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红+谈素梅+王林飞
摘要:目的 探讨实际应用中妇科手术前灌肠的最佳体位和插管长度。方法 将妇科需灌肠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 40 例,对照组 40例,实验组使用改良方法,即头低臀部抬高20~30cm,左侧卧位,肛管插入长度为18~20cm,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即左侧卧位,肛管插入长度为7~10cm,比较两组患者的灌肠次数、肠道清洁度、一次性耐受灌肠入液量(以下简称灌肠液量)、腹部疼痛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灌肠次数、肠道清洁度、灌肠入液量及腹部疼痛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式灌肠能减少灌肠次数、增加肠道清洁度、易于患者一次性接受较多灌肠液、减轻甚至消除患者腹部疼痛,且操作方便、简易、安全,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有效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关键词:改良式灌肠;妇科手术;体位;插管深度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患者排出粪便和积存的气体[1]。根据灌肠目的不同,可将灌肠分为保留灌肠与不保留灌肠[2]。部分妇科患者需在手术前进行清洁灌肠,为了减轻患者在灌肠过程中的不适和增加手术中肠道的清洁度,对患者的体位、灌肠液量、肛管的深度等进行了改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7月,从我科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宫颈CINⅢ级、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需进行手术患者中抽取80 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 例,年龄在30~63岁,平均42.5岁,两组在病种、年龄、身高、身体素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具有可比性(原发性高血压、心肺病、会阴Ⅲ 度裂伤患者除外),其中实验组使用改良式灌肠,对照组使用传统式灌肠。
1.2 方法
1.2.1 用物 肠道冲洗袋1 只(肛管前端为硅胶),手套1 副,一次性中单,一次性妇垫,温度计,灌肠液,石蜡油,便盆。
1.2.2 改良灌肠方法 实验组改良灌肠方法操作中,首先备齐用物至检查室,让患者躺在铺好中单及一次性妇垫的检查床上,协助患者取头低左侧卧位,双膝屈曲,臀部移至床边并用小垫枕垫高20~30 cm,将裤子脱至膝下,按输液的方法排气,用石蜡油润滑肛管的前端,将肛管轻轻插入肛门,在肛管前端进入肛门后开放调节器,边插管边流入液体,以防粪便堵塞肛管,并起到润滑作用,利于肛管通行,插管动作轻柔、缓慢,缓缓插入至18~20 cm,使液体直接作用于乙状结肠,插管及灌肠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倾听患者主诉及观察液体流入情况,若液体流入受阻,可回拨并轻轻转动肛管少许,等液体流通后再插入,来回移动肛管灌注,可借助于肛管及液体冲力作用使粪便解体,加速粪便软化及溶解的速度,利于清洁肠道。
1.2.3 传统灌肠方法 对照组传统灌肠方法采用《基础护理学》中介绍的传统的大量不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操作,即左侧卧位,肛管插入7~10 cm,灌完后保留5~10 min 排便,两种灌肠液温度均为39 °C~41 °C,灌肠袋离肛门40~60 cm,为了减少客观因素的影响,所有操作都由经严格训练的护士完成。
1.2.4 灌肠时患者舒适度和清洁度的比较 在操作过程中如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可嘱其放松腹部张口呼吸,并降低灌肠袋高度以减慢流速或暂时停顿;如患者实在不能忍受,应关闭开关,缓慢拨出肛管并轻柔肛门3~5min,待患者肛门排出无渣液体。改良式灌肠较传统式灌肠出现便意感较晚,保留时间更长。
肠道清洁度判断:Ⅰ级:肠道准备良好,全肠道无粪渣或有少量清澈液体。Ⅱ级:肠道准备较好,可有少量粪渣或潴留较多清澈液体。Ⅲ级:肠道准备不佳,有较多粪便粘附于肠壁或潴留较多混有粪便的液体。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统一采用 SPSS 16.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 χ2 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灌肠方法比较 两种方法的灌肠时间、灌肠次数、灌肠液量、患者配合度情况,实验组较对照组灌肠时间短,灌肠次数少,灌入液量多,患者配合度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比较 实验组较对照组肠道清洁程度高(见表2)。
2.3 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后舒适度比较(见表3)。
表2两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比较,表3两组肠道清洁后舒适度比较,经统计学检验,P<0.05,表3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肠道清洁后舒适度高。
3 讨论
直肠的生理解剖:直肠位于盆腔内,上端在第二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腔移至肛管,总长12~15cm,直肠与乙状结肠连接处肠腔较小,是整个大肠最狭窄的地方,自此以下直肠腔显著扩大,称直肠壶腹,在矢状面有直肠骶曲、直肠会阴曲,在额状面上还有三个侧曲,在直肠内面有数条半月状高低不等的横行皱襞,其中上中下三条皱襞最大,两条在左侧,一条在右侧,当直肠充盈扩张时,皱襞消失,直肠排空时,皱襞明显,有阻拉粪便的作用。根据肠道解剖学特点,灌肠液体凭自身的重力加速度克服肠道自身的弯曲、肠道内容物的堵塞及直肠皱襞对灌肠液的阻力,根据液体力学的规律,在一段肠管中,液体流量与液体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而与管道对液体流动的阻力成反比,由于肠道示肌性器官,结肠、直肠均有粪便,因阻力基本相同[3],操作中采用左侧头低臀高位灌肠,可使结肠处于直肠低位,因而直肠结肠间产生压力差,并因重力作用,插管长度18~20cm,液体通过肛管顺利由直肠进入结肠,结肠长度相当于直肠长度的10 倍,容量大,所以灌入的液体量多,液体在结肠内充分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促进粪便下移,当下移至直肠时,粪便达到一定压力,患者产生便意,因此便意产生的时间延迟。
对照组的灌肠法,结肠和直肠处于统一水平面,甚至高于直肠,两者不存在压力差,插管长度仅7~10cm,受肠道多种因素的影响,灌肠液流动速度缓慢,仅少部分进入结肠,甚至不进入结肠,液体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内蓄积,当压力达到7.3kpa,直肠壁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反射患者立即产生便意[4],而被迫中途停止,因此每次灌入量少,灌肠液停留在直肠时间短,粪便没有充分软化,排便快,而不能把更多的粪便排出,下段的粪便排出后上段的粪便又下来,反复多次都达不到清洁的目的,患者进入手术室,随着麻醉的深入,肠道括约肌松弛,直肠上段与结肠的粪便下移,出现肛管膨胀和粪便排出的现象。如此则会造成手术污染,被迫停止手术,重新消毒,更换手术包。
本研究表明:改良式清洁灌肠更能彻底清洁肠道,每次灌入液量明显增加,减轻患者多次灌肠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还能大大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东.予妇科疾病伴便秘者行术前清洁灌肠护理的新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6):167.
[2]张爱娣.两种不同清洁肠道法在妇科术前的效果比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1):105-106.
[3]黄亦武.妇科患者应用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40-41.
[4]杨小英. 改良灌肠法对妇科术前患者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1):95.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