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俊
一、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区域合作的主要成效
1.成功吸收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经验,发展职业教育园区
常州、无锡、盐城、连云港、苏州等市专门规划建设了职业教育园区,采取“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原则,规划专门区域,充分利用公共资源,统筹或招引各类职业院校聚集共同发展。比较典型的有常州高职园区、盐城职教园区和连云港科教园区。常州高职园区由6所省属职业院校组成,面向全国26个省、市招生,实行学分跨校互认、学生跨校就读、教师跨校互教、多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方式。目前有近6万名学生在园区学习,毕业生至少拥有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外语、汽车驾驶证书等5种,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100%,部分专业的学生已提前两年被预订。盐城市职教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一期工程占地1.4平方公里,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盐城高等师范学校、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及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职业学校已经进驻,在校学生1.5万多人,全部建成后可吸纳8所职业高等院校、近10万名学生入驻,将成为全省重要的“蓝领”人才培养与输出基地。其他如连云港市、淮安市等都在各自的高教园区规划内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2.职业教育出现集团化发展倾向
江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试点的重要内容,江苏省率先在江阴市成立了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进入本世纪后,江苏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呈快速发展态势,2003年全省首家跨地区、以专业为纽带、中高职一体的职教集团——无锡商贸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专业性职教集团以行业为依托、以专业为纽带、以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支撑,形成职教集团,推动中高职合作、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此后,专业性职教集团取得快速发展,至今已成立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旅游、纺织服装、机电、建筑、化工、信息、艺术等13个省级专业职教集团。2005年和2006年,江苏省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又有新的发展,向更广范围进军,分别以无锡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和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为龙头,成立了跨省域、跨行业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的职业教育集团。这类职教集团内引外联,突出加强东西部职业教育的合作、加强中外职业教育的合作,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并与西部地区学校联合招生、共同培养,面向东部地区优秀企业就业。
3.东西部跨区合作成效显著
江苏省自2001年启动支援西部职业教育计划以来,所支援地区从陕西一省发展到目前的陕西、新疆、甘肃、内蒙古、安徽、宁夏、青海、广西、云南等9个中西部省份,内容也已从单一的对口援助转变为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2001年,江苏省选定了17所高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陕西省11所职业学校,各项合作项目全部顺利完成,成效明显。其后,又推动苏南5市11所学校对口支援陕西,重点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和管理干部培训、联合招生培养等方面开展交流和对口援助,以技术援助为主、物质援助为辅,并结合双方的实际需要开展一些项目合作。自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跨区域合作办学进入新阶段,支援院校主体从以前的中职学校转变为高职院校,7家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高职院校均把对口支援西部院校作为示范建设计划中“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面向陕西、新疆、甘肃等中西部省份的职业院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如为西部院校培训师资队伍、实施“分段式”合作办学等。
4.全力打造职教集聚区,推进省职教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
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确定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及七个县区为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根据省政府要求,被确定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的市或辖市(区),要于2015年率先完成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
5.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战略初步形成
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开展了《长三角区域教育联动发展战略》的课题研究。由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提出的“教育会商制度”思路——会商“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得到上海市教委主任和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积极响应。签订了会商机制协议书,明确了今后每年3月份三地轮流举办“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研讨会”,作为一个开放性公共平台来整合形成区域性教育改革“集团”。此举有一个明确的用意:建设“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完成的《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战略研究》,已描绘了一幅“诱人”的未来图景:长三角将成为国家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亚太地区的一流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引领中国走向创新型和学习型的社会。
二、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区域合作的主要问题
尽管江苏省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亟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
1.区域合作动力不足
从现实情况看,对于东部高职院校来说,开展东西部合作办学的动力主要体现在:品牌扩张动力,如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提高;内涵提升动力,如专业的发展和提高、人才的锻炼;经费充实动力,如资金等。在这三个方面的动力中,东部高职院校的品牌扩张动力最强,内涵提升方面的动力可能很弱。与本科院校对口支援与合作不同,院校联合申报科研课题或技术开发的案例较少。而来自东西部合作办学本身的经费充实动力主要体现在通过联合招生获取的少部分学费以及国家或省级示范建设计划中用于社会服务的政府财政拨款。但是这两部分经济收益不能弥补所付成本。东部高职院校获得的收益与其付出的成本不相称,很容易失去长期开展合作的热情和动力。
2.合作办学规模小
尽管参与的院校多、合作内容丰富,但合作的方式仍以对口支援为主,“2+1”模式的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一般以每年20~50名学生为限,没有形成规模。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模式尚处于初始摸索阶段,需要假以时日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加之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江苏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种种困难,难以承受大规模的跨区域联合招生。目前东西部职业院校“2+1”模式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之所以规模较小,最主要的原因是这种合作方式的毕业生一般选择在东部就业,给东部院校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而随着我国加速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与梯度转移,作为产业转移承接方的中西部地区,最需要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一批高水平技工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因此,东西部职业院校联合办学要从中西部经济产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出发,通过建立生源市场,采取“1+2”或“2+1”等形式,继续推进东西部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为中西部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解决了毕业生的“出口”问题,跨区域合作办学才能取得规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endprint
3.行业、企业参与度低
