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湛
《基列尔·康德拉辛:音乐中的生活》(Kirill Kondrashin: His Life in Music)
作者:格雷格·塔西(Gregor Tassie)Scarecrow Press出版社,2009年出版
基列尔·康德拉辛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苏联指挥家之一,也是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柴科夫斯基与马勒等作品的杰出诠释者。
在书中,格雷格·塔西回溯了康德拉辛相对卑微的出身、从十七岁就开始从事指挥事业的原因以及后来二十年间在列宁格勒与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的往事。当然,后来他与大彼得罗夫大剧院的决裂缘由也被作了深度剖析。
1978年,离开莫斯科之后,康德拉辛有志于去其他剧院开拓更广阔的交响音乐事业,谁料1981年他被一场意外的心脏病所击倒。
作者塔西寻觅了来自苏维埃历史文献中的一系列有关康德拉辛的资料,建立起了他完整的人生图景,其中包括他为什么会成为第一位访美、与艾森豪威尔会面的苏联指挥家,也包括之前很少披露过的他与吉列尔斯、克莱本、奥伊斯特拉赫、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的关系等等。书中选用了二十来张照片,索引页做得很详尽,是了解康德拉辛的必备书籍。
《和莱尼的午餐:莱奥纳德·伯恩斯坦最后的漫长访谈》
(Dinner with Lenny: The Last Long Interview with Leonard Bernstein)
作者:约纳坦·库特(Jonathan Cott)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莱奥纳德·伯恩斯坦可谓是二十世纪音乐史中最具才华也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了。他身兼多职——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作家、教育家乃至人权活动积极者,以至于有人将他称为当代的拜伦式英雄,不怕风险,能量巨大,敢于与陈规旧俗决裂。1989年11月,即去世前一年,伯恩斯坦邀请了本书作者库特前往他在费尔菲尔德的乡村住所,开展了这场长达十二个小时的漫长对话。这场对话的内容涉及了音乐、教育、政治、心理学等等领域,而伯恩斯坦手举伏特加酒杯,一边歌唱,一边谈论披头士和瓦格纳的场景,也被定格为了当代音乐评论中的一幅有趣画面。自然,他们讨论的重心依旧放在了指挥——伯恩斯坦会劝诫学生们“读谱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作曲家,如果你在那一刻变成不了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或者斯特拉文斯基,那注定没法促发一场伟大的演出”。自从1990年《滚石》杂志刊载了这次访谈的缩减版以后,无数音乐爱好者就对它的完整版倍加好奇了,甚至有专家预计它的发布将是“惊人的、启示性的”,事实如何,期待你的验证。
《长野健——一个新世纪的音乐》
(Kent Nagano - Musik für ein neues Jahrhundert)
作者:哈巴库克·特拉伯(Habakuk Traber)德国Henschel Verlag出版社,2002年出版
作为今秋即将来沪演出的日本指挥家之一,长野健出生于美国,现任加拿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2006年起),兼任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作者特拉伯精心梳理了长野健职业生涯的一生,写出了这本德语传记。该书的一个重点是引领了人们思考“古典音乐在今天是否仍然有价值?”长野健认为,首先是孩提时期的乐器学习,或者一位优秀音乐老师的指引,对人的一生都意义非凡;其次,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尽管古典音乐的处境已今非昔比,乐团也开始岌岌可危,但是人们对于灵感、幽默、深层次情感表达的渴望从未减弱过,音乐一直是可以跨越社会、阶层和人种的有力工具,足以将世界带向大同。真正的问题在于,它不该被暗示成一小部分精英人群的特殊癖好。有些读者对本书记叙部分采用的、过于冷静的笔法有些不满,将其形容为“像是一板一眼描述长野健生平及擅长曲目的小册子”。但或许正是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吻合了长野健精准冷静的指挥风格,从而与上一本伯恩斯坦的活泼大异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