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峰
【摘要】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是水,对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启示。水的性格与品性决定了她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观物取象,观象悟理,对我们的教育实践应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流动性;水无常形;至柔至刚;静水流深;汹涌澎湃;无色无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水,乃万物生命之源。水,孕育了生命,也蕴含着天地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和孔子就都对水有着深刻的体悟:一日,老子与孔子出游,看到一条小河,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是水,对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启示。水的性格与品性决定了她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观物取象,观象悟理,对我们的教育实践应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水之流动性
古人云:流水不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水的流动又往往随地赋形,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正是水的这种初无定质、随地赋形的特性决定了她的活力与灵性。我们的教育对象多半是十二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的朝气与活力恰恰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主要特点之一。我们常会听到周围的老师抱怨孩子无定性、好动,也有的班主任能够将班级治理得井井有序,但也死气沉沉。被教育者的“水性”一旦流动不起来,时间一久势必会成为死水,失去了水的灵动性,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又如何谈起?随地赋形,一切要因材施教,从学情出发,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一刀切、一个要求、固守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或模式,而要积极探索创新。
二、水无常形
有一个人总是时运不济,抑郁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荐智者。他找到智者。智者沉思片刻,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此人摇摇头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依然默不作声,只是把水倒入杯子,此人恍然大悟,说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仍然无语,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中,此人又醍醐灌顶,说道:“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水没有形状,但水又会具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这种由无形到有形的转变过程就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应该做的工作,我们可以依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其进行塑造,达到就其个体而言的一种最佳效果,但可惜的是,当今的教育还远远不能实现这一理想。曾经有幅漫画:孩子入学前脑袋上顶的都是各种各样形状的图形,方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椭圆形……经过十几年的教育之后,孩子们头上的图形都渐趋一致成了圆形。水无常形告诉我们教育的可塑性,而理想的可塑性的实现是一定要尊重教育规律的。
三、至柔至刚
水滴石穿。泰戈尔在《飞鸟集》中也曾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水是柔软的,却又是坚硬的,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可以打磨出完美的卵石。要至于此,很重要的一点是水的韧性与持之以恒的精神。放在教育中我们可以说,教育是个长期的、复杂的、反复的过程,我们不要指望一次谈话、一次批评教育、一次成功的班会活动就能一劳永逸。教育恰恰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与恒心,因为教育的反复性与琐碎性很容易让教育者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教育应如水般灵动,如水般无常形,唯如此,教育者才能在“且歌且舞”中达到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的理想。当然,教育还需要我们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爱心感化,光有严格没有爱心不能称之为教育,光有爱心没有严格也不是成功的教育。那种对教育者100%的期望,却给予教育者0%的教育权利的做法只会扭曲教育。
四、静水流深
水的平静实际上是在暗示着更大的能量,大海在波翻浪涌前总是风平浪静的,静水流深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对教育而言,受教育者不可能一直暴躁不安,也不可能一直沉着安静,往往是两者的交替变奏曲。所以,对一个个体来说,他/她一段时间表现的异常平静时,我们不能仅仅感到诧异自喜,而要给予更多关注;当班级在一段时间表现出良好平稳时,我们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而沾沾自喜,要更加小心进行观察了解,计划安排好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以此来实现更好的管理目标。
五、汹涌澎湃
最能表现水的肆无忌惮莫过于洪水泛滥时的情景了,其破坏力是很强大的。当学生的心理处于狂躁不安、异常激动时,他是很容易对周围的一切造成破坏与伤害的。这个时候作为教育者,我们该怎么办?首先,教育者的语言一定要谨慎,如果没有考虑成熟,干脆就不要说,因为此时的语言如果失当,就如风一样不但不会使内心的波浪平静下来反而会愈刮愈烈,终有溃堤之险。古有大禹治水,他的成功经验,就是一个驯服洪水的成功办法——疏导法;从鲧治水失败的教训中,人们懂得了洪水不能堵、越堵越猛的道理。洪水本质是一种能量现象,是水蓄能的集中爆发,是自然界中一种能量爆发的形式,而心里洪水同样是心理能量的一种爆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要本着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疏导,让其内心“泛滥的洪水”尽多地通过疏导而宣泄出来。
六、无色无味
水是无色无味的,因此才保持了它的纯粹性。教育的本色亦是无色无味的,它润物细无声,其成效也是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作为教育的基地——学校,就该是一方净土。不难想象,用被污染的饱含各种杂质的水去灌溉良田,用不了多久,良田就会失去良性,禾苗也会枯死。有人说,如今的教育已大众化,让更多的人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当然,这是好事,是社会民主进步的表现,但并不等于教育就可没有原则地去接纳与承受一些本不该属于教育的东西。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满怀各种功利意图去面对受教育者,试问,这样的教育者又会走多远?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选择了作教育者,就选择了纯粹、就选择了平淡与真醇。我们应该学习水的性格与品性,不仅让自己做一个具有水一样性格的人,也要把孩子们培养成具有水之品性的人。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
参考文献
[1]任仕强,曾仕良.论语的生活智慧[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有光.老子解读[J].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编辑:陈 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