江苏省职业院校一般依托行业办专业、围绕岗位定课程,与行业、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行业、企业参与跨区域合作办学的情况还比较少,职业技术教育区域深度合作面临政府“政策缺失”,面临企业“观念倦怠”,校企深度合作则面临院校“能力缺陷”。因此,应通过政策供给,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跨区域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政府为主导、院校为主体、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运行机制。
4.职教集团的组织形式较为松散
各成员之间相对独立,集团内校企合作的利益互动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尚不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多元化合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职教集团内校企深度合作面临多重障碍。职教集团内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合作动力。校企间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了合作意向,在接受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兼职教师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集团内没有形成有效合作机制、合作各方价值取向不一致等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职教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需求还没有真正实现吻合,集团的强大合力并没有得到体现。
5.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有效支撑教育联动发展的组织机构尚未建立;阻碍区域教育联动发展的体制限制尚未突破;实现区域教育联动发展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尽管两省一市教育合作的蓝图已经绘出,但是真正实现实质性的有成效的合作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要走的路还很长。
6.在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矛盾
一是职业教育总体供给不足和供求结构性失衡;二是生存性短缺和发展性短缺的矛盾,东西部的困难不一样;三是行政壁垒分割与开放的劳动市场的矛盾;四是大区域合作与职业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的矛盾;五是跨省招生与地方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的投入和面向学生收费之间存在着矛盾;六是利益主体的合作动机和价值取向不尽一致;七是合作之后强势更强、弱势受损的矛盾。
三、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的机制
1.创新合作中的动力与制约机制
理顺政府管理体制,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令,统一配置资源,统一教学管理,统一监督与执行。建立一个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内容科学、运转高效、管理有序的职业教育合作管理体系,搭建多个合作平台,统筹各地职业教育跨区域的合作。政府教育部门在对待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中的矛盾时,要注意采取公正的立场和方式,避免成为本位利益的过度保护者。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的引导与激励机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级政府应当把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与合作的基础。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通过政策导向,在财政、税收、信贷、奖励政策、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和激励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有效调动各种资源为职业教育服务。建立职教人才合作流动机制,鼓励学校和教师参与合作。
2.建立引导东中西部职业教育合作的激励机制
以合作办学为切入点,建立职业教育的办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机制。建立跨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采取多方共担经费、财政补贴、收费限高、补助限低等措施鼓励合作;培育第三方机构,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合作;设立合作办学专项基金,用于对合作办学企业、学校的补偿以及学生助学、师资培训等。加速全国信息、人才、技术和资源的互动与合理配置,即以政府为主导,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构建起东部发达省份牵头、中部省份参与合作、西部省份积极配合、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整体合作框架。
3.创新合作运行机制
东西部跨区域职教合作要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特色互补,推进发展,必须创新合作运行机制。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最后的落脚点在职业学校,但单一的跨区域职业学校校际合作很难解决两地职业教育问题。要建立跨区域、跨职能的合作团队,构建职教合作行为规则和行动框架,建立课程开发链、师资培训链、资源共享鞋、社会服务链等,在专业建设、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环节寻找市场空间。发挥跨区域合作在政策、信息、人才、时空等资源方面的优势,搭建高层论坛、学术研讨平台,建立跨区域合作组织、研发推广中心以及虚拟研究组织,放大优质资源的社会效应。通过发布合作区域内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社会服务等项目,形成跨区域新型组织关系和合作方式。尝试引进学校经营理念和民办机制,以入股、项目合作等途径,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问题,经济利益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4.灵活适应的调节机制
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集中体现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特色和教育过程的特点上,包括多种多样的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模式。不同模式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多样化和适应性。职业教育不能一刀切,只能因地制宜。如建筑企业冬天不能施工,实习应安排在暑假前后;而铁路因春运需要,实习应安排在寒假期间;农业、林业要依据作物生长周期,安排实习;旅游实习则要考虑安排在旺季;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更应因校因企因地制宜。因此,尊重、鼓励灵活适应的调节机制,一定要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的基本运行机制之一。
5.合作中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中一个学校至少要与20个以上的企业合作,一个企业也不仅仅和几所学校合作,点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成本高、效益低,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契约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监督、协调与服务,才能保障合作顺利进行。上万所职业院校与几百万家企业开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会涉及每年近千万的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规模如此宏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唯有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与服务体系才能实现优质服务。澳大利亚全国建了300家免费新学徒培训中心,为学生、企业和培训机构服务。我们是否也可以建3000家培训中心为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中的企业、学校和学生服务?
6.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
成立由学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有关团体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组织机构,专职负责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运行;要制定合作章程,明确各方在合作机构中的权利与义务,合作运行中的作为与不作为,以及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完善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上保障合作的长远发展。政府应尽快对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完善,制定出与法律法规配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法律执行和法制监督工作力度,从而为区域合作教育模式的运行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明确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的责任,政府要加强统筹,为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牵线搭桥,将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地方政府在各权益方利益均等的条件下,出台落实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使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合作制度化。
(责编 陈 颖)endprint