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静
近几年的高考题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用恰当的生物学语言描述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能力.这种考查在高考试卷中大多以信息型、方案型考题出现,此类考题容量较大,背景材料丰富,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学生在这类题目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领会题意,答非所问;答题时表述不规范,不能用恰当的生物学术语准确地描述.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一要注重培养审题能力;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注重审题的方法和技巧
审题就是阅读题干,弄清题意的过程.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推理判断,若不慎重仔细,则有可能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每年的高考中均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因为审题不清而丢分,因此认真审题非常关键.
1. 抓关键词
在答题时,要看清题干的意思,找准关键字眼或明显具有指向性的字眼,如 “错误的是”“可以直接得出结论的是” “从某某角度分析”等.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迅速地通过圈、点、划,提取问题中重要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明确指向,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
例1 乳酸杆菌和水稻的根细胞在细胞结构上的最主要区别是?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原核和真核细胞的区别,难度较低.但是由于一些同学审题不仔细,没有抓住“最”字,导致错答成“有无真正的细胞核,除了核糖体之外没有线粒体、叶绿体等其他的细胞器”.回答的内容很繁琐.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没有成型的细胞核”.
2.避免定势思维
大部分试题不可能是已知的,往往是出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学生平时已做过的试题、接触过的某些提法稍作更动后列出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凭经验办事,势必犯思维定势的错误.
例2 在番茄中,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将紫茎马铃薯叶和绿茎缺刻叶植株杂交,F1都表现为紫茎缺刻叶,在F2的重组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
A.1/8 B.1/3 C.1/5 D.1/16
有很多同学错选了B(1/3)项.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在审题时思维定势,不假思索直接套用了高中生物教材中,在亲代用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这一典型的遗传实验的内容,而确定出的答案.如果在审题时能仔细一点不凭经验办事,就可以弄清题干中列出的“F2的重组性状(相对于亲代的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应该是紫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这两种重组表现型.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我们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课本展开的.教材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的工具.怎样才能使学生对阅读教材产生兴趣,不厌倦、不反感,避免在阅读中出现走过场、不深入探究呢?首先要指出阅读的范围、内容、目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例如编写阅读提纲,或者是阅读思考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和重难点知识网络图.但要注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能够循序渐进.
以下为ATP概念图.
2.提高学生识图、读图能力
创设图解、表格、坐标曲线、文本资料和实验数据等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来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判断、分析和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已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如何把这些抽象信息转化为文字式的直观信息是解答试题的关键.
在复习中要发挥现有教材的功能,对教材中图解、表格、坐标曲线等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首先应该正确识别图、表、曲线含义,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转换;再进行知识迁移,把有关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与图像中曲线的图形与相关点建立联系.插图在教材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地位,内容也很多,有模式图、示意图等形态解剖图以及曲线、表格式的生理图.出现插图的地方往往也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同时把一个社会问题或具体问题转换成生物课程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卷面分析和课堂提问可以看出学生答题表述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答非所想,答非所问,答题出现方向性错误;
2.学生答题不注意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答题不规范,或乱用专业术语,如将“种内斗争”与“种间斗争”混用,将“DNA互补链”说成“DNA对应链”等等;
3.语言不够精炼,总担心答不全,有用无用的写一大篇,结果导致画蛇添足.
4.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生物现象以及规律.
强调学生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来表示、描述、解释生物现象及过程.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复述某些概念并能与其它概念进行比较,清楚地把握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对教材或试题中图解、图表和数据等内容用简练、科学的语言进行说明.在完成习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书写清晰规范,使用的术语准确恰当,描述的文字要符合题意和逻辑,所用的语言精炼完善.
教师可以利用辅导课时间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适当增加简答题、分析说明题、作文式作业等.由学生自己阐述解题思路、方法,或对习题进行质疑,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对其解答进行评价、讨论,并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并对不恰当的表达加以纠正并强调,再加适当的知识迁移.同时在习题评解中注意进行变式训练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