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爱寿 黄金平
【摘要】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本文对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解决学生被动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而且设计的问题具备有效和高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质疑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阅读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模式百花争艳的新时代,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为主角的高效课堂倍受青睐,但是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养成学生被动的心理,往往围绕教师的提问为载体展开学习,所以在高效课堂的实践中存在许多障碍,我认为解决学生被动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而且设计的问题具备有效和高效性,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我反复学习,反复研究,积累一些做法。
一、就题质疑,激发兴趣
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新课伊始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显得比较关键,教师要在备课时熟练掌握教材,了解课文题目的画龙点睛作用,自己根据课文题目先精心设计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然后在学习课文的第一课时,让学生看到课文的“眼睛”—题目后,就把自主权给学生,让他们多次朗读题目,根据题目设计问题。
如我在教学《军神》第一课时,学生多次读课题,然后鼓励学生提问:军神是什么意思?谁被称为军神?为什么被称为军神?在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后教师要把比较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然后用适当的语言过渡,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欲望。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要指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能放任学生随心所欲,当他们面对自己提出的那些问题时就会迫不及待要求阅读课文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二、重点质疑,中心引读全文
每篇课文都有比较重要的内容,作者写的比较详细比较生动,在提倡高效课堂的新理念下,我们就应该抓住中心引读全文。在学习重点内容时,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阅读,然后分成小组设计问题。
我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首先让学生找到二、三、四、五自然段是描写北大荒秋天的语段,是文章的主体,他们找到重点段后,然后自己找愿意合作的同学阅读,根据内容设计问题,每个小组都设计了很多问题,但是大同小异,全班同学交流整理后归纳为以下两个问题:(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分别是什么?(2)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点?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这些自然段解决,边读边想,他们完全放开了手脚学习,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
在引导学生根据重点段提问题时,还要让他们所提的问题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探究问题时做到阅读和写作同步走,全面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此外,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角度不同,他们往往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们要灵活面对这些课堂生成,正确引导,成为课堂的亮点。
三、细节质疑,感悟特点
不管是写人还是写事的文章,不管是写景的还是状物的文章,都需要细节描写,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设计比较具体、微小的问题,引导学生精心阅读细节描写,不但可以了解文章的主旨,还能感受到文章的文采。我在教学《第八次》时,引导学生阅读第三自然段后,鼓励他们设计一些小问题:蜘蛛是怎样结网的?蜘蛛结网的动作的词有哪些?从这些词语你读出了什么?布鲁斯想到了什么?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并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明白了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和“第八次”的关系,进而就清楚了课文所蕴含的内涵。
课文的教学要时刻与习作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生写文章总是笼统不具体,在学习细节描写的语段时,还可以让他们设计与写作有关的问题,引导他们把文章写具体。如:这些语段中你喜欢哪些词语?哪些语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在他们回答后然后课件出示与语段意思基本一样的语句,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语言的丰富性,了解语言的生动性,引导他们在写作时也要多使用描写性的语言。
四、空白设疑,展开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
作者在写文章时为了突出中心,并不是面面俱到,在某些环节和段落留有一定的“空白”,而且这些“空白”的设置, 教师要充分利用起来,不能让这些空白真的变成了“空白”。在阅读教学,如果遇到文章中的空白,可以让学生根据前后文质疑,可以给空缺的地方质疑,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内容,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维。如我在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文中只写到三年后的越国的情况,对吴国没有叙写,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设计问题:吴国打了胜仗后怎么做的?吴王又是怎么做的?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回答。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就会更深刻地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受到教育。在空白质疑解疑后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写,使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结文设疑,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仅教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因此我们在教学每篇课文结束的时候,可以根据文章的结尾或者整体内容,鼓励学生设计问题,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如我在教《三袋小麦》这篇文章快结课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文章提出问题,他们就提出了:三只小动物在收到三袋小麦后的态度不一样,你觉得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你想对这三只小动物说些什么?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答案,语言虽然不同,但是都悟到了其中蕴含的道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着手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设疑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更适应新理念的要求,将会让高效课堂的光彩更加夺目。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