内部报告和对外信息披露的要求。逐步完善信用风险计量监测和管理流程,完善资产风险分类制度,鼓励有条件的机构采用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量化措施和计量方法管理信用风险,并逐步制定以内部评级量化结果为支撑的涵盖信贷准入、贷款定价、信贷审批、风险监控等风险管理全流程的政策体系。
作者简介:孙海明(1979.03- ),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市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经济师,现任喀喇沁旗联社业务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