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怀明
中职德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地方在于,它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果,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发展 ;德育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自身的课堂教学结构。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根据教学整体的系统观点,以教育这个大系统为出发点,设计了德育课“五步走”教学结构,其基本模式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明理(提供事实,充分感知)——激情 (举例验证,激发情感)——辨析导行(设难置疑,巩固强化)——总结延伸(深化观点,培养习惯)。
一、灵活运用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应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发挥创造性,力求导入形式新颖、巧妙。常用的导入形式有以下几种:
1.问题引入:紧扣教学内容,以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改编成小品,以引人入胜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视频、音乐、图片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根据学生特点,捕捉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典型事例,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从中寻求答案。
6.游艺活动:通过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除此之外,还有“以情激情”“实物或图片演示”“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德育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
二、认真把握明理环节,提高道德认识
明理,即讲清观点,使学生对教学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本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课本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道德思识形成的初级阶段,要在“理”字上做文章。同时,教师还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内涵,找出与学生认识的结合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而不是着眼于行动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学生对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教材难以把握,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认真把握明理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认识。
例如,在教《职业道德与法律》时,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让学生懂得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道德与法律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去体会,而不能一味说教。教“道德”这一部分时,要让学生从三个层次把握:一是低层次,要让学生明白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虽然不是铁的教条,但却能对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按照这个准则和规范行事就是守道德,反之就是不道德。二是中层次,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比如“行有行规,业有业德”,“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使学生在从业前就树立这种观念,以便在从业后能够按照职业道德的准则和规范要求自己。三是高层次,就是让学生树立道德观,遵守社会公德,也就是对道德这种意识形态规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立场,无论是在职业活动中,还是在其他的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用有道德这一观念来支配自己的思想,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
三、精心设计深化环节,培养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的培养是德育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德育课的深化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的契机。比如做好集体清洁卫生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美德。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不妨口头描述一个场景:某食堂里苍蝇乱飞,纸屑满地,剩饭剩菜随处倒。然后让学生自己评说,这样的环境叫人怎能安心就餐!教师可以及时总结,以强调食堂的清洁卫生的重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应自觉遵守就餐规范。教师还可以由食堂卫生继续引申,其他地方的公共卫生也都需要人人维护,人人参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明理和深化两个环节结合得尤为紧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
四、认真落实导行环节,引导良好道德行为
引导行为是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明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行”的过渡阶段,是对明理环节的论证。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来强化观点,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让学生先想后议, 然后归纳出应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行为;二是运用小品表演,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三是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行为辨析;四是联系实际进行“现身说教”,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五是表彰好人好事,评析不良现象;六是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七是完成《达标与检测》。
比如“搞好清洁卫生”就是一种社会公德,为了让学生时刻注意这一点,可以设计一个招聘小品导入教学。招聘场景:主考官还没上场,几把椅子摆放得有些凌乱,地面上还有几片废纸。应聘者陆陆续续来到了,却没有人注意到椅子摆放是否整齐,至于地面上几片废纸,似乎更没人注意,大家都在沉思如何应对主考官提出的问题,又显得有些焦急。唯有最后进来的一位应骋者看到这一切,不声不响地拿起笤帚和垃圾斗,清理了废纸,然后又把椅子摆放整齐。这时,主考官来了,对最后进来的应聘者说“你被录用了!”
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后进来的应聘者被录用了?当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总结:看起来清理几片废纸,摆好几把椅子,都是很小的事情,但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从眼前做起,养成了好习惯,才有可能做好大事情。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采用这样一个小品导入,显然要比只引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效果要好的多。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动,也能让学生深刻领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然后再进行新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五、合理组织延伸环节,强化观点,形成习惯
课的结尾应当既画龙点睛总结全课,又意味无穷对今后提出希望。因此,德育课的结尾应当在下课前安排足够的时间,先对全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有个系统的认识,或者利用板书进行总结,然后又要对课后怎样实践这一道德要求提出希望,恰到好处地结束一节课。
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的任务。”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紧扣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延伸,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强化观点,使道德行为形成习惯。
实践证明,在“五步走”的德育课教学结构中,发挥电教媒体优势,多种媒体组合恰当合理,五个环节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全面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编 王鹏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