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
【摘要】笔者就近期学校开展的灵动课堂研究为例,谈一谈对“为学而教” 路径突破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关键词】“为学而教”;阅读教学;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地强调:“为学而教”,他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怎样学,就需怎样教。”当下,我们由重教转向重学的教学改革,无疑是切近教育之根本的——学习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促进学习、改善学习、提升学习的品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了解学情,用好“两个抓手”
(一)用好“自主学习单”
为学而教,一是要抓住基础性资源。预习情况就是抓住学情的主要渠道,自主预习单是个比较好的抓手。如我校一青年老师执教的《望月》,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基本标注,在书上标注特别要注意的读音,描写生字,解释不懂的词语,并写出解决词语使用的方法。在“提提真问题”环节,让学生从“内容理解”和“写作表达”两个方面提提学习困惑。这些做法意在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点、感知点、不同的阅读初体验,根据学生的“学”决定教学的起点。
(二)抓好“生成性资源”
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了很多资源,这些恰恰是为学而教的基础。如:《望月》中“作者赏月”部分文字精美,于是教师设计了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这一环节,以组织推进教学,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感受和批注,教师巡视捕捉预设点,及时捕捉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圈画批注资源,指导学生提高圈画批注的能力,达到有效的动态生成。
二、板块推进,变“感悟”为“实践”
课堂上的讲读感悟曾一度统领过我们的阅读教学。该课堂为学生个性化地发表观点、多元化解读课文提供了平台,但也暴露了教学结构不清、学生思维平面化,教学落点不明的弊端,尤其是缺少了学生在课堂上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以板块来推进教学过程,让课堂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深入思考、充分实践,让他们在参与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需要教师把学习组织成一个个板块式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雾凇》一课,讲读感悟式的教学一般会展开这样的过程:(1)读文谈感受:雾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生:雾凇很美,是闻名全国的奇观。(3)师:你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4)交流相关的段落和重点句,学生谈感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5)回归整体,小结写法。
这样采用演绎法来推进教学,让学生读出形象,然后从具体的词句中交流感受,但缺少段落的整体,在对句子的零敲碎打中忽略了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由讲读感悟向板块推进的言语实践转型,请看《雾凇》重点段的教学:
板块一:学习第二小节,整体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想一想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想一想雾凇的形成需要经历几个阶段?板块二: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的呢?(学法提示:圈画雾凇形成过程充满变化的词语,批注;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所圈画的词语和感受,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板块三:学生读——说——背,进而内化语言。
这个过程的调整,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场所”,通过一次次全体学生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段落结构,复述背诵,内化了语言。
三、展开过程,化“教过”成“学会”
文本涉及的教学内容繁杂,作为教师应学会从繁杂的文本内容里挑选出有价值的材料来展开教学,教学才能重点突出,事半功倍。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的确立应该遵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依据文本的言语表达特点,特别要立足学生的学情,才能让教学有的放矢。确立核心的教学内容后,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依据学习的特点,放慢教学节奏,细化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一个“感知——深化——迁移”的过程。
在教学《莫高窟》时,老师依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文本特点,组织了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1)聚焦课文第三段,感知莫高窟壁画的宏伟瑰丽,批注重点词句。(2)默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莫高窟壁画特点的呢?(3)迁移运用:运用“点”和“面”结合的方法,模仿第三段的写法,尝试写出藏经洞的特点来。
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里,以内容为载体,感知深化了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并在模仿中加以运用,真正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这个“打桩机”式的教学过程,使学习目标变得明确、学习重点更集中、学习过程更扎实。
四、转换视角,变“提问”为“活动”
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习惯于从提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但我们的教学常态是教师在一节课中问了很多缺少思维含量的问题,无形中肢解了课文内容,造成课堂教学呈现“一问一答”的尴尬态势,对目前班额还很大的课堂来讲,明显造成了高耗低效的局面。课堂上只有学生全员参与学习建构,学习才有效果。学生根据明确的学习要求,在课堂里自主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思考,与伙伴间充分开展合作、交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时他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积极参与学习,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云房子》一文3-4小节,介绍了小鸟们看到云房子后开心的表现。我组织了学生开展这样的活动:师:现在你们就是一只只小鸟,来到云房子,你们会怎么做怎么说?生边读书边思考。师:这个问题很简单。老师想让你们把文字变成画面,敢挑战吗?学生放声朗读2-4小节,读后小组排练。师:请大家评议一下刚才的小组表演。师小结:你们用调皮的动作、俏皮的语言表现了小鸟的快乐,真会读书!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优美的画面。这可是一种很好的理解文字的方式!
这个教学片段,老师把教学的过程组织成学生的活动过程,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兴趣盎然。这样用活动来代替教师提问的课文教学,让课堂呈现出学生忙碌、教师悠闲的情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实现“为学而教”!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